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运城果农“卖果记”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山西经济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76票  浏览13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9月01日 19:16

编者按:


瓜果丰收也有“副作用”,牺牲的最终是百姓的利益,长此以往,它所蚕食掉的除了百姓的信心,还有基层的稳定。6月16日,运城市临猗县北景乡焦家营、马家窑村的杏子喜获丰收,由于销路滞、客商少、价格低,让熟透的杏“自生自灭”成了村民的无奈之举。无独有偶,事隔两个多月后,随着早熟苹果上市,村民短暂的喜悦也让焦虑替代,果农再一次陷入了以往的“怪圈”。


夏末初秋,瓜果飘香,又到了收获的季节。8月15日,一封字里行间充满纠结的邮件让记者很是揪心,发件人为运城市临猗县果农翟世康,内容是自己种植的苹果在丰收之际,卖果过程中却遭遇到人为因素的制约,价格低不说,还陷入无人收购的窘境。


而实际上,“卖果难”已经成为多年来“横亘”当地果农身上的一座“大山”。


果熟了,谁来收?


翟世康是临猗县阎家庄工贸区贝支村村民,家中有9亩果树,其中3亩种植嘎啦苹果(一种早熟苹果品种)。这个品种全村家家户户都有种植,整个临猗县种植这个品种的果农也为数不少。


“种植这个品种,主要是看重于它早熟,能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富士苹果是每年10月份开始采摘销售,而从过完年后到富士苹果上市之间的这个空档,村民们并没有其它收入来源,这个品种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区域,也能给家里带来些许收入,孩子的学费,家里的人情世故、柴米油盐都指望着它。”在与翟世康交谈中,他告诉记者。


在贝支村,相比起20多亩的种植大户,翟世康家的果树并不起眼,从2005年起,他开始种植嘎啦苹果,经过4-5年的挂果期后,今年开始进入产果期,丰收在即。


“每年7月上旬、中旬,嘎啦果就基本上能开始卖了,这个时候还是青果,但也有极少数的果子已经红了。早熟的嘎啦果,销售的周期很短,若不成熟一点卖一点,等到全部红透成熟,就面临即将上市的富士苹果的冲击,到时根本卖不上好价格,损失太大。所以,只要栽植嘎啦果的果农,只要有合乎标准的果子,哪怕就是百十来斤,或者更少,都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这个时候,翟世康两口子不会冒险等果子成熟,每天早上5点天麻麻亮就开始下地采摘合乎果商要求的苹果,中午吃过饭,下午接着去,一直得到天黑后才能收工。


翟世康种植果树有10多年了,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对每年苹果的价格也了熟于心。“今年,65毫米规格的嘎啦果8角-9角,70毫米以上的1.1元。去年,嘎啦果的毛收入总共8000多元。”他对这个结果并不是很满意,抛开时间和劳动力成本,还不如打工挣得钱多,“一颗树就得上4斤化肥,一公斤2.4元,这不是个小数目,如果遇到病虫害,一年还得打农药5-6次,每次就得140多元。”


除了尽心尽力“伺候”好果树外,销售对于他来说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在这个环节,他们没有一丝的“发言权”,果商和“领客”制定着“游戏规则”,他们几乎成了任人摆布的“棋子”。


“领客”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职业中介人,这是一个被民间默认的群体,他们信息灵通,为需要苹果的客商和出售苹果的果农“牵线搭桥”,充当“红娘”。


“每年,来自东北、河南、安徽等地的客商过来收果子,都是由 ‘领客’联系,客商在当地的吃、住都由他们安排。苹果的价格、收购的标准他们都参与其中,并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两头通吃。但这并没有提高他们的服务热情”。收购过程中,“领客”这一群体层次不齐的素质让翟世康颇有微词。


想卖果,没渠道!


从7月份开始,翟世康两口子就起早贪黑地忙碌起来,半年的辛苦这几天就能见分晓。但梦想遭遇现实后,却让他很“受伤”。以下就是他记录的卖果过程中“不愉快”的经历:


8月4日,我和妻子开着“蹦蹦”(当地对三轮车的称呼),拉了300多斤嘎啦果出村去卖。9点钟到了南佃村收果处,果商查验后说行,但开始要卖的时候,领客却说不要了。无奈,我和妻子开着“蹦蹦”重新“走四方”,再次寻找新的收购点。


中午12点,我们又排在了南大村收果的队列里。可是,又没想到,等到下午两点,果商说收够了,不要了!


就在大伙不知所措时,一位中年男子对果商说:院子里这些果,你能不能想想办法把它收了?听此话,果商大冒(当地方言:发火的意思):我收!我收!我赔了谁管?想不到,那位中年男子也不示弱:你赔了、你赔了,你挣了咋不把钱分给果农?一位年轻媳妇对我说:他是领客,南大人,叫世康。


眼瞅着争吵后又和颜悦色向果商讲果农难处的领客男子世康,我真的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少年多少次“不远万里”的出村卖果,总是听到领客凶巴巴的:不要啦不要啦!够啦够啦!走吧走吧!而今天第一次听到领客人心系果农向果农说话。


就在我想着一些领客人“吃了被告吃原告”,拐了果商又坑果农的行径时,忽然晴天霹雳一声大喊:大家都别怕!不要走!他不要我再想办法,今天,你们拉来的果我绝不会让你们再拉回去!


一个多小时后,领客人的承诺兑现了,他不知打出多少电话,说话洪亮的嗓音已经嘶哑,虽然新来的果商收我们的果价钱比刚才的1.3元少了1毛,想着每年“不远万里”开着“蹦蹦”,从早到晚水不喝一滴,饭不吃一口,忍饥挨饿起早贪黑出村艰难地卖嘎啦苹果,但我们今天“不远万里”拉出来的嘎啦果,终于不用再拉回家了!


如果等到所有的嘎啦果都红了熟了,那每斤的价钱还会不会一天两跌三跌的出现?果商的收购还会不会继续停收停收、够啦够啦而仍然是让果农走吧走吧?如果真会这样,所有领客的同胞们,你们能不能也像南大村领客那样心系果农不嫌麻烦?为了果农出力流汗?


除此之外,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运城万荣、夏县、永济等县市都出现了杏贱伤农的现象。据当地相关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今年运城晚春初夏偏冷,导致杏子集中成熟上市,价格下滑,客商较少。


采访札记


“卖果难”问题在考验谁?


卖果,年年难,难卖的背后,有天灾的影子,但人祸更令人无奈。苹果产业是临猗县的“名片”,它不仅仅是当地调整产业结构的一项措施,每一个小小的苹果身上,更承载着无数家庭养家糊口、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采访中,翟世康希望通过媒体呼吁,解决困扰他以及所有果农多年面临的问题。但显然光靠呼吁社会的爱心帮助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本。重要的是怎样才能真正破解农业结构调整与市场经济有效对接的难题?


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跟他一样起早贪黑、拼劲体力养家糊口后的所有果农的 “一声叹息”。“卖果难”的根本,是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供小于求,价格上涨;供大于求,价格下跌。


我们为果农的处境深表同情。我们寄希望于当地能很快拔掉这个 “拦路虎”,这也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如何能在一次又一次让果农伤心之前找寻到一条应对之策,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记者认为:


首先,政府部门得扭转村民盲目种植、“一窝蜂”大干快上的氛围。限制种植、控制产量,以保护农民兄弟的利益。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培育龙头企业等办法,将其引导转向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将产品批量、标准化进入市场,增强其抵御风险、抗击变化的能力。可能会有所“阵痛”,但利于长远。


其次,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当下,如果吃不透市场,坐在办公室中闭门造车,产业结构调整难免功亏一篑,更妄谈建设新农村,实现共同富裕。这样,不但有损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失去民心。所以,需要地方政府投入更多的精力,出台更多的措施,提供更多的服务。


除此之外,连续出现的卖果难提醒我们,行业协会不能缺位,在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之外,更应担当起引领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重任,提高果农们整体“作战”能力,否则,丰产未必丰收。


回过头来,“卖果难”已不是某个群体、某个地方、某个组织的事,需要全社的积极协作和共同应对。这从来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绝对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命题,需要的不仅仅是更多的智慧,考量的更是政府的责任。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