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丹东冬季采摘产业待升级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辽宁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12票  浏览11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3月07日 16:27
  今年春节期间,从外地赶回丹东过年的张莹,很想带父母去体验一下田园生活,过一个与往年不同的春节。她说自己常年在外,一年只能回家和父母团聚一次,不想年年都“窝”在家里过春节。然而,让张莹意想不到的是,她联系了4家采摘园,均被告知冬季采摘园不向游客开放。
  
  春节前后,正是丹东温室草莓、小柿子上市的旺季,采摘园为何不向游客开放,而选择放弃这块利润呢?日前,记者来到东港市、振安区等地的采摘园采访了解到,丹东采摘园大部分选择在清明前后向游客开放。问其原因,多数采摘园表示,冬天寒冷,游客进出温室,会造成温室里的气温更低,对作物生长不利。
  
  记者采访发现,除了考虑温室温度问题,经济账则是农民关闭采摘园的主要原因。春节前后,正是采摘园内作物价格最高的时候。以草莓为例,秸秆草莓价格为每公斤70元,而采摘园的门票一般在10元至50元不等。这样,如果农民自采自卖,1公斤草莓可以赚上70元。如果游客采摘,只需支付10元至50元不等的门票,草莓可以随便吃,如果一个成人吃1公斤草莓的话,显然不如自采卖钱划算。
  
  记者了解到,冬季采摘在丹东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采摘果园多为果农自发推出,没有专业化的产品设计,很多方面处于初级阶段,尚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外地很多城市的采摘园一年四季向游客开放,而丹东目前只能季节性向游客开放。而且,采摘园的规模不大,有的采摘园不过是三四个大棚,接待一两拨客人,其他游客再来已无果可采。也有相当一部分果农把发展采摘经济当成卖水果的短视行为,让游客失去了体验田园生活的兴趣。去年,市民刘女士领着孩子去采摘草莓,按照协议规定,花50元购买门票进大棚后,可以随采随吃,没吃完的可按每市斤10元的价格买走。可是,刘女士走进大棚大失所望,一行百余人都安排在一个大棚里,而此处的草莓已被果农提前采摘,很难见到红色的果实。偶尔发现一颗大点的草莓果,也被眼疾手快的游客抢先摘下,整个采摘过程用了不到20分钟。当游客走出大棚,果农搬出事先摘好的草莓向游客出售。刘女士遗憾地说:“本来是为了享受采摘的乐趣,结果却是扑了个空。如果仅仅是为了买草莓的话,水果超市里有的是,何必舍近求远呢?”
  
  作为一项农业旅游项目,目前丹东的冬季采摘活动还稍显单调,休闲、饮食、住宿、娱乐等配套设施没有跟上。一位游客对记者说,采摘后想喝点水,都没地方买。至于吃个午饭,抑或品茶、娱乐,更是奢望。“第一次采摘,游客或许会感觉到新奇,如果始终没有配上其他游乐项目,游客不仅会有种不尽兴的感受,慢慢也会失去采摘的兴趣。”一位游客抱怨说。
  
  与果农的短视行为相比,游客的素质也亟待提高。一位果农告诉记者,在采摘过程中游客损伤作物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的采了这个扔那个,造成瓜果遍地,一片狼藉。“开办采摘园的风险很大,像草莓苗,踩踏一棵,这棵草莓苗将失去生命,不会创造新的价值。至于价值不菲的蓝莓苗,伤及一棵,损失更大。”
  
  ■记者感言
  
  丹东农业从舌尖到指尖的转变令人惊喜。尽管冬季采摘产业起步较晚,在产品架构、市场开发等方面还不尽完善,但采摘经济前景依然广阔。如果把生态观光、休闲体验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商贸活动融为一体,开发深层次的采摘游,让游客在尽享摘果之乐时,休闲、娱乐、观光多赢,采摘产业一定会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本报记者/蔡晓华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