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玉米开启农大三学子创业之门
2009年末的一天,同学们会经常在校园内接到传单:“你见过能生吃的玉米吗?你知道水果玉米的魅力吗?”这份“甜旅水果玉米”的传单本身并不特殊,而这份传单背后的故事,又是几名中国农大学子借助专业和学校优势,跌宕起伏的创业故事……
生物学院的吴建成、谢龙飞、陈跃文从水果玉米起步,开启了他们的创业之门。
机遇 水果玉米点燃了创业激情
故事要回溯到2008年六月初,那时吴建成、谢龙飞、陈跃文正在学校的一个基地上实习,无意间听到的工作人员关于水果玉米“营养丰富,可以生吃”的谈论。这引起了三人的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买了几个玉米品尝,发现又甜又脆,清新爽口。三人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了一些创业经验。他们想到市场上还很少看到水果玉米,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大干一场,怀着共同的“自主创业,服务三农”理想的三个好朋友一拍即合。
来自农村的他们对生养自己的农村和培育自己的农大有着深深的眷念,希望通过创业为三农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路子。此时三人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工作(07级的吴建成和06级的陈跃文都分别拥有自己的公司,06级的谢龙飞也已经在一家生物公司找到了工作)。可眼前的机遇十分难得,经过再三权衡,他们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全力投身到创业的筹划之中。三人发现学生在寒假回家时都会带一些礼品,大都是食品和衣物之类,这让他们看到了潜在的市场。为何不给水果玉米加上精美的包装,让同学们作为礼品带回家?有了这个想法,他们在十月份水果玉米丰收时就开始了准备。
为保险起见,他们做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并且在北京林业大学进行试点销售,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他们发现,了解水果玉米的人很少,而吃过水果玉米的人都觉得不错。这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筹划,“甜旅水果玉米”诞生了。“起‘甜旅’这个名字是受到了余秋雨《文化苦旅》书名的启发。一是强调水果玉米很甜,二是寄寓了我们苦尽甘来的美好希望。”陈跃文笑着说。
奋斗 用自信和毅力克服困难
刚起步时,资金还周转得开。但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他们本已经在一个基地订购了水果玉米,在将要销售时突然意识到夏季温度较高,而基地距离很远,玉米在运输过程中质量难以保证。此时若放弃订货,很可能会因不能及时找到另一个货源而蒙受损失。考虑到玉米的质量和日后的发展,他们还是决定退掉原先的订货。幸运的是,另一个较近的研究基地愿意向他们提供水果玉米。有了货源,没地方存储又让人发愁,而且要想长时间保存,玉米需要在零下三十度的条件下速冻。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租用了学校附近的一处冷库。
他们不仅亲自挑选玉米,保证质量,还要做宣传、搬运货物,这使得他们非常劳累。为了节省时间学习,吴建成送货时在公交车上还在看打印的课件。在早、中、晚同学们吃饭的高峰期,他们就要去宣传,常常因为太忙而错过了吃饭时间,过后再草草解决。晚上十一点以后,三个人就聚在一起汇总客户订单和信息,总结当天的经验,制订第二天的计划和目标,经常忙到到凌晨一、二点才休息。生活很艰苦,可陈跃文坚定地说:“因为缺乏睡眠,常感到精力不够用,但转念一想,年轻时就是要为了梦想拼搏一把,再苦再累也要挺下去。而且我热爱正在做的事情,也不觉得累。”
在创业中自然免不了竞争,与同行们相比,他们在资金、人脉关系、营销经验等方面处于劣势。为了使自己的公司站稳脚跟,他们采取了很多措施。不仅订购电话、短信24小时开通,在五色土商业代理版发布了信息,还开通了QQ空间、校内账号,让同学们在上面更详细了解甜旅水果玉米。通过提高自己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甜旅”逐步在师生之间有了良好的口碑。从开始的三个人发展到如今由十二个志同道合的学生组成的团队,“甜旅”走过了一段艰辛的路程。“尽管竞争激烈,我们能够战胜对手。”被称为“三剑客”的他们信心满怀。
三农 我们前进的方向
尽管现阶段的目标只是在农大师生中推广水果玉米,三人心中一直在描绘着更为伟大的蓝图。他们说:“我们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学子,是国家农业发展的后备军,我们不应该将目标仅定在解决自己温饱问题,而是要为国家三农发展贡献力量。我们要让农产品得到更多的重视。在产品种植与管理方面,我们要尽力增加农民工就业,通过种植推广,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
在谈自己的创业经验时,陈跃文认为一定要有勇气走出来,而且要有信心走下去,一旦放弃就不可能成功。“当我想退缩时,是我两个朋友的激情感染并鼓励着我,因此创业最好不要一个人走,而且不要太计较利益,共同创业的那份友谊是最重要的。”吴建成颇有感触地说,“前几天下大雪,我们三个人一起推着辆三轮车去送货,我感到团结的力量真的很大。”说这话时,他神情有对朋友的感激,更有对未来的坚定。
生物学院的吴建成、谢龙飞、陈跃文从水果玉米起步,开启了他们的创业之门。
机遇 水果玉米点燃了创业激情
故事要回溯到2008年六月初,那时吴建成、谢龙飞、陈跃文正在学校的一个基地上实习,无意间听到的工作人员关于水果玉米“营养丰富,可以生吃”的谈论。这引起了三人的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买了几个玉米品尝,发现又甜又脆,清新爽口。三人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了一些创业经验。他们想到市场上还很少看到水果玉米,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大干一场,怀着共同的“自主创业,服务三农”理想的三个好朋友一拍即合。
来自农村的他们对生养自己的农村和培育自己的农大有着深深的眷念,希望通过创业为三农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路子。此时三人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工作(07级的吴建成和06级的陈跃文都分别拥有自己的公司,06级的谢龙飞也已经在一家生物公司找到了工作)。可眼前的机遇十分难得,经过再三权衡,他们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全力投身到创业的筹划之中。三人发现学生在寒假回家时都会带一些礼品,大都是食品和衣物之类,这让他们看到了潜在的市场。为何不给水果玉米加上精美的包装,让同学们作为礼品带回家?有了这个想法,他们在十月份水果玉米丰收时就开始了准备。
为保险起见,他们做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并且在北京林业大学进行试点销售,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他们发现,了解水果玉米的人很少,而吃过水果玉米的人都觉得不错。这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筹划,“甜旅水果玉米”诞生了。“起‘甜旅’这个名字是受到了余秋雨《文化苦旅》书名的启发。一是强调水果玉米很甜,二是寄寓了我们苦尽甘来的美好希望。”陈跃文笑着说。
奋斗 用自信和毅力克服困难
刚起步时,资金还周转得开。但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他们本已经在一个基地订购了水果玉米,在将要销售时突然意识到夏季温度较高,而基地距离很远,玉米在运输过程中质量难以保证。此时若放弃订货,很可能会因不能及时找到另一个货源而蒙受损失。考虑到玉米的质量和日后的发展,他们还是决定退掉原先的订货。幸运的是,另一个较近的研究基地愿意向他们提供水果玉米。有了货源,没地方存储又让人发愁,而且要想长时间保存,玉米需要在零下三十度的条件下速冻。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租用了学校附近的一处冷库。
他们不仅亲自挑选玉米,保证质量,还要做宣传、搬运货物,这使得他们非常劳累。为了节省时间学习,吴建成送货时在公交车上还在看打印的课件。在早、中、晚同学们吃饭的高峰期,他们就要去宣传,常常因为太忙而错过了吃饭时间,过后再草草解决。晚上十一点以后,三个人就聚在一起汇总客户订单和信息,总结当天的经验,制订第二天的计划和目标,经常忙到到凌晨一、二点才休息。生活很艰苦,可陈跃文坚定地说:“因为缺乏睡眠,常感到精力不够用,但转念一想,年轻时就是要为了梦想拼搏一把,再苦再累也要挺下去。而且我热爱正在做的事情,也不觉得累。”
在创业中自然免不了竞争,与同行们相比,他们在资金、人脉关系、营销经验等方面处于劣势。为了使自己的公司站稳脚跟,他们采取了很多措施。不仅订购电话、短信24小时开通,在五色土商业代理版发布了信息,还开通了QQ空间、校内账号,让同学们在上面更详细了解甜旅水果玉米。通过提高自己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甜旅”逐步在师生之间有了良好的口碑。从开始的三个人发展到如今由十二个志同道合的学生组成的团队,“甜旅”走过了一段艰辛的路程。“尽管竞争激烈,我们能够战胜对手。”被称为“三剑客”的他们信心满怀。
三农 我们前进的方向
尽管现阶段的目标只是在农大师生中推广水果玉米,三人心中一直在描绘着更为伟大的蓝图。他们说:“我们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学子,是国家农业发展的后备军,我们不应该将目标仅定在解决自己温饱问题,而是要为国家三农发展贡献力量。我们要让农产品得到更多的重视。在产品种植与管理方面,我们要尽力增加农民工就业,通过种植推广,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
在谈自己的创业经验时,陈跃文认为一定要有勇气走出来,而且要有信心走下去,一旦放弃就不可能成功。“当我想退缩时,是我两个朋友的激情感染并鼓励着我,因此创业最好不要一个人走,而且不要太计较利益,共同创业的那份友谊是最重要的。”吴建成颇有感触地说,“前几天下大雪,我们三个人一起推着辆三轮车去送货,我感到团结的力量真的很大。”说这话时,他神情有对朋友的感激,更有对未来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