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毕节“金秋梨”:从“要我种”到“我要种”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67票  浏览4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8月27日 15:29

  乡村农业品牌一波三折终于渐成气候
  
  毕节“金秋梨”:从“要我种”到“我要种

  金黔在线讯 “你把土地拿来种树了,全家人吃哪样?”“就算种梨失败,我就是打工赚钱买粮食也要养活你。”站在果实累累的梨园里,毕节市梨树镇保河村农名聂祥仲回忆说,作为村里第一批梨农,当初是顶着家人反对“吃螃蟹”的。没想到,这一试,试成功了,这里的土壤和气候都适合梨树生长,种梨收入是种粮的七八倍。
  
  保河村属省级二类贫困村。过去,该村人多地薄,大量毁林开荒,造成生态恶化,森林覆盖率一度降低到8.53%。为了改善生态环境,1996年,梨树镇联系毕节市经作站提供苗木和技术帮助,动员10多户农民试种黄花梨。1999年,首批试种的10余亩梨树成功,亩收入3000多元。2000年初,梨树镇党委、政府以此为契机,加大发展林果经济的力度,争取市林业、水保等部门无偿提供1200亩苗木。为了解除群众的顾虑,政府向群众承诺,争取国家的退耕还林补助。但“算路不跟算路来”,由于毕节市获得的退耕还林指标有限,政府的承诺变成了“空头支票”。2001年,一些经济贫困的村民又在林地里套种包谷,极大影响到梨苗成长。为消除群众抵触情绪,镇政府作了大量思想工作,并从其他扶贫款项中拨取部分资金,每亩地150公斤包谷和20元钱补助农户一年,群众才放弃种植农作物。
  
  2004年,保河村1200亩梨树逐步挂果上市。然而,产量陡增,市场却没有打开,销路堵塞,梨落满园。群众寒了心,又一次面临毁林种粮的抉择。这时,梨树镇政府以“金秋梨”作为保河村梨子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拓展销售渠道,并紧接着在第二、第三年成功举办了“金秋梨园节”。经过努力,保河梨子占据了毕节城区及大方、黔西、赫章等周边县的市场,并远销贵阳、水城等地,每年,该村85万多公斤梨子销售一空,为梨农创收120余万元。
  
  “现在,想不让他们种都不行。”村支书张杰说,保河村农民从种粮与种梨的对比效益中看到了种梨的“含金量”,变过去“要我种”为现在的“我要种”。今年初,镇政府从有关部门争取到300亩面积的梨苗,群众很快争抢一空。据了解,该村2700余亩耕地中仅种梨就达2050亩,同时带动周边村寨种梨近4000亩,品种涉及香兰、水晶、新四季等10余个。资料显示:2007年,保河村森林覆盖率达56.2%,人均纯收入2403元,其中来自梨园收入达700元以上。村里正瞄准处于贵毕公路沿线,离毕节城仅15公里的地理优势,利用深圳市帮扶的机会,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春季赏花,秋天品梨,四季游园”的乡村旅游。
  
  编后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走生态文明的路子,肯定要靠增收说话。然而,贫困山区农民由于生存环境和自身观念、能力等主客观原因,存在种种顾虑在所难免。对此,政府要选准路子,耐心引导农民“试验”,持之以恒地把农民扶上马,并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这样,农村产业调整才能获得成功,农民才能成为受益者,政府的执政能力才能得到真正体现。毕节市兴林富民的双赢之路,无疑具有启迪作用。
  
  作者:本报记者 刘莹 项开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