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桃谷有群“果司令”
天上有个蟠桃园,是西王母的;地上有个大桃园,是平谷人的。
平谷是桃谷。论规模,这里22万亩桃林遮天蔽谷,全球最大;论产量,每年产桃5亿多斤,颗颗排列能绕地球一周有余;论品种,280多种鲜桃,琳琅满目,“清水白”插进吸管能喝,“八月脆”一掰汁水四溅,“大寿桃”一个重达2斤……从早春到入秋,周周有新品成熟;论效益,桃产业链上10万农民,生意做到国内三十余省市、亚洲欧美十几国,一年入账11.8亿元,收入占全市桃产业的八成。
平谷的桃生意是怎么红火起来的?桃农们说,我们背后有一帮“果司令”。
“果司令”的由来
平谷种桃何年始?
最早兴起大桃产业的后北宫村,老辈人口耳相传,明清即种皇家贡桃。可到上世纪60年代,整个平谷只剩山间毛桃。彼时“以粮为纲”,林果无立足之地。而平谷多薄沙河滩地,不宜种粮。硬种,产量低饿肚皮。
穷则思变。上世纪70年代初,后北宫村偷偷请北京农林科学院专家进村把脉。专家慧眼,一语道破:此地最宜种桃,遂引荐“白凤”“五月鲜”“26号”“久保”四大品种,百八十亩小规模试种。大桃产业星火由此点燃。
三年挂果,立竿见影,桃子一斤卖到两三毛钱,远超粮食。种桃,蔚然成风。
1985年,责任田分到户,大伙儿一拥而上栽桃,全村桃林猛增至2500亩。一时间,以后北宫村为中心,桃海涟漪荡及周边。到上世纪80年代末,大华山、王辛庄、峪口、刘家店、熊儿寨等乡镇已是桃林连片,共计4万亩。
可大桃突然就卖不动了。1990年七八月间,大滞销。“白凤”“五月鲜”“26号”,上百万吨囤于树下。这些都属软溶质桃,不禁搁,顶多保质两三天,卖不掉,成筐烂。种桃大户屈海全损失惨重,干部来他家查看情况,他逢人便问:“这桃还种不种了,谁能告诉我?”
一场滞销惊动全市,果农痛心的发问惊醒平谷。1991年春,平谷果品办公室应运而生。
“果办”最初有12人,为首的邢彦峰,四十不惑,从大华山镇党委副书记任上被点将而来,其余骨干大都是县林业局果树科原班人马。
“果司令”四海请“仙”
“果办”开门头件事:查滞销根源。日日下乡三个月,结论有了:关键是缺技术、乏品种,当务之急是依靠科技,拉长大桃上市时间。
要让桃子排开“档期”上市,那也算是一个高精尖的课题,哥儿几个一合计,请高人。
1995年,温室栽培尚属前沿技术,它能让桃在青黄不接时结果子。谁精通这门技术?石家庄果树研究所专家赵景秀。
正月,邢彦峰带上仨同事上门拜年请仙。谁想,当头吃了闭门羹。赵景秀已退休在家,不愿再受奔波之苦,婉言谢绝。
一次不行再去,再三、再四,软磨硬泡。“您的成就还趴在论文里、躺在实验室,可到了平谷,那就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只要您肯到平谷,一切后顾之忧我们全包了。”往返五次,终于打动了赵景秀,老先生紧握邢彦峰的手:“啥也甭说了,去平谷。”
赵景秀在平谷一待10年,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的温室桃栽培技术,使平谷大桃上市时间从六七月份一下提前到三月中旬。全县温室果树面积迅速增至8000亩。
不光是一个赵景秀。只要是果木专家,不管认不认识,“果办”一律登门,先奉上家乡的果子请专家品评,等着挨批。等专家批完,立马拜师,恭请出山。
很快,阵容强大的果品产业顾问团组建起来。北方果树专家组组长闪崇辉、河北昌黎果树研究所教授王福堂、河北农大教授马宝琨、北京林果研究所原所长王以莲……海内鼎鼎有名的专家越聚越多,至今已达60余位。
1997年,经闪崇辉等顾问推荐,“果办”率全县果农骨干取经山东,那里种“中华寿桃”,个头大、甜度高,平均一个都在一斤以上,最大的能长到两斤,人称“桃中之王”。且10月底才能成熟,到时群果已凋,唯它独领风骚。
果断引种,稻地村果农王志广第一个吃螃蟹。可惜嫁接的15棵“中华寿桃”,只成活3棵。邢彦峰携麾下骨干周士龙、韩新明询顾问、找症结,原来这桃幼树抗寒力很差,得给它找个好靠山。于是乎改良嫁接技法,“果司令”们出招,把苗接在抗寒力强的大树高枝上。转过年来,满树红桃又大又鲜。
“果办”马上将这一新技术传给数百户桃农,千余亩“中华寿桃”蔚然成林。
前有温室桃3月冲锋,后有“中华寿桃”11月压轴,中间又引进了“红不软”“华玉”“艳丰”“瑞蟠4号”等脆甜、禁搁的硬桃。其中“红不软”长在树上可留至9月中旬,摘下来室温下能存20天。
如今平谷,三季有鲜桃,早、中、晚熟相互搭配,黄桃、白桃、蟠桃、油桃四大系列280余品种,花插着上市,细水长流。
平谷是桃谷。论规模,这里22万亩桃林遮天蔽谷,全球最大;论产量,每年产桃5亿多斤,颗颗排列能绕地球一周有余;论品种,280多种鲜桃,琳琅满目,“清水白”插进吸管能喝,“八月脆”一掰汁水四溅,“大寿桃”一个重达2斤……从早春到入秋,周周有新品成熟;论效益,桃产业链上10万农民,生意做到国内三十余省市、亚洲欧美十几国,一年入账11.8亿元,收入占全市桃产业的八成。
平谷的桃生意是怎么红火起来的?桃农们说,我们背后有一帮“果司令”。
“果司令”的由来
平谷种桃何年始?
最早兴起大桃产业的后北宫村,老辈人口耳相传,明清即种皇家贡桃。可到上世纪60年代,整个平谷只剩山间毛桃。彼时“以粮为纲”,林果无立足之地。而平谷多薄沙河滩地,不宜种粮。硬种,产量低饿肚皮。
穷则思变。上世纪70年代初,后北宫村偷偷请北京农林科学院专家进村把脉。专家慧眼,一语道破:此地最宜种桃,遂引荐“白凤”“五月鲜”“26号”“久保”四大品种,百八十亩小规模试种。大桃产业星火由此点燃。
三年挂果,立竿见影,桃子一斤卖到两三毛钱,远超粮食。种桃,蔚然成风。
1985年,责任田分到户,大伙儿一拥而上栽桃,全村桃林猛增至2500亩。一时间,以后北宫村为中心,桃海涟漪荡及周边。到上世纪80年代末,大华山、王辛庄、峪口、刘家店、熊儿寨等乡镇已是桃林连片,共计4万亩。
可大桃突然就卖不动了。1990年七八月间,大滞销。“白凤”“五月鲜”“26号”,上百万吨囤于树下。这些都属软溶质桃,不禁搁,顶多保质两三天,卖不掉,成筐烂。种桃大户屈海全损失惨重,干部来他家查看情况,他逢人便问:“这桃还种不种了,谁能告诉我?”
一场滞销惊动全市,果农痛心的发问惊醒平谷。1991年春,平谷果品办公室应运而生。
“果办”最初有12人,为首的邢彦峰,四十不惑,从大华山镇党委副书记任上被点将而来,其余骨干大都是县林业局果树科原班人马。
“果司令”四海请“仙”
“果办”开门头件事:查滞销根源。日日下乡三个月,结论有了:关键是缺技术、乏品种,当务之急是依靠科技,拉长大桃上市时间。
要让桃子排开“档期”上市,那也算是一个高精尖的课题,哥儿几个一合计,请高人。
1995年,温室栽培尚属前沿技术,它能让桃在青黄不接时结果子。谁精通这门技术?石家庄果树研究所专家赵景秀。
正月,邢彦峰带上仨同事上门拜年请仙。谁想,当头吃了闭门羹。赵景秀已退休在家,不愿再受奔波之苦,婉言谢绝。
一次不行再去,再三、再四,软磨硬泡。“您的成就还趴在论文里、躺在实验室,可到了平谷,那就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只要您肯到平谷,一切后顾之忧我们全包了。”往返五次,终于打动了赵景秀,老先生紧握邢彦峰的手:“啥也甭说了,去平谷。”
赵景秀在平谷一待10年,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的温室桃栽培技术,使平谷大桃上市时间从六七月份一下提前到三月中旬。全县温室果树面积迅速增至8000亩。
不光是一个赵景秀。只要是果木专家,不管认不认识,“果办”一律登门,先奉上家乡的果子请专家品评,等着挨批。等专家批完,立马拜师,恭请出山。
很快,阵容强大的果品产业顾问团组建起来。北方果树专家组组长闪崇辉、河北昌黎果树研究所教授王福堂、河北农大教授马宝琨、北京林果研究所原所长王以莲……海内鼎鼎有名的专家越聚越多,至今已达60余位。
1997年,经闪崇辉等顾问推荐,“果办”率全县果农骨干取经山东,那里种“中华寿桃”,个头大、甜度高,平均一个都在一斤以上,最大的能长到两斤,人称“桃中之王”。且10月底才能成熟,到时群果已凋,唯它独领风骚。
果断引种,稻地村果农王志广第一个吃螃蟹。可惜嫁接的15棵“中华寿桃”,只成活3棵。邢彦峰携麾下骨干周士龙、韩新明询顾问、找症结,原来这桃幼树抗寒力很差,得给它找个好靠山。于是乎改良嫁接技法,“果司令”们出招,把苗接在抗寒力强的大树高枝上。转过年来,满树红桃又大又鲜。
“果办”马上将这一新技术传给数百户桃农,千余亩“中华寿桃”蔚然成林。
前有温室桃3月冲锋,后有“中华寿桃”11月压轴,中间又引进了“红不软”“华玉”“艳丰”“瑞蟠4号”等脆甜、禁搁的硬桃。其中“红不软”长在树上可留至9月中旬,摘下来室温下能存20天。
如今平谷,三季有鲜桃,早、中、晚熟相互搭配,黄桃、白桃、蟠桃、油桃四大系列280余品种,花插着上市,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