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西峡县委书记对话果农:既要“被子”也要“票子”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新华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23票  浏览7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11月25日 14:00
  新华网郑州11月22日电(记者双瑞)“河沟里淌清水,山上长果林,坐在小院里一亩地收入万把块,干啥能挣到这么多钱?”在猕猴桃重点栽植区丁河镇简村,下乡调研的河南省西峡县委书记摆向阳坐在猕猴桃园地头,跟几名果农算经济和生态账。
  
  西峡县地处豫西伏牛山腹地,距丹江口水库不到20公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但人均耕地不足7分,粮食都难以自给。国家要“被子”(植被),群众要“票子”,西峡一度在发展与保护的纠结中徘徊。
  
  近年来,西峡结合当地猕猴桃、中草药等物种资源丰富以及发展食用菌的传统,确定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目前,西峡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1万亩,中药材30万亩,不仅有效涵养水源、保护环境,还大幅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去年西峡农民人均纯收入8970元。
  
  摆向阳问猕猴桃种植户杨继成:“今年收入怎么样,比种粮食强不强?”杨继成种了2亩精品猕猴桃,总共卖了1万8千元,亩产值达9000元,他高兴地说:“就算一斤只卖到2块、1块5,也比种粮食强得多!”
  
  果农们和摆向阳一起算了笔账,山区粮食产量低,一年种两季亩产值顶多2000元,但地处世界猕猴桃最佳适生区,种一年猕猴桃相当于种五年粮食的收成。种了30亩猕猴桃的大户李保成说,刚开始发展猕猴桃产业时,农民怕风险不愿意种,后来尝到甜头了,积极性很高,自己主动投入资金打井建配套设施。
  
  “全县20多万亩地养不活人,作为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对咱来说生态是第一位的,咋保生态又致富?”面对丁河镇万亩猕猴桃生态示范区,摆向阳表示,这些年简村先行一步,从技术力量培育到专业户形成,集中连片,给全县起到了示范作用。
  
  果农郭富钦掰着指头算:“苗是林业局发的,基础设施是政府投入,技术上有人指导,咱就出块地,政策真美啊。”大家七嘴八舌说起自己栽种猕猴桃后的生活变化,还希望政府未来能给果农更多信心。摆向阳接过话茬:“猕猴桃能蓄水,有生态效益,老百姓也能得到实惠,县委政府会坚定不移地支持。”
  
  近年来,为了扶持猕猴桃产业,群众每发展1亩猕猴桃基地,西峡县财政补贴从300元提高到500元,每年还投入数百万元解决水利配套问题。县猕猴桃生产办公室不仅为果农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还在各村培养了不少“土专家”,种植大户李保成就是全村的技术员。
  
  行驶在西峡境内,312国道百公里猕猴桃长廊是老界岭、恐龙遗迹园等4A级景区之外的又一道风景。当地人说,夏天里大片大片的猕猴桃枝繁叶茂,像给西峡盖上了绿油油的厚毯子,保证“一泓清水送北方”不是空话。
  
  生态效益形成后,除了猕猴桃的收入外,摆向阳看到了更多经济效益,“咱既是产业园,又是旅游观光园,农游一体,形成完备的绿色产业链。”果农听了,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家里是绿树白墙红瓦,咱环境美、收入好,日子过得真美气。”
  
  “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必须找一个平衡点。”回望生态经济发展这些年,摆向阳总结说,“要‘被子’,也要‘票子’,山青民富,县里认准这项事业坚定不移。”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