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农超对接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农超对接改变水果生意“潜规则”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绵阳晚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42票  浏览31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9月12日 12:09
  近期正是本地水果大量上市的季节。在安县县城,相距不到1公里的范围,有水果批发零售市场和超市,还有综合市场,几处市场的水果销售价格悬殊,最高价差甚至翻倍。这一现象,也折射出各地水果市场流通不畅的矛盾和现状。
  
  绵阳一些水果基地在政府指导和扶持下,采取农超对接或产消对接,让地里的水果直通超市、直通消费者,尽可能减去中间环节,就缓解了这个矛盾,果农和消费者也因此受益。
  
  ■记者黄志富
  
  水果市场:“两头叫,中间笑”
  
  每年芒种节气一过,水果渐入产销旺季。除了怎么种好,提高产量,果农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担忧:水果上市,会不会遭遇卖难和贱价?
  
  9月6日清晨5时刚过,安县文星水果批发零售市场已经繁忙起来。当天,果农的葡萄批发价每斤4.5元左右,如果买得多,价格还能便宜一点。就算只买三五斤,只要果农腾得出手,也可以按批发价零售。
  
  苹果甚至不如白菜价了,市场上商贩标价的茂县苹果,个头小、外观差的5元钱能买4斤,稍微好点的,5元钱也可以买3斤。
  
  当天上午11时左右,在距离文星水果批发零售市场不到800米远的五路口,葡萄零售价每斤是6.5元。距离五路口不过五六百米远的广厦市场,葡萄每斤卖到了7元。如果要挑一挑,新鲜一点的每斤要7.5元才能买到,苹果则是每斤2.5元。而就在附近的一家超市,葡萄的标价每斤则是5元。
  
  一个小县城,三四个市场之间的距离不到1公里,价格居然相差如此悬殊。
  
  记者问一位家住安县花荄镇红武村的葡萄种植户,为何不在广厦市场摆摊卖葡萄?他苦笑说,在那里面卖,需要固定摊位,也不知道那里能卖得贵一些,“种水果的,收入不如水果贩子,我们早就见惯了。”
  
  既然价格相差这么大,为什么仍有人愿意买呢?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不同年龄的消费者,有说不知道其他市场水果价格的,有说家在市场附近,贵贱一两元钱,懒得走路。
  
  水果市场上的“两头叫,中间笑”,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也是全国大多数水果产地的普遍现象:在地里低价难销的水果,到了消费者的果篮子里,身价却大大提高。
  
  “说穿了,水果‘卖难’、‘买贵’的根源还是流通不畅,流通体系不健全。”绵阳市农业局经作科科长任彪表示。
  
  “以江油市青林口的桃子为例,中间商到产地收购到打包装车,再运到市场批发给零售商或水果贩子,平均每斤至少要加3毛钱左右。”在绵阳先锋路水果批发市场从业多年的胡某透露,即使把梓潼县的水果运到绵阳水果批发市场,路费、请人装车、卸货,再加上碰损,比起在果园的采购价,每斤至少也要增加2毛钱左右。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水果进入批发市场,再进入零售水果摊,都会产生一定的费用。胡某认为,消费者并不了解水果价格高频率波动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是供求失衡所致,其实是信息流通渠道不畅,让很多零售商贩钻了空子,抬高了水果价。
  
  农超对接:价廉物美由此而来
  
  “通过农超对接的方式,让产地水果直接进入超市,价格会便宜许多。”绵阳城区一家大型超市水果区一位导购员说,超市直接和水果协会、水果生产合作社采购,成本可以降低15%左右,采购成本降低了,超市的销售价格自然也会相应降低。
  
  农超对接,删减中间环节,直接沟通果园与果篮,是化解“两头叫,中间笑”的有效手段。果农既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又有比较理想的价格,自然受益不小。
  
  任磊是绵阳一家生态农业公司的负责人,公司在涪城、游仙、江油、三台、梓潼、盐亭等周边10余个村社建立了生产基地,水果种植总面积已达15000亩。近几年,公司成功将柚子枇杷、葡萄直接卖进沃尔玛等超市。
  
  “我们还在百盛超市设有专柜,直接将水果卖进超市,价格比销往批发市场高得多。此外,我们还搞休闲式采摘,让消费者直接到果园购买。”任磊说,以前年为例,公司直销绵阳超市,果农直销非洲,总价就超过了300万元。
  
  在涪城区杨家镇,通过农超对接,一家农业开发公司把具有品牌效益的葡萄销售到绵阳百盛、大润发等超市和水果直销门市部。再通过产(品)消(费)对接,让绵阳城区及附近区县的消费者直接到葡萄地里购买,彻底减去了中间环节。
  
  “我们基地的葡萄总面积已经超过3000亩,每年总产量超过500吨,消费者直接入园采摘购买就超过了400吨,占去销售的大头,剩下的100吨直销超市,果农从来不愁卖。”公司负责人代莎对记者说。
  
  “葡萄集中上市时,在果农地里的采购价每斤是2.5元,进入超市每斤只卖2.8元。”绵阳一家规模不大的超市负责人谢某说,通过水果批发市场,每斤则要卖3.2元。
  
  传统的水果销售模式,是收购商到果园收购,最大限度压价收购后,再将水果批发给零售商。为了最大化盈利,部分零售商又成倍提高零售价。通过这些环节,果农以低价卖果,消费者以高价买果,就形成了两头不划算的市场销售模式。而通过产超、产消对接的力量,水果销售省去了中间环节,让果农卖出了好价钱,消费者也买到了价廉物美的水果。
  
  超市直采:还有潜力可以挖掘
  
  如今,绵阳城区以及区县市的大中型超市,只要有水果销售区的,基本都设立了水果直采基地,采购成本降低15%左右,零售价格自然也低于超市外的水果市场。
  
  但部分超市水果进货数据显示,农超直采仅占总货量的35%左右。说明这条既有利于超市又有利于果农的渠道,目前还比较狭窄。
  
  “超市进货要求的标准比较高,货款结算周期较长。”安县西瓜种植大户韩某说,以他的西瓜为例,进入超市需缴一定的费用。为提升西瓜品质,每亩地的生产成本还要提高,这让他有些承受不了。
  
  超市也有自己的烦恼。据百盛超市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水果的标准化生产还有待提高;由果农组成的水果合作社或协会产品单一,符合品质的水果数量有限,不能满足超市大规模采购,这些都阻碍了产超的进一步对接。
  
  如何进一步推进产超、产消对接?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水果协会、水果合作社和规模种植的果农应主动加大果品宣传力度,尽可能发展特色的水果品种,满足超市多品种、常态化、品牌化的销售需要;还可以开展网络销售,或通过政府、大型企业搭建信息桥梁,以村、合作社为单位,举办大型采摘节、农家乐等活动,树立起水果的品牌,扩大当地水果的影响力,让更多的水果进入超市,让更多的消费者直接到果园亲自采摘购买,让果农最大化增加收入,也让消费者尽可能买到最新鲜、最便宜的本地水果。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