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大伙儿富了我高兴”——记大石桥市汤池镇党员郑洪义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营口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47票  浏览26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7月02日 16:21
  本报记者 朱琳
  
  “老郑这个人成‘够意思’了,谁有啥不明白的找他没说的,都给免费指导……”大石桥市汤池镇农业中心主任崔丕辉和记者边走边唠,来到三家子村一片果园。在半山腰儿,记者看到了他口中那“够意思”的果树管理能手郑洪义。
  
  老郑61岁了,正忙活着莳弄果树。他面庞黝黑,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老郑不容易,年轻时做过不少生意,干过食品加工厂、油坊、酒厂,但都没有成功,还负债累累。2000年,他决定承包这片面积150亩的废弃果园。很多人都觉得他年纪大了,这片废果园土质又不好,搞不出什么名堂。他说:“人还能不吃苹果啊?!整这玩意儿肯定好使!”那时大石桥市种的基本都是老品种果树,果品质量较差,他大胆引进优质新品种。由于初期缺乏资金,雇不起工人,他领家人刨石头、挖树坑。最艰难的时候,他曾跪在地上栽树,硬是挺了过来。这些年,他潜心研究,不断摸索果树管理新技术,果树管理得越来越好,成了远近闻名的“果树通”。他的苹果园从2006年至今被国家苹果技术体系熊岳站确定为“国家级果品试验基地”,2009年被确定为营口市人民政府“官产学研”项目基地,2010年被确定为辽宁果品提质增效基地、大石桥市优质果品科普示范基地。他2012年捧去参加农业部优质果品大赛的苹果给他“捧回”个金奖。
  
  老郑头脑不“老”,总喜欢琢磨新玩意儿。2012年,他跑到海城买来周边乡镇第一台旋耕机,把翻地速度提高了三十多倍;近几年,他又研究苹果改型技术,产量、质量都有了提高;这两年,他引进岳艳等果树新品种,试种成功还向周边农户进行推广,带动了周边地区果业“转型升级”。郑洪义说:“我整点儿新玩意儿,试验好了再向农民推广,大家都受益。试验失败了,还有这几年的家底子,我也能吃上饭,而别的农户失败了风险就太大了。”
  
  老郑“够意思”,琢磨出来啥成型的技术,从来不掖着藏着。由于省内外媒体的多次报道、辽宁果树科学研究所专家及参观果农的积极宣传,郑洪义的名气越来越大。近几年,来他果园的各地参观者近万人,省外果农远至吉林梅河口、河北张家口,省内以辽西、辽北等地为主。有人来参观学习,老郑总是放下手上的工作,耐心地讲解,受到各地参观群众的好评。来参观的农户大多留了他的电话,到了果树管理关键期,他的手机就成了“热线”。每次,他都能耐心地给果农出主意,想招数。葫芦岛市、义县、康平县等地是苹果新果区,苹果管理技术水平低,有关部门负责人请郑洪义到当地传授技术、指导果农种植,郑洪义从不拒绝。有时到外地一走好几个果园,现场指导再加上讲课,得搭进去五六天。回来了,村里人逗他:“老郑,‘出场费’人家给不少吧?”他却一乐,摆摆手:“没要钱。”有人说他傻,还劝他对来参观的团体适当收点费,“不多,一人收10块,一年十万八万不稀挣。”但郑洪义还是憨厚地一乐,摆摆手。
  
  十多年来,郑洪义靠辛勤和汗水收获了甜蜜的果实,也带动周边乡镇的农民靠苹果走上了致富路。家住汤池镇椴木沟村的安丰宝就是其一。老郑帮他出主意、帮他联系苗、给他技术指导,如今,他终于完成了家里老果园的改造,种上了“最新款”的果树品种——岳华、岳冠、岳艳等,去年头一年见果就挣了3万余元。安丰宝说:“往后能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有奔头了。”椴木沟村一组去年全组苹果收入约150万元,人均因果树收入近万元。郑洪义的不少“徒弟”成了苹果管理高手,带动了整个地区苹果产量、质量的提高。
  
  郑洪义的付出得到了群众的认可,2006年,他成为了一名党员。谈起这事儿,他笑着说:“我就是一农民,不太会说那些好听的话儿。我懂那点儿技术能帮上大伙儿忙,肯定得帮。大伙儿富了,我高兴。”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