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柑橘祖师爷”和他的传家宝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永州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68票  浏览18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10月09日 15:32
  本报(记者欧显庭周燕妮通讯员欧阳群松)
  
  【人物档案】
  
  李万年,回龙圩农场原副场长,高级农艺师。1964年3月,他从湖南农学院毕业后,由省农业厅农垦局安排到回龙圩农场工作;1968年,他从外地引进第一批柑橘苗,并在回龙圩亲手种下。46年后的今天,回龙圩的柑橘遍布62座山峰,规模达到5万亩。他长期担任回龙圩柑橘科研所所长、农场分管技术的副场长。其总结的《哈姆林甜橙引种及推广》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1年至1983年,他作为援外专家被国家农业部选派到利比亚从事柑橘栽培指导;他一手创立的“回峰”牌柑橘成为回龙圩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上世纪90年代,“回峰”牌柑橘先后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2006年,“回峰”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称号。1998年他从副场长岗位上退休。但他的身影从未离开过他热爱和熟悉的果园。如今,他仍然在为回龙圩的水果产业发展奉献余热。他,被回龙圩人尊称为柑橘发展的“祖师爷”。初次见到李万年老人,是在今年7月4日。上午10点,太阳已经很烈。在回龙圩管理区永济亭办事处的柑橘园里,身穿白色衬衣的李老,走在翠绿色的柑橘园里很是显眼。走到跟前时,他正操着一口浓重的常德口音在给柑橘园主李雄茂讲述防治疮痂病的方法。我们不忍心打断,站在旁边静候。虽已退休16年,李老仍是当地果农最放心的农艺师。尽管已76岁高龄,但他总是有求必应,只要听说谁家柑橘园遇到问题,定要亲自到现场看一看。
  
  第二次见李老是9月29日下午3点,在他的家中。一进家门,靠墙角的桌上摆满了各种红色的荣誉证书和已经泛黄的工作照片。翻看这些证书和照片,李老坚守近半个世纪的农技人生仿如眼前。
  
  “做了一辈子的农技工作,我没能给后代留下什么财富,只有这三样是可以传给他们的。”李老指着桌上的物品淡然地说。
  
  一把枝剪:带出了一批批技术人才
  
  记者将这把有30几个年头的枝剪掂在手里仔细观察,套着红色塑胶的手柄已有些破损,剪子的副钩也已经掉了。为了将剪刀收拢起来,李老用铁丝做了一个“8”字形的小箍将手柄套上。
  
  “这把枝剪就是他的命根子,以前走到哪里都带在身上,还用一个皮套子装着。我有次拿来剪了一下菜园外的刺篷,被他一顿好训,以后就再也不敢动他的这把宝贝剪刀了。”李万年的老伴黄力群笑称,这把枝剪是李家名副其实的宝贝。
  
  “一把剪刀出产量。柑橘要想克服‘大小年’,就必须得会打枝。”李老在一旁认真地道出了枝剪对于农技师的重要性。
  
  这把枝剪是他1981年作为援非农业专家出国时,特意在北京购买的,跟着他出过国,出过省,既是工具也是教具。
  
  “如今回龙圩的这一批批柑橘技术人才,都是他的这把枝剪带出来的”。黄老在一旁有些自豪地说。
  
  上世纪70年代末起,回龙圩柑橘已经小有名气。为提高柑橘产量,负责生产技术的李万年经常组织技术培训。
  
  “李场长对技术要求很严,每个月要搞两次‘生产大检查’,任何人都躲不掉。”李老的学生卢国甫回忆道。当时回龙圩农场有5个果场,生产队干部100多人,每月的“例考”,不仅要考理论,还要考柑橘的保花保果、修剪等操作,李万年现场作点评。从那时起,农场的技术人员和多数村民都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栽培和剪枝技术。
  
  “我是李老亲手带出来的第一批学生,当年他就是用这把枝剪手把手教我们修剪、保花保果的。”今年54岁的龙力生,已是回龙圩管理区能源局局长。他说,李万年老人正儿八经的学生没有几个,但是他的技术却是传遍了农场。现在回龙圩随便一位果园主或技术员走出回龙圩就是“土专家”,他们不仅在本土科技兴农中大显身手,还走俏省内外。如今,他们组成剪枝队、嫁接队等200多支技术服务队,外出挣“技术钱”,每年挣回收入400多万元。
  
  “小小的一把枝剪改变了回龙圩的面貌,也剪出了回龙圩灿烂的明天。”我们也在一旁感叹。
  
  一本小册子:心血凝结的技术结晶
  
  拿着这本20年前印刷的《回峰蜜柑规范栽培历》小册子,已经年逾古稀的李老对其中的内容仍记忆犹新。
  
  在回龙圩管理区,所有果农家至今都保留或曾经有过一本《回峰蜜柑规范栽培历》。正是靠着这本栽培历,回龙圩人培育出了累累硕果和响当当的“回峰”品牌。而这本栽培历正是李万年老人多年的心血与技术的结晶。
  
  从1968年建园起,李万年就开始记录回龙圩每个月的气候变化与土壤状况,从果树栽下,到抽芽、开花、结果,从施肥量,到防治病虫害的药方配比等等,李老都工工整整地记录在一个个笔记本上。如有外出参加培训交流的机会,他定会带回一大堆有用的期刊与资料。他想方设法把比较容易掌握的技术和普遍会遇到的问题,集结到一起形成文字,发送到果农手中。从70年代开始,李老每月都会亲自打印出《技术指导》和《注意事项》,分发到各个分场。
  
  为了掌握柑橘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李万年不知吃了多少苦头。“1985年,农场一片区发生大面积柑橘疮痂病,李老蹲在果园观察了好几天,最后竟心痛得哭了起来。那是我唯一一次见到老师流泪。”李万年的学生龙力生告诉记者。
  
  “那是一种天蓝色的液体,很漂亮。”为防治柑橘疮痂病,李老一次次做实验配制波尔多液,终于找到了最适宜回龙圩柑橘的配方。经过1985年的疮痂病之后,李老更加坚定了要印发《栽培历》的决心。
  
  在编制小册子的那段时间,李老可谓是废寝忘食。李万年的儿子李泳至今还记得,常常在凌晨3点夜起时还见到父亲房间的灯亮着,有时一直到天明。
  
  1986年,一本简洁而又实用的《回峰蜜柑规范栽培历》终于印刷出来,首印1万册,全部免费发放。果农们一听到消息都纷纷前来索要,几天的功夫就被一抢而空,连李老自己手中都没有留下最早的册子。
  
  记者在李老家中看到的是第二次印刷的《回峰蜜柑规范栽培历》。这是1995年6月印发的,较第一期有了一些更新,总印发了1.2万册。该书分月详细论述了成林和幼林蜜柑园的主攻目标,每月突出的重点管理项目,蜜柑的生长发育特点,土壤特性和植保知识。此外,还包含了三种常见农药的配制方法,有机肥含量表及主要病虫防治方法等多项内容。
  
  “这简直就是一本柑橘栽培的小百科全书!”管理区副书记成萍介绍说,现在回龙圩管理区每月都还在发送的《回峰柑橘》期刊,就是以李老的小册子为蓝本改编而来的,目前已是第五代。
  
  一张老照片:传播了跨国界的情怀
  
  在一堆泛黄的照片中,李老拿着一张有着明显异域风情的照片显得特别激动。照片中,风华正茂、带着草帽的李万年与另一位中年人在非洲赞比亚,站在一辆车牌号为grz.771w的小车前合影留念。
  
  1981年至1983年期间,李万年因柑橘技术拔尖被国家农业部选派到赞比亚从事柑橘栽培指导。
  
  “照片是1982年在赞比亚中央省卡富西村拍的,当时中国农技组的基地就在那里,离赞比亚首都十几公里。”李老对赞比亚的经历记忆很深刻。当时赞比亚的环境很不好,下午的气温可高达40几度,很多蚂蚁和蛇,必须穿雨靴才能去到基地。然而,李万年的工作一点也不含糊,每天观察、取样,记录气候变化和果树生长情况,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摸索,他写出了《高地甜橙栽培技术》论文。此文给赞比亚农业部的决策提供了技术依据与发展思路,获得了官员们的一致好评,中国甜橙栽培技术也因此传到了遥远的非洲大陆。
  
  “我当时没多想别的,我在回龙圩怎么工作的在那里也是一样,就是把工作做好,不能给国家抹黑。”李老朴实的爱岗敬业精神始终如一。
  
  出国回来后,李万年收到了一些更高更好的职位聘请,他都一一婉拒,同自己培育的柑橘一起扎根在了回龙圩的土地上。
  
  李老现在最喜爱的活动便是去柑橘园里走走,果园主也喜欢经常接李老去柑橘园里看看。永济亭办事处李雄茂还记得,他承包的13亩果园里,有2000株柑橘还是李万年1987年从邵阳调回来的树苗,带领农场职工亲手种下的。如今,李雄茂一家靠这13亩柑橘园实现了致富梦。去年,他家柑橘收入达10余万元,早就买上了车,两层半的楼房也建好了,今年在南宁工作的儿子买了一套商品房,老两口还拿出16万元帮他付了首付。
  
  在回龙圩,像李雄茂的一样致富的果园主还有很多。他们都把功劳归给李老。大家都没有忘记,这些柑橘根下的坑都是当年李老带领大家一锄头一锨镐挖出来的,技术都是李老手把手教的。
  
  【感言】一把生锈的枝剪,一本凝聚心血的小册子,一张泛黄的照片,记录了李万年乐于奉献的朴实而又大写的人生,仿佛将记者带回了李万年当年那个艰苦而又充实的农垦时代。回龙圩这片肥沃的土地上,长满了各种绿色果园,而在这些果树的根下,最肥沃的养分永远是老一辈技术人员不朽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情怀。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