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谁来拯救寂寞的梨园?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燕赵都市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00票  浏览7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6月24日 12:17
  赵魏
  
  原先平整肃洁的果园,现在树下长满了荒草;原先疏朗有致的树冠,现在枝条迸发乱如飞蓬。远在城市的我,常常在梦里回到这落寞悲伤的百年老梨园,不知何时,它能重返生机与蓬勃!
  
  每次回老家,都会带着一身伤感回来。以前是悲叹父母的衰老,现在,又多了一重:田园的荒芜、梨园的落寞、乡村的羸弱。
  
  我的家乡在平坦开阔的冀南平原魏县,这里是著名的“鸭梨之乡”。每到八月十五前后,从广州福建慕名而来的客商,在这里扎营坐庄,载着摞得如山一般巍峨的包装箱蹒跚而去。曾经蜚声东南亚各地的“天津鸭梨”,主产地之一就在这里。
  
  魏县人种植梨树,当地县志追溯至东汉。在当地老百姓的记忆中,他们生来就是梨农的后代。梨乡几岁的孩子就会嫁接,这个在农业专科学校要讲一个学期的技术,果区村庄里的孩子在割草的功夫就能完成。在我的印象里,鸭梨销售和种植的最辉煌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那时,梨价先是从原来的一两毛钱涨至两三毛钱一斤,接着每年递增,1988年,鸭梨的价钱已经接近每斤一元。销售价格的攀升,直接调动了果农对梨树管理的积极性。从每年清明前后的梨花授粉开始,梨农就几乎长在了梨园里,授粉、疏果,喷药、剪枝,他们对梨树的呵护精细到每一片叶子、每一个果实。由于鸭梨在农民经济收入中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地曾兴起一股“改扩种梨树热”,人们把原来种植庄稼的耕地纷纷改成果树,梨树的面积在两三年间迅速扩大了几倍。靠了鸭梨的丰收和稳定的收入,我的家乡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村。
  
  但梨树的“美好时代”也仅持续了六七年。先是天灾:1993年9月,就在鸭梨即将成熟的关键几天,一场雹灾骤从天降,农民一年的辛苦瞬间化为乌有。紧接着第二年,一场病害莫名来袭,鸭梨在树上不名原因地腐烂。连续两年的损失,并没有浇灭梨农管理果树的热情,但随之而来的销售不畅却是他们没有料到的。究其原因,有人分析为梨树的盲目扩种,有人分析为销售渠道没有及时跟上,果贱伤农,这大大打击了梨农的积极性。梨不值钱,客商鲜有登门和进村,梨农开始搭帮结伙主动前往外地,他们来到陌生的城市驮着篓子走街串巷吆喝零售,受尽饥寒和冷眼,魏县鸭梨总算度过了最难的一段时期。
  
  近几年,梨的销售行情稍稍好了一些,但一个新情况又使梨树陷入危机:农民外出打工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外出打工,不仅带走了农村强健的劳力,更重要的是,打工收入与农村耕种所得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农业耕作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近几年,魏县鸭梨为了接近无公害,推行套袋技术,一个纸袋的成本是1分钱,雇人套袋每个又要一分钱,每个梨从开花到收获5个半月的生长期,一个月至少两遍农药,整个生长期至少打10遍农药,一斤鸭梨光成本下来,也接近四五毛钱了。一个四口之家,如果在家管理百棵果树,一年下来,即使不愁销路,也就卖个六七千块钱。一个小姑娘,她在城市做个保姆或在餐馆刷碗洗盘,每个月也能挣上2000多元。一个青壮劳力到城市打工,每月的收入能达到四五千元。一个月的打工收入相当于一年土地上的农业耕种收入,除却天灾因素,成本与风险一对比,管理果树的吸引力就接近于零了。另一个更切近现实的问题是,由于物价上涨生活成本提高,一个老汉如果种粮种树仅仅为了自吃还行,倘若一个年轻人要供孩子上学、建房娶亲,仅仅依靠果树,他是绝对顾不了的。
  
  村庄还是那个村庄,梨树还是那个梨树,但人们望向梨树的目光已不再是“金灿灿的希望”,而是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愁云惨淡了。乡亲们开始“慢待”梨树了。原来,那些外出打工的梨农还把自己的梨树托管给别人,现在,无须付一分费用,满园梨树,谁愿意种可随便去种。一片片正值盛果期的果树,有些家庭还坚持授粉、打药,有的则任其自然生长。原先平整肃洁的果园,现在树下长满了荒草;原先疏朗有致的树冠,现在枝条迸发乱如飞蓬。远在城市的我,常常在梦里回到这落寞悲伤的百年老梨园,不知何时,它能重返生机与蓬勃!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