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章锁:汝州九峰山上老“愚公”
3月12日,是个春光明媚的好日子,趁着植树造林的大好时光,记者来到了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镇九峰山中的李店村,见到38载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80岁护林老人彭章锁,他在大山里植树造林,与大山为伴;他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浇灌了500多亩荒山,植树达20多万株; 他曾荣获全国优秀护林员、河南省绿化先进工作者等10多项荣誉和百余次奖励……他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让人肃然起敬。
他健康得让年轻人汗颜
在一个公路口,一位头戴暗褐色的呢绒帽子,上穿一件蓝灰色中山装,内套黑色旧棉袄,脚穿一双绿色帆布胶鞋的老人早早地等在那里,他就是彭章锁。
一身典型的农家老汉的装束,随行的镇政府工作人员开玩笑说:“现在老彭可是大庄园主,管着250多亩山林,身价已经近百万了!”“这都是大家抬举我,胡乱说的……”彭章锁老人嘿嘿地笑着推辞道。
我们要徒步走过一段坎坷难行的山路,才能到达老人承包的那片山林。别看老人岁数大,可走起路来却比我们这群年轻人快多了,不久就把我们甩下一大截。
他发现自己走快了,就坐在路边的石块儿上休息。就这样,我们走了不到一公里山路,老人已等了我们3次,这让一般年轻人佩服不已:“山里空气好,我又长期在山里上上下下,身板结实些。”老人解释说。
到了老人护林的石屋,记者还没喘过气,老人就拎着一个竹篮,扛着一架竹梯子出了屋。我坐在屋门附近,只见他把竹梯放在厨房前沿,敏捷地攀上梯子。“彭大爷,你那么大岁数了,别上了。”人们急忙制止他。可没多久,他就挎着篮子从梯子下来了。“尝尝鲜,这些东西你们在城里绝对没有吃过。”老人脸上笑开了花。“你们能来看看我这把老骨头,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原来老人在房顶拾了20多个过冬的柿子,这可是稀罕物,大家边吃边夸柿子甜。
早春林间话当年
“我该干活喽!”老人拿起修剪树枝的剪子和竹刀,招呼着雇来的几名山民,开始在果园里忙活起来。只见老人剪刀飞舞,树枝不停地“簌簌”落下,遇到粗一点的枯树枝,他就爬上两米多高的树干,挥动竹刀砍掉枯枝,竟然不累不喘粗气儿。“从去年农历十月初一开始剪果树枝,到现在才剪1000多棵,只是果树的一半儿。”老人有些不满意地说。
休息间隙,彭老汉坐在果树下面,喝了口泉水,讲起了他同大山和树林的那段不解之缘。
1964年春节过后,他所在的赵沟村林场因管理不善,树木几乎被盗伐一空。村干部找到时年42岁的彭章锁,用商量的口吻说:“老彭,你看咱村的林场快不行了,我们觉得你为人踏实肯干,又有文化,你当村里的护林员咋样?”彭章锁不顾妻子的劝阻,毅然接下了这个苦差事。
当年春天,他和妻子在林场搭起了一个窝棚,把锅碗瓢盆和铺盖都搬上山,开始打“持久战”。那年春天春雨不断,他经常披着布单干活。白天,他和妻子刨树坑、栽树,晚上,他提着马灯到4里外的水塘里挑水,每晚都要挑4趟。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他栽的树苗成活率达95%以上,老支书拉着他的手说,支部的人眼没看错,你真是好样的。就这样,彭章锁在村办林场一干就是16年,共栽树6万多株,获得各级奖励100多次。
改革开放初期,村林场分到各家各户,老彭下山安享晚年。1989年春,他听说附近宿王庙村的荒山对外承包,就动了心,以每年100元钱的价格承包了250多亩荒山,开始了第二次艰难的创业历程。经过22年的的努力,彭章锁共植树10多万株,其中果树60亩,美国伯兰杏、中华寿桃等100多个品种、2000多株。他投资5万多元修了13个蓄水池,可以储水500多立方,基本可以满足果树及苗圃用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果园每年可采摘果子1万多公斤。由于彭章锁种的果树结的果子个大、汁多、味美,每年都有市区、洛阳等地的客户开着车来拉水果,去年仅卖水果收入就达4万多元,有人估算他的经济林木,价值在50多万元以上。
古道热肠老“愚公”
正谈话间,汝州市小屯镇的果树种植户王来法赶来剪枝嫁接自家的果树。老人热情地接待了他,让他随便在自己的果园里剪枝,在彭章锁的指点下,他很快就剪了800多枝。当王来法掏钱答谢时,老人急忙谢绝。好一阵推让后,王来法才离开。
随行的镇政府工作人员笑着说,这还是好的,老人在汝阳、鲁山等地都有名气,不少林木种植户都知道他,当他们求老人给果树看病时都是老人自己掏腰包买车票前去的。“都是乡里乡亲的,提钱就见外了。”老人平静地说。
村民张金贵身上出疙瘩,来找老人讨药方,他笑着拿出几个黑乎乎、像小核桃样子的东西,说把它和鸡蛋、蛇蜕煎茶喝,过不了3天就好了。笔者急忙问这是什么宝贝,他笑着说,这东西俗名铁犁寨,药名香橼,灵验得很。他说自己在山上呆了近40年,对各种药材烂熟于心,能为乡亲们做点事儿,心里踏实。
老人还是汝州市农林局虫情预报员。他笑着给记者讲起一件事:2006年春天,镇农业中心的工作人员送来一份防治食心虫的简报,他看了一眼就笑了:“你这是雨后送伞,迟到一步。”大家不相信,急忙翻看其中内容,果然是前半月他预测的资料。其实他已经义务干虫情预报20年了,每到虫情出现季节,他就通知附近山民进行防治。
老人前后在山上种树护林长达38个春秋,他的大半生时间都在大山中度过,与大山树林为伴,他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浇灌了500多亩荒山,植树达20多万株……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他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护林员、河南省绿化先进工作者等10多项荣誉称号,获得的各级奖励100多次,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九峰山上的老“愚公”。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记者 张雷龙 通讯员 桂焱炜 樊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