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白蜡树村采梨忙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恩施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20票  浏览23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8月30日 17:00
  记者 胡毅 通讯员 卢发荣
  
  烟墩山上是建始县业州镇白蜡树村。如今,白蜡树村的“烟墩甜梨”让城里人吃得津津有味。
  
  8月21日上午,一走进白蜡树村十二组村民杨龙元的家,主人便端出一大盘梨子,“这是我家今年新挂果的黄金梨,请大家品尝一下,市场上卖5块钱一斤呢!”杨龙元满脸笑容,言谈中洋溢着自信和幸福。
  
  咀嚼着香甜可口的梨,“烟墩甜梨”的话题随之聊开。主人杨龙元告诉记者,她家现在有大小梨树500多棵,其中有300棵挂果。自8月10日开始,她和丈夫甘洪树的主要活路就是摘梨、卖梨,每天清早拖着梨子上街,中午时分几百元钞票就装进了荷包。
  
  记者问起杨龙元今年卖梨的现金收入,她连声说“可以、可以”,具体数字则笑而不答。
  
  “在白蜡树村,像杨龙元家这样规模的只算得上中等专业户。现在全村梨园总面积达1200亩,从2008年开始,每年仅卖梨子一项,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接近20户,全村总收入在200万元以上。可以说,梨子已成为白蜡树村的富民产业。”村支书杨礼林告诉记者。白蜡树村为何选择梨子这一特色产业?原因还得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1964年,时任湖北省军区司令员的韩东山驻点白蜡树村。韩东山认为该村靠近县城,海拔在600米至800米之间,适合梨树的生长。他亲自从宜昌运回1万棵梨苗,栽在八生产队。4年之后梨树挂果,从此八生产队成为当地最富足的生产队,别的生产队一个工分分值不足4分钱,而八生产队一个工分值2角钱。
  
  遗憾的是,在那“以粮为纲”的年代,白蜡树村没能做到“千树万树梨花开”。但梨子还是给白蜡树村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一晃时光的年轮碾过上世纪90年代,“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使白蜡树人想到曾经让他们尝过甜头的梨子。1998年初春,村支书杨礼林和几名村民来到四川省苍溪县,目睹“苍溪梨”带给当地群众的富足和甜蜜的生活。他们从这里买回1万棵梨苗分发给愿意种梨的乡亲。
  
  与此同时,村里几个“精明人”也开始行动。他们在城里开铺子做水果生意,将责任田全部栽上梨树,搞起了“前店后产”的模式。十二组村民何恒佑便是其中之一。
  
  何恒佑告诉记者,现在他家的500多棵梨树已进入盛果期。从2001年起,每年卖梨的收入超过3万元。记者问起种梨的效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山头的1.1亩田,过去种包谷从没超过300公斤。栽上梨树后,每年收梨140挑,3挑梨子就相当于当年种包谷的全部收入。
  
  政府的正确引导,产业大户的带动示范,使烟墩山上梨花遍开,全村2014亩耕地全栽上了梨树。2008年,何恒佑等几个产业大户发起成立了烟墩山林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烟墩甜梨”绿色食品商标,实行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施肥、统一包装标准。“现在我们的梨园面积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2008年,恩施市的一家超市要我们每天给他们供应3吨梨子,我们根本不敢签订单啊!”杨礼林说。
  
  “现在我们的‘烟墩甜梨’还处于粗放经营状态,随季节上市。建冷藏库,实行反季节销售,以此增加梨农收入是当务之急。但建一个冷藏库至少要100万元,目前村民还没有这个能力。”何恒佑说。“白蜡树村的特色产业能有现在这样的良好效果,关键是选对了项目,政府的资金扶持也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业州镇的干部杨月章告诉记者。记者手记
  
  烈日炎炎,酷暑难耐,但记者还是走遍了白蜡树村“烟墩甜梨”的主产区。看到家家户户因梨而富、因梨而乐,深切地感受到特色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表明,特色产业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富民产业。相较于传统的粮食生产,特色产业的技术要求要高得多,这正是当前农技推广中的软肋。相关部门必须打破体制壁垒,为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