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市场行情 >> 市场动态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根河蓝莓:基地繁育让山中野果变“金豆”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经济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99票  浏览8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8月31日 11:48
  “过去对都柿的了解不多,它们长在山林里,不采摘就白白落地腐烂,怪可惜的。如今,小都柿可起了大作用,从饮料到果干、果酱、果酒,产品越来越多,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像样了!”提起当地蓝莓产业的发展,内蒙古根河林海源野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于斌就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所提到的“都柿”,便是如今广受消费者青睐的野生蓝莓。
  
  人说大兴安岭处处都是宝,蓝莓可谓“后起之秀”。于斌说,他至今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街头几毛钱一碗的“都柿果”。“那时只觉得味道不错,酸甜可口,后来才知道,这东西的营养价值还挺高。”
  
  如何让满山的蓝莓资源创造出经济效益?像于斌这样的根河人把目光聚焦在了蓝莓产品开发上。如今,根河当地已拥有4家蓝莓加工企业,产品也由最初单一的饮料发展到果汁饮料、浓缩汁等7大系列的完整产品门类。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根河市于2007年成立了蓝莓繁育基地,2010年培育出适合当地气候与生态条件的高产蓝莓品种,蓝莓栽培产业的发展也初现端倪。
  
  从山林里的野果子到走进超市商场的饮品、果干、果酱,小小蓝莓变成“金豆”串起的产业链,正为身处林区的根河带来发展机遇。“近年来,野生蓝莓的收购价格也逐年递增,去年本地1公斤蓝莓收购价约30元。”于斌说。
  
  与当年几毛钱一碗的“都柿”相比,蓝莓带来的经济效益正逐渐显现。根河市发改局局长张德龙告诉记者,由于地处大兴安岭北部森林腹地,极端寒冷的气候、偏远的区位等多种因素使得根河在产业开发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对林下资源开发的探索进一步加强,但能进行产业化发展的项目并不多。面对这种形势,根河市不断探索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型的新路子,并适时提出了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思路,以野生蓝莓为代表的林下资源开发日渐火热。
  
  “2007年蓝莓加工量50吨,2008年为70吨,2009年为100吨,2010年达到230吨,预计今年能达到300吨。”于斌告诉记者,根河现有的4家企业蓝莓总加工量为3000吨左右,与蓝莓年可采总量比,仍有一定增加产能的空间。根河市也把此项工作纳入重点招商引资领域内。“企业的加工量和产量逐年增长,对蓝莓原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每年的8月份前后,从事蓝莓采摘的老百姓可以借助30天左右的采摘期增加收入。另外,当地蓝莓产业向纵深发展,还带动了不少周边群众在相关企业就业。”张德龙说。
  
  伴随蓝莓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科技研发也正快步跟上。2010年10月,在内蒙古科技厅指导下,由呼伦贝尔科技局倡议发起,呼伦贝尔市蓝莓企业牵头,联合全市种植、加工、物流等骨干企业和国内多家科研院所,成立了我国首家蓝莓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蒙古蓝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据介绍,在31家联盟成员中,有19家企业、5所高校、5家相关研究机构以及2家科技中介机构,基本涵盖了从种植到技术依托、技术转移、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等蓝莓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
  
  “这一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创新技术向相关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张德龙告诉记者,为发展壮大蓝莓产业,改变过去野生蓝莓采摘“靠天吃饭”的状况,根河市还于2007年成立了蓝莓繁育基地,在野生蓝莓驯化与培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并于2010年培育出适合当地气候与生态条件的高产蓝莓品种,为下一步蓝莓的规模化种植奠定了基础,也为蓝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未来,根河市还将全面提高产业工艺水平和科技含量,使这一宝贵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真正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推动根河蓝莓产业向纵深发展。
  
  名词解释:
  
  蓝莓又称越橘,果实为浆果,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药食两用功能性保健水果。在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的根河市,野生蓝莓生长面积约6690平方公里,年可采量约6600吨。这种野生蓝莓被当地人称为“都柿”。根河市野生蓝莓加工从2001年开始,产品类型有饮料、果酱、果酒等多种,畅销国内外。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根河市的蓝莓产品已由过去单一的饮料产品,发展到目前的果汁饮料、浓缩汁、果干、果酱、蓝莓醋、果酒、红酒、白酒等8大系列产品,年产值约6000万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