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柑桔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两年引资5亿元 长寿晚熟柑橘六年长成亿元产业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新华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88票  浏览5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2月27日 14:36
  “你看,果子还挂在树上,但全都找到买家了”,2月22日,看着橘红的柑橘压弯了枝头,重庆市长寿现代农业园区的税义中感到特别高兴,“广东的一个水果商一次就订了100吨!”
  
  眼下,长寿现代农业园区的果农们都与税义中一样,因为柑橘红了而欣喜不已。初步估算,该区今年晚熟柑橘的产量近10万吨,产值超过3亿元。
  
  短短几年时间,长寿区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改良传统农业,将小小柑橘树培育成了一个数亿元的大产业。
  
  以园区模式改造传统农业的不足
  
  传统的柑橘4月花开,12月成熟,将其进行品种改良和技术配套,让果实成熟期延至次年2月后,即为晚熟柑橘。
  
  受制于气候等因素,目前国内晚熟柑橘产量极少。重庆地区因秦岭大巴山阻隔,冬季温和、无霜冻,发展晚熟柑橘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重庆市柑橘生产基地,长寿区从2005年开始规模发展晚熟柑橘。
  
  找到了好项目,发展的步伐却没有想象得那样快。2005年到2009年,在晚熟鲜食柑橘核心区的龙河、双龙两地,5年仅建成1.3万亩高标准柑橘基地。
  
  “当时,主要采取专业合作社和引进业主两种方式来发展柑橘产业。”长寿区委常委、区农工委书记张云平说,“专业合作社规模不大、产销脱节,且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技术推广较慢,标准化程度、产品品质的提升也较慢;引进企业,对方往往对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较高,让地方政府一时间很难‘对接’。”
  
  “产出周期长、招商引资难,先进技术推广慢、标准化程度提升慢,这不仅仅是长寿柑橘产业遇到的瓶颈,也是传统农业的‘通病’。”张云平说。
  
  为改造这种“先天不足”,长寿决定将发展工业的模式“复制”到农业中来。
  
  2010年5月,该区启动建设总面积50余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园区,以“布局区域化、投入多元化、产业链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服务社区化”的园区模式发展晚熟柑橘。
  
  布局区域化:结合已有的柑橘产业基础,统一规划用地,实行区域集中连片开发,让晚熟柑橘入园发展、集中发展。
  
  投入多元化:由政府主导园区配套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开发由业主主导,政府予以补助。
  
  产业链条化:既搞种植,又引进企业发展初深加工,并畅通物流、营销环节,形成柑橘产业一条龙。
  
  生产标准化: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确保园区产品品质稳定和一致。
  
  产品品牌化:以生产标准化为基础,通过注册商品商标、地理商标,争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方式,提升长寿晚熟柑橘的品牌价值。
  
  服务社区化: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进行农民培训,让他们入园务工,让他们在收取土地租金的同时,还获得工资性收入。同时探索新农村建设,配套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两年引资5亿元,新增面积超过以前5年总和
  
  “园区‘六化’后,企业不再需要跑部门、办手续,不再需要进行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一入场就栽植果苗。”入驻长寿农业园区的尚蔬坊副总经理谭正平说,农业园区完善的前期建设和产业配套,缩短了企业的投产周期,正因为如此,去年,该公司在原有2000亩晚熟柑橘的基础上,一口气又发展了2000亩。
  
  “将一片片路系、水系、电网完备的土地交给农业企业,就好比将一个个标准厂房交给工业企业,既能促使企业尽快投产,也能提升园区的标准化程度。”张云平介绍,在实施“六化”的同时,该区还以市场化运作模式,专门成立了农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对农业园区等农业项目进行投融资,加速推动长寿现代农业园区摆脱基础设施建设的难题。园区成立两年不到,该区先后投入数千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双向四车道宽8米的沥青路面环行干道10多公里,建成10多个骨干水系项目和10座变压器,投资规模超过过去5年总和的2倍。
  
  “政策的倾斜、设施的完善,让园区的招商引资形势迅速‘逆转’,从难招商、招不到大商,变成了大商、强商主动‘抛绣球’。”
  
  长寿现代农业园区副主任苏治泉介绍,园区建立以来,先后与近200家企业进行了洽谈,因希望进入园区的企业数量太多,园区方面不得不提高“准入门槛”:发展柑橘基地必须在500亩以上。同时,对入园企业的资金及技术均有了科学化的评估体系,入园企业不仅要求资金雄厚,还得拥有技术优势。
  
  数据显示,两年时间不到,加盟长寿晚熟柑橘的龙头企业达20家,合同引资5亿元,晚熟柑橘的面积一举增加了3万多亩,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
  
  “三统一”,打造出标准化程度最高的晚熟柑橘基地
  
  柑橘果树横看竖看都是一条直线,工人身着制服,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作业……这样的场景,在长寿现代农业园区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
  
  “要提高农业效益,只有规模化还不够,必须走标准化、规范化道路。”长寿现代农业园区生产管理部负责人张德华介绍,现代农业园区成立伊始,就联合西南大学等高校,围绕生产、管理、验收三个关键环节,制定一套标准体系,让晚熟柑橘在规范化、标准化轨道上发展。
  
  一是统一的生产标准。园区管委会针对园区内晚熟柑橘制定专业的生产标准,推广“空中挂灯、园中挂灯、树上挂虫、梯壁种草、田头建池、机械喷药、节水灌溉、立柱固枝、配方施肥、GPS定位栽植”等生态技术,以标准化生产提升柑橘的品位和安全水平。
  
  二是统一的管理标准。由园区管委会统一组织,指导企业对雇佣的员工实施统一规范的工业化管理,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定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地现场进行指导生产,让各个企业管理规范、生产规范。同时在园区内建设柑橘专家大院,引进柑橘专家、高校教师常驻园区进行科技指导。
  
  三是统一的验收标准。园区管委会联合农委、科研机构,从基地建设、生产过程到产品产出制定出台一套统一的验收方案,对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规范化、统一化验收,对农产品质量实施统一验收。
  
  正是靠着一整套成体系的管理措施,目前,长寿晚熟柑橘已达到4.5万亩,成为世界一流、全国面积最大、标准化规模化程度最高的晚熟柑橘基地,成为全国首批、重庆市唯一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