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电商能否解农产品滞销之惑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解放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18票  浏览153次 【共1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9月01日 11:57
  ■本报记者 沈轶伦 通讯员 贾佳
  
  微信提示音响起,金丽君知道,又来了一份订单。
  
  “70后”金丽君供职的“上海太平洋禽蛋合作社”拥有上百家养鸡户和300多亩桃园,是松江的龙头企业。开设刚满半年的“上海太平洋禽蛋”微信订阅号,既卖鸡蛋也卖黄桃,虽然粉丝数不过300左右,但凭借朋友圈转发,每月为合作社带来上百个订单。
  
  夏秋之际,是农产品成熟季,但丰收不等于丰售。面对订单下滑带来的滞销压力,一些年轻农户将目光转到微信营销。新方式能否解农产品滞销之惑?
  
  传统订单模式面临式微
  
  过去,松江蔬果类农产品多以礼盒包装,走订单路线。
  
  今年,果农连续遭遇“团购没了”、“批发市场饱和”、“入秋早”几种状况。往往水果已经烂熟,农户还是没能将其卖出,压价销售所得还抵不上采摘成本。
  
  在泖港镇曙光村,陆巧英的泖丰瓜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20多亩黄桃丰收,亩产比去年增两成,但订单数却比往年锐减。连续几天,她尝试把成箱的黄桃运往批发市场,但多数情况下,她又要原样运回。
  
  拥有百亩果园的钱金云也有同样的苦闷。今年他的梨园丰收,可是近一半的梨还没找到销路。
  
  连日多雨,也让一批水果品种落地受损。农产品属于快速消费品,蔬果没法待在枝头等待农户找到新市场,沿街设摊也不符合相关规定。面对损失,种了6年蔬果的陆巧英开始担心“这条路是不是走错了”?
  
  借助微信平台尝试突围
  
  面对困惑,一些年轻农户开始看准散客市场,并借助微信平台尝试突围。
  
  从公公手里接棒禽蛋合作社的金丽君,今年2月注册认证了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隔几天推送一次新信息,配上美图,介绍禽蛋和黄桃的食用和购买信息,还附送养生知识。俏丽活泼的宣传方式,很适合青年白领群体的口味。
  
  合作社的300多亩桃园中近七成种植黄桃,经过3年多生长期,今年黄桃首次大丰收。“黄桃特价”的信息搭配禽类啄食打闹的生活照,通过微信在朋友圈里一传十、十传百,不断有新客户发来微信问询。
  
  金丽君也开始借助“O2O”模式,从线上支付转到线下服务。不少人通过微信了解了金丽君的农产品,继而在淘宝店用支付宝付款,经过同城配送,客户当日就能收到新鲜货。也有的客户凭借微信“优惠回复”,携家带口到合作社享受桃园采摘和农家乐游园的优惠。金丽君说,因为有微信,她早在两年前就建起来的网购平台和淘宝商铺被激活,一起“联动”。下转◆5版(上接第1版)在松江叶榭镇,同样是“农二代”的家庭农场主孙红荣,也通过朋友的微信号销售自产稻米,客户后台的粉丝数量过万。只用了一个月不到,孙红荣的1500公斤稻米就一售而空。他感到,“相比传统的订单团购渠道,微信能及时地反馈散户的不同需求,甚至能为用户制订个体订单,这或许为我们探明了农产品走向市场的一条新途径。”尝到甜头后,他正琢磨为自己的品牌申请微信订阅号。
  
  另一些传统的销售模式,也开始尝试借助微信起飞。
  
  6月底,仓桥水晶梨基地第一批早熟品种成熟,水晶梨专业合作社通过微信向市民推出了梨树认养活动,个人消费者参与比例比往年提高了一倍。在泖港,“浦江蓝”蓝莓园采摘游也通过微信发布采摘信息。今年,“浦江蓝”蓝莓园开设了两家基地,盈利比去年提高了两成。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成重点
  
  新模式也考验着种植户对市场需求的认知和判断。
  
  以定价和包装为例,以往“订单式”销售时,桃或梨每箱装8到10只,价格在百元左右,普通市民难以接受。如果要将散户定位为主要消费者,农户的定价和包装势必也要重新调整。金丽君的桃子12只一盒,满20盒后,单价由120元降为每盒80元。很多农户并不舍得降价。
  
  此外,若要开拓本地以外的市场,也考验着经营者能否搞定物流。在孙红荣的微信卖米尝试中,他通过和快递公司合作,实现当天发货,市内次日收货,支付宝结账。这对于不熟悉电商模式的老年农户,实在是不小的考验。比如钱金云的朋友曾经建议他做做电商,但老钱甚至还不会用电脑,更别提上网了。
  
  松江区农委调研员范文弟打了个比方:“如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农产品销售‘回归’散户是好事。只有减少了政府因素对农产品市场的干预,培育农产品的抗风险能力和农户的市场主体意识,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走向正轨。”
  
  从表面上看,农产品滞销是因为农产品供大于求、流通环节多、信息不对称,但其症结也反映了目前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程度不够。
  
  有关专家表示,解开这一症结,重点还在于农业品牌的培育。要通过优质、优价、高产的农产品生产抢占市场份额,鼓励农民通过农业组织、专业合作社推进产品品牌化的形成,让其所生产的农产品真正具有市场潜力和竞争力。同时,政府也应不断培育和鼓励种植户提高自身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理念,使其成长为新型的职业农民。如此,才能让最传统的农业,插上电商翅膀。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