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营养 >> 水果文化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追踪上海水蜜桃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新民晚报 作者:童孟侯   发布者:olaiya
热度341票  浏览44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7月27日 16:23
  ◆童孟侯
  
  在中国,哪里的桃子最好吃?各地有各地的说法,山东人说他们那里的蟠桃最好吃,无锡人说我们的阳山水蜜桃最好吃,上海人说南汇大团的最佳,宁波人说奉化玉露最甜……
  
  还有人说:你们没吃过美国和日本的水蜜桃,那才叫好吃,又大又甜!
  
  来自露香园
  
  朱海平是刚退休的记者,他很庆幸终于有大块时间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了。一天,他突然想起1992年的夏天,上海林业站曹行苗圃的朋友请他去看看那里种植的水蜜桃。
  
  朱海平是下午两点到苗圃的,朋友摘下桃子请他品尝。那桃子不大,模样也不出众,但是很甜,口感不错。下午四点半,朱海平要离开苗圃,朋友送他一箱桃子,但是,那桃子已由原来的艳红,变得发灰。朋友说:因为糖分太足的缘故。朱海平暗暗琢磨:这是缺点,也是优点。
  
  第二天,林业站的朋友又请朱海平到上海陆昌庙去看两棵珍贵的桃树,朋友介绍说:我们对这两棵桃树进行了切片化验,找到它的植物频谱,原来它是龙华水蜜桃的种……
  
  龙华?陆昌庙?上海水蜜桃到底出自哪里?这个悬案在朱海平的脑子里挂了号。
  
  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上海南汇水蜜桃为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农产品。朱海平心中的疙瘩更深了:上海水蜜桃难道产自南汇?不在龙华?也不在陆昌庙?
  
  2013年,朱海平退休了,他捡起了这个悬案,开始了艰难探索。他先是来到上海图书馆检索,管理员根据他开出的书目,用小车把整整16卷的明朝出版的《二如亭群芳谱》推出来。
  
  朱海平一页一页细细看,翻阅了整整一天,终于查到了一句关键性的记载:“水蜜桃独上海有之,而顾尚宝西园所出尤佳,味亚于生荔枝。”
  
  继续追踪:顾尚宝又是何许人也?原来,他是明朝松江府的进士顾名世的弟弟。1559年,顾名世在上海县城西北隅建造万竹山居,工匠在挖水池的时候,从泥塘下面挖出一方石头,上面竟然有书法家赵孟頫\写的“露香池”三字。于是,顾名世就把万竹山居取名叫“露香园”,也叫西园。他的弟弟顾尚宝在占地40亩的露香园内种了很多桃树。
  
  朱海平再接再厉,又在一本叫《前尘梦影录》的古书中查到:“顾氏归筑露香园,觅异种水蜜桃,种植成林……花色较淡,实亦不甚大,皮薄浆甘,入口即化,无一点酸味,所以闻名遐迩。”
  
  朱海平兴奋不已,他听说过露香园路,但没去过。他立刻在上海交通地图上寻找它的准确方位。很遗憾,没有。上网查,查到了。第二天,朱海平带了摄像机和照相机来到露香园路。
  
  可是,找不到露香园桃园的踪影,现在的露香园已经是一个会所的名字。
  
  别小看这条小马路,以前可是很出名:上海传统刺绣的奇葩“顾绣”,就出自露香园。“顾绣”还有一个名字叫“露香园顾绣”,正是顾尚宝的后人精于刺绣,并在露香园内“精雕细琢”,所以叫“顾绣”。
  
  露香园路还有一个文物保护单位,叫“万竹小学堂”,是1911年创办的,蒋经国和蒋纬国,还有周培源(科学家)、蒋月泉(评弹艺术家)、陈秋萍(著名画家)、陈述(电影艺术家)……都出自这个小学。现在,“万竹小学堂”并给了上海市实验小学。
  
  那么,露香园路桃园到哪儿去了?继续寻寻觅觅,朱海平终于查清:清朝初年,顾尚宝的露香园开始败落,有人就在园内开了一个小演武场,因为占地9亩,故称“9亩地”。
  
  “9亩地”现在也不见了,朱海平在露香园路附近找到了一家面馆叫“9亩地面馆”,它的门面极小,哪里有9亩地?也许是老板怀旧,为了那份忘却的纪念。
  
  那么上海水蜜桃从此消失了吗?没有。朱海平查到:它从露香园被移栽到城西南的黄泥墙一带。今天老城厢文庙学前街附近的龙门村(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它的前身是龙门书局,是1865年江苏巡道丁日昌创建的。龙门书局原址的一部分正是黄泥墙。
  
  露香园的水蜜桃在黄泥墙一带兴盛了一百多年。《水蜜桃谱》说:“今桃子最佳者,产黄泥墙李代吾园……”
  
  随着上海老城厢人口不断增加,老城区不断扩建发展,露香园的水蜜桃在黄泥墙呆不住了,清朝末年,它从黄泥墙被移种到龙
  
  华。清明时节,龙华一带桃红柳绿,那是申城著名的八景之一。有诗曰:十里桃林红不断,画船常滞画桥西。
  
  1935年,金嗓子周璇唱过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龙华的桃花》:“上海没有花,大家到龙华,龙华的桃花也涨了价;你也买桃花,他也买桃花,龙华的桃花搬了家……”
  
  两年之后的1937年,龙华的桃花真的让周璇说中“搬了家”,当时,日本侵略者打到上海,上海沦陷,龙华一代的桃林大多被日军的炮火毁灭,种桃树的农民流离失所,四散逃难,只有少量的桃树幸存,它们孤独地生长在上海县华泾乡和长桥一带。而此时,无锡和奉化的水蜜桃声誉鹊起。
  
  直到1955年,莘庄镇有个果农叫柳四根,他知道上海水蜜桃的来由,从华泾乡的几株龙华水蜜桃桃树上剪了一些枝条,嫁接到莘庄镇西南面的陆昌庙桃园,他想看看龙华水蜜桃到底甜不甜。
  
  果然,桃树上结出了与众不同的桃子,桃形好、口味好。柳四根觉得:和龙华水蜜桃有血缘关系的桃子就是不一样。他把它命名为“陆昌桃”。
  
  朱海平立刻赶到陆昌庙,找寻柳四根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陆昌桃”。可这一带早已开发成商业区,建造了休闲广场和花鸟古玩市场。连陆昌庙都是新造的,陆昌桃更是无处可寻。
  
  朱海平不明白,为什么要对这个优良桃树品种来个斩尽杀绝?即使全部砍光,也应该在休闲广场辟出一小块地方,竖一块牌子:这里曾经是“陆昌桃”的家乡。“陆昌桃”是载入史册的,休闲广场能流芳百世吗?
  
  朱海平从陆昌庙开始,一圈一圈扩大考察的范围,他调查到和龙华一江之隔的南汇周浦镇,早在1300多年前就是个人口稠密的大村落,上海开埠以后,它成为浦东地区粮食和棉花的集散地。
  
  这个说法是否敲钉钻脚呢?朱海平查找了《周浦镇志》,那里记载着:从古到今,周浦的农民就有在房前屋后栽种桃树的习惯,民国的时候,周浦一带就先后建立了奚家桃园、顾家桃园、贾家桃园、汪家桃园、姚家桃园……这里产出的水蜜桃,和龙华水蜜桃沾亲带故,并且有着露香园水蜜桃的基因。
  
  哦,露香园的水蜜桃终于留下了种。
  
  所幸的是:1949年以后,这一带统一建起了南汇县园艺场,由政府统一规划水蜜桃的种植和培育。经过几代农艺师的努力,终于在南汇培育出了早熟的“早生”和“雨化露”两种桃子,培育出中熟的“白风”水蜜桃,培育出晚熟的“白花”水蜜桃——这是新一代的上海水蜜桃,它们的“爹妈”,曾经居住在露香园。
  
  上海露香园路出产的水蜜桃东移西搬,命运坎坷。朱海平一步一步追溯,一点一点考证,他为上海水蜜桃正本清源,做了一件对上海来说有特殊意义的大事,以前没有人如此系统地考察过。
  
  在苏浙两省开花结果
  
  那么,上海水蜜桃在上海流离颠沛,它有没有传到外地去呢?朱海平推断:应该是有的,好的品种谁不喜欢?
  
  朱海平查阅了大量史料,当他翻开《上海县志》时,发现早在光绪初年,浙江奉化就从黄泥墙引种了上海水蜜桃,栽种到浙江丘陵地带。奉化地区经过不断繁育良种,终于培育出一种优质桃子,定名为:奉化玉露桃。
  
  郑逸梅先生在《艺海一勺》中写道:有个客居上海的奉化人叫黄岳渊,他很爱吃上海水蜜桃,于是,便在慈宁宫黄泥墙买了一株桃树,种在自己供职的静安寺附近的花衣店的后天井,这样,他就可以很方便地吃他自己栽种的桃子了。后来,一位奉化的农场主把它移植到奉化,经过精心管理,终于结出了硕果。
  
  民国初年,江苏无锡的果农从奉化引种玉露桃,栽种到太湖之滨惠山脚下的阳山地区,也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精心培育,培育出了另一个桃子新品种:“阳山水蜜桃”,甜、嫩、汁多。
  
  如今的无锡水蜜桃不是一斤一斤卖,而是用竹笼屉摆好,一个一个卖。比上海水蜜桃更注意包装和宣传,似乎更有名气。
  
  然而,无论是浙江的“奉化玉露桃”,还是江苏的“阳山水蜜桃”,查清了,它们的祖先都是露香园水蜜桃,它们和上海水蜜桃一脉相承。
  
  漂洋过海到异国
  
  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50万种,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建园有300多年,植物品种达到38000种,它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植物品种最多的植物园。当然,这么多的植物品种,不可能仅仅来自英伦三岛。
  
  清朝的时候,有个叫威尔逊的英国人来到中国,他大摇大摆地收集中国的植物标本65000份,运回去1500种植物果木。这么多果木中,怎么可能没有中国的桃树?
  
  有人向皇帝奏章:有外国人在偷我们的植物。皇帝说:中国的植物多得是,要采就让他们采。
  
  威尔逊偷够了,捞足了,于是写了一本书名非常赤裸的书:《一个带着标本、照相机和火枪在中国西部旅行的自然科学家》。如果威尔逊是科学家,那么,把他定为“**科学家”是比较恰当的。
  
  朱海平找到了准确的历史记载:上海水蜜桃是在1844年被一个英国传教士引入英国的,传教士没有把它命名为“英格兰桃”,还算实事求是,叫它:上海桃。
  
  英国的事情查清了,朱海平接着查美国。他委托在美国伯明翰市立图书馆担任管理员的表妹,去查有关上海水蜜桃的踪影。表妹还真查到了一本叫《水果与坚果大全》的名著。朱海平很兴奋:你帮我查一查。
  
  表妹说:我们图书馆没有这本书,我要到怀俄明大学馆际图书部去看,它们有这本书。
  
  朱海平说:你一定要把这本书拍下来,把关键的段落抄下来。
  
  数天之后,照片和摘录都传到了朱海平的邮箱,那本书的第240页是这样写的:“早在1850年,上海水蜜桃被以盆栽树的形式带入美国。这种桃树原种在乔治亚州,长成的桃子品种叫“乔治亚贝尔”和“埃尔伯塔”,这两种桃子形成了美国早期桃子种植的基础。”
  
  美国的这本名著很客观地记录。因为客观,它才权威。
  
  1850年,上海水蜜桃在美国被命名为:中国粘核桃。后来,美国在这种水蜜桃品种的基础上,又培育出了著名的品种”红港水蜜桃”。为了这个“红港水蜜桃”,美国人还专门立了一块碑,上面写道:“‘红港’是第一个红皮商业桃品种,它是目前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脱核桃。丰富的‘红港’品种能在桃子上市季节为市场提供长达七周的高品质桃子,相比‘红港’研发成功之前,市场供应只能持续三周。”
  
  美国的植物学家还是严谨科学的,他们把来龙去脉搞清楚,写了书,还立了碑。
  
  那么日本有没有上海水蜜桃的踪迹呢?朱海平继续探寻,他查到了:日本人早在明治年代就引进了上海水蜜桃,命名为“上海水蜜”。
  
  朱海平想方设法搞到一本日本农林水产省出版的科普杂志,上面记录了上海水蜜桃的移种经历:在历史上,黄河上游的高原地带生长的桃子,曾经被欧洲和美国、日本培植。但它在日本却很难存活,因为干燥地域生长的桃子,很难在夏天多雨的日本落户。直到明治时代,中国上海有了能适应温暖湿润气候的水蜜桃品种,日本才引进来,培育出好吃的水蜜桃。
  
  日本鹿儿岛大学的一位教授介绍说:日本岗山的白肉桃品种,是江户时代引入上海水蜜桃育成的,日本的“金桃”则是上海水蜜桃和其它桃种杂交而成……
  
  朱海平千辛万苦,花了一年多时间查清了上海水蜜桃的来龙去脉,他为澄清上海的某一段历史立了大功!朱海平并没有四处宣传他的成果,只是默默地把他的研究写成简单的条文,报给了上海市档案局。他觉得退休以后能有很多的时间用来探索有关上海的有趣课题,就很满足了。
  
  今年7月,上海公布了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公告,总共有67项,其中,崇明的甜包瓜制作技艺、崇明的草头盐齑制作技艺、浦东的海派盆景技艺……都成为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朱海平发问:上海水蜜桃难道不是吗?它是最正宗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啊,这是上海独有,这是上海名牌,连外国人都承认了,为什么我们不上报?
  
  朱海平觉得,即使把上海水蜜桃排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起码也应该像美国红港水蜜桃那样,为它立一块记载着光辉历史的纪念碑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