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农民“触网”还有哪些“门槛”待跨越?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四川在线-四川农村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73票  浏览7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1月22日 11:33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我国“触网”农民群体日渐庞大。记者在山东采访了解到,三农“触网”带来增加收入、顺畅产销、促进就业等好处的同时,在物流体系、专业技能、质量安全等方面存在“门槛”。
  
  改变销售模式
  
  山东省蒙阴县野店镇毛坪村桃农刘和满2014年卖桃子与往年有所不同。以往,他用塑料筐装好蜜桃后,在地头卖给小贩,或是送到附近的市场上卖,今年他在网上销售,并尝到了甜头:不仅不用担心桃贩故意压低价格,销路也比以前广了许多,收入也多了。
  
  蒙阴县地处沂蒙山腹地,产蜜桃,种植蜜桃约65万亩,果业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七成以上。
  
  “上网卖菜最大的好处就是‘以销定产’,我再也不愁菜没人买,好多人看见这两年我赚着钱了,跟我打听怎么做。”来自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郭村镇的菜农谢光华告诉记者,他是因为连续几年种的菜滞销,才“被迫”上网卖菜的,如今,光靠在网上卖芦笋就能一年挣100多万元,是他“三年前想都不敢想的”。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三农“触网”除了改变传统种植、销售等模式,初步实现市民与农民“双赢”外,还能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就业。
  
  阿里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亮告诉记者,2014年“双十一”期间,仅江苏省徐州市沙集镇东方村就完成了销售额5987万元,相当于2009年全网的消费额。目前在国内已经有山东博兴湾头村、浙江义乌青岩刘村等10多个大型“淘宝村”。
  
  专业技能培训
  
  记者在山东多地采访了解到,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门槛”,比如农村物流体系较为落后、“农民网商”缺乏专业技能和培训、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尚未健全等,制约“触网”农民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不足,已成为三农“触网”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蜜桃不比小米、煎饼,温度一高,运输时磕磕碰碰,坏起来可快了。”刘和满告诉记者,虽然做好了保鲜措施,但由于蜜桃产于盛夏,网上卖桃的过程中还是因为运输损耗让他得了几个“差评”。
  
  缺乏专业电子商务知识和经营管理技能也是多位“触网”农民向记者反映的突出困难。
  
  在高中毕业后就在家种地的谢光华看来,开网店卖菜的工作不好做。眼下,谢光华身兼数职:白天要操持地里的芦笋,晚上要在“淘宝大学”里学习、交流,还要打理网店、培训店员,这让他觉得有些忙不过来。“现在最缺的就是懂网络、会技术的人才,我开3000元/月的工资招人,想来的不会,会的不愿来。”
  
  另外,与农产品传统销售方式相比,在网上销售时农产品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容易被放大。
  
  加大农村物流投入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应通过加大对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投入,帮助“触网”农民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山东省蓬莱市产红富士苹果。曾在潮水镇崖下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刘培亮,在任职期间带领当地农民利用网店销售苹果、樱桃,帮助不少果农实现增收致富。刘培亮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道路、仓储设施、批发市场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农民网商”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地区开辟“网络绿色通道”,适当对农产品网购的运费予以补贴,并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仓库和运营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蜂农王朋和菏泽市单县菜农谢光华表示,急需地方政府部门引导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技术性人才充实到“农民网商”群体中。
  
  王朋认为,不少“农民网商”整体素质偏低,对网店经营、推广等专业技能缺乏系统培训和学习,产品设计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弱,易于沦为同质化恶性竞争,有关部门应对他们加强培训,提高其专业性。
  
  鼓励具有电子商务知识的返乡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等成为“农民网商”,促使“农民网商”群体做大做强。
  
  多位“触网”农民则希望有关部门创新金融制度,为“农民网商”提供投融资服务。记者采访了解到,与传统农民不同,“农民网商”需要资金量较大,仅靠自身积累难以满足需求。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创新金融制度,尽快实行“农民网商”投融资服务试点并将成功做法推广,为“农民网商”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
  
  本版图文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