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蔗农与糖厂博弈糖源 糖价大幅下挫有指“糖高宗”时期结束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20票  浏览6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6月14日 14:31
  编者按:甘蔗制糖业至今保留一定特殊性,糖作为消费品,充分融入市场经济;制糖原料甘蔗,仍具有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蔗农不得跨区销售糖蔗。2012年上半年,高位运行的糖价大幅下挫被戏称“糖高宗”时期结束。有称甘蔗产业三年一轮回,今年到了新拐点,一时间甘蔗产业链上下游各怀心事。目前全国甘蔗种植面积2300万亩左右,种植成本不断攀升、糖价波动异常,该如何加强甘蔗高效管理,保证蔗农效益,甘蔗产业的出路又在哪里?6月6日,在南方农村报主办的“首届两广甘蔗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来自全国近20位权威专家、知名厂家代表及200多名蔗农共同探讨甘蔗产业的热点话题。
  
  □文/南方农村报记者 刘虹媛
  
  专题摄影/郑丽行
  
  8000、6500、5800分别是2009年以来中国每吨糖价的走势;2537、2403、2300则是2009-2011年中国甘蔗的种植面积(万亩)。两组数字折射出甘蔗产业由盛转衰的现状。糖价暴跌、人工成本日增、农资价格飙涨,蔗农和糖厂之间博弈随之拉开。越来越多的蔗农对是否继续种蔗产生了顾虑,更有甚者已经改种。然而,与蔗农唇齿相依的国内糖厂似乎并不在意,不少糖厂选择走出去“觅食”。
  
  改种的诱惑与困惑
  
  广西甘蔗研究所研究员谭裕模指出,种蔗比种香蕉利润更高,而种木薯则更省人工。占全国65%种植面积的广西是中国甘蔗的最后“退守地”,改种早已非新鲜事。
  
  湛江市北坡镇蔗农为记者大致算了一笔账:种苗30-60元/亩,砍蔗人工费约550元/亩,地租300-400元/亩,农药肥料1100元/亩,总成本为1980-2110元/亩,若蔗价以上一榨季500元/吨,产量5吨/亩计算,一季利润仅为390-520元/亩,此利润比种植木薯低。
  
  不可否认,改种会带来收益提升,但若选择改种香蕉、柑桔等经济作物,蔗农则是从国家有保底的价格体系迈入完全由市场调控的环境,销售风险有所增加,是否每一个蔗农都能承受?“就像赌博,时机很重要。”徐闻县蔗农林光欣将改种高效益经济作物看作是一场赌博,“愿赌服输”。
  
  原料基地建设是关键
  
  产多产少在于蔗,价高价低在于糖。蔗农改种,糖厂如何稳定糖源?大多数糖厂并不关心甘蔗生产,“砍伐证”、“排队卖蔗”、“滞销”等词汇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糖厂与蔗农的关系更被许多业内专家喻为阻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座大山。
  
  “不关心甘蔗生产的糖厂老板不是真正的老板,”研讨会上,中国糖业协会副理事长、广西糖业协会理事长农光犀利指出,糖厂应明确糖业生产重点在于原料基地建设。
  
  2002年,国家四部委联合出台的《糖料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糖料产区实行以制糖企业为核心按经济区域实行划区管理,制糖企业收购糖料时不得跨原料区收购糖料”。这种类似计划经济的收购模式让部分糖厂姿态高昂,对区域内蔗农采取粗放管理或完全不管的方式。据了解,湛江市现共有42家糖厂,除农垦系统自控的7家与控股的4家外,私营糖厂有31家,但真正能大投入进行基地建设的企业凤毛麟角。糖厂“无作为”,进一步激发了广西、云南广东等甘蔗主产区蔗农改种的念头。
  
  在农光看来,糖厂与蔗农关系构建的前提是糖厂老板转变观念,“放下架子,待蔗农如兄弟”。基地建设核心是从各方面对农户进行帮扶,即可直接对收获一吨糖发放一定额度补贴,也可鼓励推广良种良法。
  
  广东大华糖业有限公司(下称大华公司)建立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曾被新华社报道,其每年花在基地建设上的资金达上千万元。之所以投入那么多,总经理黄华明的解释是“做精做强产业链,没有农民的信任和合作不可能完成”。2007年,大华公司辖区内签订糖蔗产销合同的农户已达21080户,种植面积176637亩。
  
  走出去成本优势大
  
  糖源始终是糖厂的一块心病。“国内产糖省区数量从1992年的18个减少到如今的15个,尽管数量没有锐减,但广西,云南,广东三地产糖量就占全国总糖量的95%。”对于现状,中国糖业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糖业协会副理事长麦茂良十分担忧,“加上海南、新疆、黑龙江,六个主产省区食糖产量占比高达98%”。
  
  伴随着产糖省份的缩减与产糖能力的集中,糖企寡头格局已现雏形。据了解,国内年产食糖超过40万吨的企业有10家,产量占全国食糖总产量的67%。但制糖企业规模化发展仍有其现实困境。“扩种已很难实现。”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高级农艺师许汉亮指出,受糖料作物生长特性及适宜种植土地的双重限制,加上其他高效益经济作物冲击,糖料种植面积实际增长空间极其有限。
  
  据分析,未来国内食糖供需缺口将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资料显示,2011年国内糖料进口量为291.9万吨。麦茂良更预言糖料永远不会供过于求。
  
  于是,糖企纷纷走出国门,到东南亚国家以合作、收购等形式谋求发展。湛江农垦局与泰国企业合作种植700万亩甘蔗的例子就颇具代表性,该局生产科技处处长骆争明透露,在泰国种植的甘蔗最后会做成粗糖进口,再在国内制成精糖销售。
  
  早在2007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广西崇左市龙川县就与越南下琅县等签署合作种植甘蔗协议,双方计划用3-5年时间在下琅县组织村民种植甘蔗1.5万亩,截至2011年,已发展1.2万亩。种植成本低廉,机械化程度较高是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原因。
  
  2010年,光明集团计划收购澳大利亚最大糖业企业西尔斯公司旗下糖业和可再生能源业务,尽管未能成功,但该集团高层仍表示此事件不会影响光明集团在澳洲的战略布局。一年后,中粮集团打败世界两大粮食巨头路易达孚和邦吉,成功收购澳洲最大制糖单厂Tully糖业。
  
  “只要国外成本足够低,国内完全可以不种甘蔗。”骆争明说。
  
  现场语录
  
  糖价不能低于6500元/吨,蔗价绝不能低于500元/吨,否则很危险。
  
  ——广西农业厅糖料处副处长林影
  
  本次研讨会场面那么大,级别那么高,可以称为“中国甘蔗产业发展研讨会”,下届建议着重讨论糖业政策、投入及科技扶持。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所长李奇伟
  
  中国的糖料永远不可能供过于求。
  
  ——中国糖业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糖业协会副理事长麦茂良
  
  广西甘蔗面积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下届研讨会应该去广西开。
  
  ——中国糖业协会副理事长、广西糖业协会理事长农光
  
  一位泰国专家说目前中国甘蔗种植模式相当于50年前的泰国,这令我很难过。
  
  ——广西甘蔗研究所研究员谭裕模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