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川农大打造高校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四川日报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85票  浏览8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4月15日 14:43
  四川日报网(王玉姗记者江芸涵)为了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在雅安市与四川农业大学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4月,四川农业大学被国家教育部、科技部批准为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农发院”)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广泛关注。一年过去了,农发院建设进展如何?与雅安市在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上有何创新模式?日前,记者前往雅安一探究竟。
  
  机制创新:整合资源形成“塔状”
  
  按照教育部、科技部的宗旨,建设农发院是“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推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川农大作出解读:建设农发院是要探索一条高校自身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无缝对接”之路。
  
  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推动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改革与机制体制创新,改变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一些与现实需要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发挥农业高校在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促进资源共享和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形成“多元、开放、综合、高效”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这意味着,建设新农发究院是一个涉及学校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它所依靠的科技力量也绝非哪一个学院就能担负。”农发院常务副院长张敏说。
  
  去年7月,农发院正式挂牌,为副校级建制,由党委书记兼任院长,协管科技的副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兼任执行院长。该机构除把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并入外,还集合了原先校地合作办公室、教学实习农场、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办公室等多支力量,建成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基地管理中心。
  
  校地合作:构建三级科技服务体系
  
  校地合作多年来,川农大与雅安市早已形成“你中由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在双方看来,建设农发院是校地合作迈向“深水区”的一大契机。
  
  今年1月,四川农业大学与雅安市委、市政府共同制定了《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试行)》。双方约定,按照“合理布局、点面结合、示范带动”的原则,依托农发院,与雅安市及相关区县合作共建特色农业基地,重点建设和发展茶叶、林竹、中药材、果蔬和畜禽五大产业。根据产业发展程度和各县实际情况,选择名山、雨城、宝兴、石棉4个县(区)作为首批试点县(区)。在经费保障方面,雅安市、川农大、试点区(县)都必须配备专项经费。
  
  根据方案,双方成立了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雅安市委书记、市长和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在雅安市科技局局长王锐看来,“如此高规格的校地合作领导机构,一开始就为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了不同以往的高平台。”
  
  4月3日,四川农业大学农发院雅安服务总站正式成立。总站下设茶叶、林竹、中药材、果蔬和畜禽五个产业部和综合服务部。试点县(区)设立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置乡镇服务站,最终形成“总站-服务中心-服务站”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分层次负责执行研究院的新农村建设综合科技服务。
  
  科技服务:从游击战向阵地战发展
  
  今春,石棉县漫山遍野金灿灿的黄果柑,在果农眼中真正成了“金果”。今年黄果柑又迎来丰收,品质大面积提升,价格每斤比去年平均高0.5元,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之首。这一切,都和川农大园艺学院副院长汪志辉教授多年的努力分不开。
  
  石棉县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起来后,作为中心的科技专家,汪志辉觉得信心更足了。“以前搞科技服务推广,解决的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现在着眼点更高,产业布局要通盘考虑,对于推动石棉农业向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有机化方向发展意义重大。”
  
  据介绍,农发院打破了传统的科技服务模式,从“游击战”向“阵地战”迈进。农发院计划形成核心试验区的服务网络,建成一支经常服务于“三农”的科技人员队伍,形成畜牧业和种植业原始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开展农村科技教育与培训,引导鼓励专家教授创办、领办企业,率起到示范带动引领作用,不断探索政、产、学、研协同、农科教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成果转化新模式和新机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