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砀山疑问:果树资源整合困惑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汪若菡 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13票  浏览22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4月20日 15:10
  与平邑的安静相比,在砀山汇源和可口可乐交易失败的消息足以让人议论上几个月。
  
  “我们也很想知道,汇源集团在砀山的投资计划是否会因此发生改变?”4月1日,砀山县招商局局长王聚祥对本报记者说。
  
  这是个只有朱新礼能回答的问题。
  
  2008年国际市场果汁价格暴跌,浓缩苹果汁从2000美元/吨跌至600美元/吨,导致这些企业囤积了大量库存无法消化,对榨汁水果的需求大减——因此,在国内市场占有稳定份额的汇源成了砀山果农寻找销路的希望。
  
  2007年8月,汇源集团投资5亿元建水果生产厂,规划的一期工程是建立2.5升灌装饮料、纯净水、果浆和浓缩果汁四条生产线,每条线年产量为1万吨。到2008年年底,汇源的纯净水、果浆、2.5升灌装饮料三条生产线陆续竣工,至此,汇源集团在砀山的投资已落实了约3亿元。
  
  原本在2008年5月,汇源集团决定将投资追加到7亿元,原有生产线由年产1万吨扩大到年产5万吨,又增加一条水果罐头线和辅助的冷库等设施。后因朱新礼的出售计划放慢了速度。
  
  时至今日,在面积达到400亩左右的工厂范围内,除去一期工程建设完毕外,大部分地区都还长满梨树,尚未被清理出来。
  
  “2008年,汇源在砀山收购的梨应该只有几万吨,”一位砀山本地的水果收购商对本报记者证实,“生产线基本处于小批量实验性生产产品的阶段。”
  
  在引进汇源集团之前,砀山已经有几家大水果加工企业,如陕西海升集团、本地丰源集团和美国熙可集团,它们的产品大部分是出口海外市场。海升、丰源尽管生意不佳,收购量都比汇源大。砀山对这些果汁生产厂商的期望值,原本是至少能帮助农民消化掉年产150万吨水果中的1/3。
  
  其实,早在并购案宣布前,朱新礼在砀山的兴趣点已经从建立生产线部分转向打造果树基地。“(2008年9月3日)交易消息宣布之后,汇源派来砀山不少专家,”一位汇源员工说:“(他们)都是来当地考察建立果树基地事宜的。”
  
  初识砀山
  
  汇源在安徽砀山县的科技开发区落户的故事,一开始是皆大欢喜。
  
  2007年5月18日到20日,砀山县委书记张祥根在合肥参加安徽省一年一度的徽商大会。他和手下工作人员在安徽新闻里看到汇源在桐城建水果加工厂。张当时对身边人说,汇源正处于扩张期,而砀山有150万吨水果的年产量,区位和交通优势比桐城不差,这个生意值得谈。
  
  因此,徽商大会一结束,张祥根请首钢总公司董事长朱继民在中间牵线(后者是朱新礼在长江商学院的同学),亲自到北京去找朱新礼谈合作。
  
  双方的契合度之高,几乎让后面的情节发展得毫无悬念。
  
  砀山有70万亩果园(其中有50万亩梨树、40万亩桃树),如果汇源在砀山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能用更低成本得到新鲜生产原料;砀山县则急于招商引资为当地水果找到更多的稳定销售渠道。
  
  同年5月到6月,砀山县委两次组织高层访问汇源,6月底,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总裁朱新德(朱新礼胞弟)来砀山回访,双方初步谈妥了合作:汇源集团在砀山投资5亿元人民币建水果加工厂,砀山县在科技开发区中给它划出400亩地,宿州市和县政府都为其落户大开绿灯。2007年9月,汇源集团砀山有限公司的项目就开始动工。
  
  朱新礼在砀山出现过两次。项目开工后的2007年9月底,时值砀山梨成熟,朱参观了有近1万亩果园的砀山园艺场,让人上树为他摘了只一斤多的大梨带回北京。在那次访问后,他着手试探性和砀山县园艺场谈合作。
  
  据汇源的一位员工说,朱的想法是接盘砀山县园艺场,将其员工身份置换为汇源的企业员工。
  
  但园艺场是个有近50年历史的国家事业单位,土地承包给了职工个人,平均每户有十几亩地。理论上,园艺场比零散农户要适合统一管理,但按熟悉园艺场的当地人的说法,这个国家单位“历史包袱沉重”:历来园艺场的领导都是副处级,由政府上级单位委派,在这里任期都不长。汇源想要接盘,要把园艺场的60多名员工和管理层都变成汇源员工,一来花费过高;其二,它真正想要的是熟悉当地土地情况的农业技术人员,但园艺场里的老员工又未必愿意和有能力适应汇源的要求。于是,双方的谈判陷入僵局。
  
  “海升集团在此之前和园艺场也有过类似的谈判”。一位汇源员工说,仍旧是卡在风险和人员安置问题上,最后不了了之。“海升想最大限度降低风险,跟园艺场谈的人员安置和水果收购合同都是一年一签,园艺场当然不干。”
  
  事实证明,农业存在高风险,在2008年砀山梨整个生长期里,由于当地雨量过大、加之农药搀假导致病害蔓延,不少农户当年减产达到80%,损失惨重。
  
  如果汇源想在当地长期建基地,一方面要有充裕的资金来抵御风险,一方面也需要有大量管理人员指导农民喷药施肥进行果树的日常管理。
  
  “中国农村有个特点,”蒋营水果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建国说,“农民历来只愿意对自己地里长的东西花心思。所以汇源还是跟我们这样的农业合作社打交道,最合算。”
  
  合作模式
  
  “汇源之前跟我们谈过一个合同。”王建国证实。
  
  在这个据说为期5年的合同里,汇源承诺在收获季节用当时的市场价收购蒋营水果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全部梨和黄桃,按周结算。王则保证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方面对参与合作社农民进行指导和控制。
  
  蒋营水果专业合作社是砀山成立得比较早的合作社,有4000多家社员加入,他们自称已经能做到对这4000多家农户实现统一打药,施肥,修剪的管理和销售。
  
  在砀山,土地流转费用加上果树树苗和化肥这样的农资和人力投入,每亩地一年的成本近2000元,但是2008年,用于榨汁的砀山梨每斤收购价格只有0.4元,每亩地最高产出也不过是8000斤。由于近几年梨的价格在不断下跌,再加上天气等不可抗因素,汇源目前想在砀山建立自己的基地并且雇人管理,成本太高。
  
  “合作社有能力帮助汇源控制水果质量和农残问题。”王建国说,他的合作社服务部有20多个技术员,现在(4月2日)都在外面帮助农户做梨花人工授粉,这正是砀山最忙的时候。而他的社员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也都由合作社统一去正规生产厂家购买。2008年,王的合作社已经尝试着给汇源提供了1千吨左右的梨和黄桃。
  
  类似这样的合作社,汇源在砀山找了10个左右。但种植水平和水果质量能控制到什么程度,这依然是个问题。从2008年合作社法颁布后,砀山已经出现三四百个农村合作社,“现在找几户人一合计,就能办一个农业合作社,享受各种优惠政策”,一位当地果农说。这些合作社里不少人只是挂了个牌子,成了一个以合作社名义进行水果收购的收购商,控制质量当然无从谈起。
  
  “我们是绝对愿意和汇源签这个合同的。”王建国说:“与当地的海升、丰源比,汇源是国内纯果汁市场的老大,受经济危机影响更小些。”
  
  但这个合同始终没有落实。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