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果品合作社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农户合作也可有“订单”有“标准”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10票  浏览15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10月20日 13:57

茂名旺山蔬菜合作社通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显现合作价值,确保社员收益高于单干农户 

  编者按 在政府的扶持下,近两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成立合作社容易,经营合作社很难。不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处于空壳状态。自“农民合作”栏目开办以来,编辑部不断收到“应该如何经营合作社”的询问电话和信件。为此,本栏目特推出大型专题报道,系统地展示优秀专业合作社的经营之道,敬请垂注。

  □文/图 本报记者 曹攀峰

  加入茂名茂南区公馆镇旺山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称“旺山合作社”)的266户农民很幸运。去年,除了获得常规的蔬菜销售收入外,每个社员还收获了合作社给予的6176元的盈余返还收入。

  社员们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周边农户加入合作社的热情。9月22日,旺山合作社又收到了107户村民的入社申请。60多岁的陈天宝就是107户村民中的一员。

  9月23日,在旺山合作社的“北运菜星火技术产业带示范基地”的招牌前,南方农村报记者恰巧遇到了他。

  “加入合作社能挣钱。”陈天宝直截了当地说出了他加入合作社的动因,而后不忘称赞一旁的理事长陈德权,“他是个好领导,能引领我们发家致富。”

抗灾复产显合作价值

  回想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民们并没有现在这么主动和热情。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后,已从事南菜北运20多年的陈德权嗅到国家政策扶持的气息,决定与另外8个合伙人成立一家合作社。于是,位于公馆镇的9个人到各村委会动员村民加入。陈德权是下垌村委会旺山村小组人,当他到旺山村小组动员时,积极响应的村民并不多,村民们拒绝的理由各式各样。由于要提供身份证在工商登记,不少村民怀疑陈德权在借村民的身份证,获得不为人知的好处。村民们会经常问“我加入合作社有什么好处”这样的问题。在公馆镇下垌、黄泥塘和甘底3个村委会,动员了两个多月,最终只有21户农民同意加入旺山合作社。

  尽管当时的陈德权也不能完全说清楚“合作社到底有什么用”,但合作社的作用在当年就显现了出来。

  种植北运菜的农民们一定记得,2007年末2008年初的冻灾对蔬菜的破坏。那时,与其他所有单干农户相同,合作社30个社员种植的四季豆和甜玉米全部冻死。公馆镇的单干农户们唉声叹气,对于未来茫然不知所措,他们仍循着原来的季节种植方式,等着来年种早稻。

  而刚刚组建的旺山合作社并没有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在第一时间内,陈德权联系上了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李颖研究员,汇报了合作社遭遇的情况。对方结合旺山村的土质,带来了青瓜种子和农药,与旺山村小组一起抗灾复产。在李的指导下,合作社的社员们对土地进行了清理,随后种上了青瓜。

  “如果是单个农民,肯定无法获得(广东省)农科院的帮助,因为一个个农民,他们帮不过来,只有我们联合起来,才请得动。”9月23日,陈德权透露。

  当年,青瓜获得了大丰收,每亩收入达8000元。“我们社员的青瓜已经卖了,钱都拿到手里了,其他农民的地还空着。”陈德权黝黑的脸庞露出笑容。

  之后,旺山合作社声名虽谈不上鹊起,至少为本地村民所知,合作社的社员们也在摸索中体会到集体联合的规模效应。

标准化生产保证销路

  合作社初显功效后,2008年又有12户村民主动申请加入。对于那些积极入社的农民,旺山合作社并没有特殊的要求。

  “我让你种什么,你就种什么,而且要按照我的方式种。”9月23日,理事长陈德权说,“这是唯一的要求。”

  而后陈德权解释,“社员种植我要求的品种,就能保证产品的销路;按照合作社统一的标准生产,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这符合合作社坚持的“以销售定生产”的内在逻辑。凭借20多年的销售经历,陈德权本人积累了庞大的销售网络和客户群体,每年在种植北运菜之初,旺山合作社都会与客户联系,由客户确定蔬菜的品种和规模,而后由客户提供种子,当客户们的信息整体汇编后,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分配社员生产。

  “产前和产后最重要。”陈德权概括说,“现在农副产品最大的问题不是生产,而是销售,所以要在销售上下功夫。”

  60多岁的老人陈天宝对此话感受颇深。一直以来,他销售北运菜都带有偶然性,“谁到村里收(北运菜),我就把东西卖给谁。”9月23日,他说,“价格根本没有保证。”

  以前“订单”和“标准”只有“公司+农户”的模式中才会出现,如今旺山合作社也实现了订单销售和标准化生产。

  而产中并非不需要管理。在生产阶段,合作社要求社员们使用统一的化肥和农药,农资由合作社统一购买,而后发给社员。而且这些信息都会登记在册,以确保“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可以查找到人。”为了保证产品质量,2009年4月8日,旺山专业合作社与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签订协议,以保证广东省农科院能给予常规的指导。

  到了产品销售阶段,除了80%的农业订单可以顺利销售外,旺山合作社还会亲自参与销售,这部分份额占20%。在旺山合作社的办公室内,挂着一张“旺山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销售网络图”,清晰地展示了旺山合作社遍布重庆、西安、兰州、北京、长春、哈尔滨等地的销售网络。

  凭借着产前和产后销售的保证,以及产中对生产技术的控制,2008年,旺山合作社获取了巨大收益,实现销售收入3188万元,净盈利310多万元。对于盈利,合作社拿出60%作为对社员的返还,266个社员每人平均获得6176元的返还;另拿出20%,作为合作社9位理事的奖励;20%作为合作社的公积金,用于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天灾“黑格比”突降,给南粤农民造成重创,而旺山合作社又在此次天灾中显示了优越性。在社员受灾的第一时间,旺山合作社召开社员大会,要求社员齐心协力“四面出击”。首先,组织社员清理受灾农田作物;其次,安排社员组织采购北运菜的优质种苗,从合作社公积金里出钱,免费提供给社员耕种;再次,联络广东省农科院,请求对方做技术指导;最后,由合作社出面与化肥、农药供应商谈判,赊销生产资料。

  在旺山合作社统一指导下,社员迅速行动起来。“我们的四季豆提前26天上市,价格达到4.8元一斤,而到四季豆集中上市时,价格降为2.7元。”谈起当时的成功,陈德权至今仍兴奋不已。也是这一决策,让社员对陈德权佩服不已。

分工明晰交易用卡

  仅用两年时间,旺山合作社由30人变为51人,而后增至266人,再过一个月,又会增至373人。合作社拥有试验基地230亩,标准化生产基地1280亩,社员种植蔬菜面积2800多亩。不断扩大的人员规模,考验着合作社理事会的管理能力。

  为了全面铺开旺山合作社的发展,该社还设有销售组、种植规划组、技术指导培训组、保鲜加工组、财务管理组等5个业务组。

  通过5个业务组的联动和协调,有利地保证了社员的生产和销售。产前,由销售组联络订单,而后由种植规划组负责安排生产,产中由技术指导培训组负责技术,产后由保险加工组和销售组负责销售。

  凡是旺山合作社的社员,都有一张交易卡,交易卡就像超市里的会员卡,上面登记着每个社员的具体信息,比如年龄、村庄、种植面积等等,每次社员与旺山合作社的交易,都需要出示卡片,从产前提取生产资料、产中使用化肥农药的数量到产后销售蔬菜的数量,交易卡都有清晰的记录。

  “如果没有这张卡,就没法同合作社交易。”陈德权笑着说,“如果卡丢了,就得赶紧补办,否则就是知道某人是社员,也没法交易,因为交易只认卡不认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