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商丘市农产品如何走出滞销困局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商丘网—商丘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50票  浏览5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11月25日 11:16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商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一直令我们自豪。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近年来,农产品销售难现象屡屡发生、层出不穷。
  
  从白菜喂猪到山药销售难,从蒜贱伤农到花菜、油桃论堆卖,再到今年百万斤南瓜滞销……这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背后,都是农民的损失。
  
  那么,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既然农产品“丰产不丰收”,农民朋友损失惨重,那又为何类似事件年年发生、屡见不鲜?
  
  就此,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菜农、瓜农以及我市工商、商务、农业等部门的专家,试图找出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并积极寻找应对之策,以便破解这个困扰农村、市场多年的问题,也让农民朋友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怪现象:媒体帮农民“吆喝”卖农产品
  
  农民的花菜滞销,媒体帮忙联系买家;农民的白菜销售难,媒体呼吁全城义买;农民的南瓜卖不出去,媒体报道铺天盖地……不难发现,只要发生农产品滞销的事件,媒体都会如影随形进行跟踪报道。甚至,今年商丘农民南瓜滞销事件,引起了《人民日报》的关注,也进行了宣传报道。
  
  确实,每次经过媒体报道后,都会引发一阵抢购、义买热潮,为农民朋友暂时解了燃眉之急。但是,仔细想想,为何媒体充当起了农民朋友销售农产品的“信息员”、“传话筒”?换句话说,在农产品滞销的事件中,媒体“吆喝”的角色又能彻底解决问题吗?毋庸置疑,答案是否定的。
  
  “我去年种了几亩南瓜,价格非常高,收入不错,所以今年我才承包了130亩地大面积种植南瓜,但没有想到价格低也没人要了。”11月20日,谈及自己今年种植130亩南瓜丰收后滞销的事,通过土地流转在睢阳区冯桥镇种植南瓜的田雷群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介绍,当时他光想着去年种南瓜赚钱了,今年多种肯定能多卖钱。但是,只埋头“种地”、扩大规模的老田却忽略了一个重大问题——市场对接。
  
  曾经小面积种植南瓜,产量不大,投放市场供不应求,收益自然高。但是,一下子增加规模,产量突破35万公斤,又没有一点市场订单,大量积压的南瓜又没有办法储存,如果不是媒体帮忙“吆喝”,南瓜差点成了田雷群手中的“烫手山芋”,令其血本无归。
  
  至今,虽然南瓜已近卖完,回想至此,老田仍后怕不已。
  
  近年来,我市陆续出现白菜、花菜、油桃等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产品难以外销的事情,使农民利益受到极大损失。由此,农产品的滞销也让许多关心农民的人为之焦急,媒体奔走呼吁,政府组织对接促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献计献策。
  
  但是,媒体的宣传、政府的努力、社会各界的爱心等等固然可以缓解燃眉之急,但不可能解决今后发生的类似问题。媒体“吆喝”帮助农民卖农产品,对于农民与市场来说,都不是长久之计。
  
  用我市一位农业专家的话来说,农产品一旦出现滞销,说明这批农产品的数量肯定不小,如果每一次都靠“爱心”让广大市民及企业义买,甚至最后会出现“爱心疲劳”,对此类事件产生逆反心理。
  
  毕竟,大量的农产品如果想顺利出售,必须与市场做好对接。这就要求农民在种植各种农作物之前就要通盘考虑,想好种什么、种多少、卖多少这些问题,这就引出了一个新话题,意味着农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要做有思想、有计划、有市场经济头脑的新型农民。
  
  老原因:不了解市场需求而盲目跟风
  
  近几年,通过对几起农产品滞销事件的调查采访,记者发现,无论是哪种农产品出现销售难,都是因为前一年有农民小量种植,并且赚了不少钱。因此,不少农民朋友盲目跟风,想着人家去年种这都赚钱了,咱今年不但种,还要扩大规模种,根本不去考察市场需求情况,最终导致出现农产品大量滞销现象。
  
  于是,一个怪现象周而复始上演:市场上某种农产品销售情况很好,第二年农民就大种特种该农产品,从而造成此农产品过剩,价格大幅下跌,农民经济收入不稳定,于是来年又减少种植面积,改种其他。等该种农产品因产量减少而价格又再次上涨时,农民则又后悔不已。
  
  “今年经历这个事后,我才明白种啥要看市场需要啥,我明年不会再这么盲目地种地啦!”如今,经过南瓜滞销的教训,田雷群种植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他准备明年种地之前先与超市、食品企业等联系好,发展订单农业、搞好农超对接,以避免再出现今年南瓜滞销的现象。
  
  记者发现,老田虽然年近六旬,却是个头脑灵活的种地能手。他积极响应政策,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种植,目前承包有数百亩土地。今年,他细心地把前来购买南瓜的丹尼斯、华文等商超负责人的电话,以及郑州、广东等地食品企业负责人的电话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并主动与他们联系对接,询问他们需要什么类型的农产品,他再根据需求分别确定种植面积。
  
  与老田一样,虞城县田庙乡薛庄村的刘传鹏在农业种植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今年夏季,田庙乡万亩油桃大丰收,却出现产品严重滞销现象。在许多农民纷纷抱怨市场的同时,刘传鹏却有自己的看法,“便宜也不能全怨市场,也怨我们自己”。
  
  刘传鹏是个80后,同龄人都外出打工,而他却选择在家“守望”果园。在他看来,造成今年油桃价格大跳水,一是因为种的油桃太多,产量增加至市场饱和;二是因为果农不研究农业技术和市场,都种植一个品种,造成收获期相差无几,拉低了市场价格。所以,他做出了砍老品种桃树的决定,然后种植早熟或晚熟品种油桃,错开上市期。
  
  在农民更新观念的同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也是农产品增值的最有效途径,它可以使特色农产品价值链拉长,而本地目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特色农产品产出后直接上市,或是进行简易的打包等方式,得到的只是低廉的原始价值,其经济收入往往受到限制,很难有突破性增长。
  
  农业专家建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政府也应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以解决农民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后顾之忧。
  
  新办法:走多元化品牌销售之路
  
  市场是一把双刃剑。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农产品“卖难买贵”与“暴涨暴跌”现象并不是单一发生,而是同时存在:这边南瓜几角钱一斤卖不出去,那边苹果几块钱一斤遭疯抢;这里白菜贱卖无人要只能喂猪,那里香菜却卖到了十多块一斤。
  
  对此,我市一位农业专家指出,我市产地市场总体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区域布局不尽合理,经营方式传统单一,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传输三大市场功能缺失,加大了鲜活农产品市场波动风险。
  
  长期以来,我市农产品走的仍是原始、粗放型发展路子,为卖而卖,农产品深加工严重滞后。这极大地影响着我市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影响着我市农业经济的突破性发展,从而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改革和农民的增收。
  
  如何扭转这一现象,有何对策?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农业大市,我市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近年来,我市注重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目前,我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520家,比2013年增加681家,增幅达24%。今年上半年,我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有390多家,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473个、专业乡镇24个,专业村经济总收入达到95亿元,其中主导产业总收入达60.8亿元。宁陵县石桥镇、虞城县张集镇林堂村、虞城县店集乡惠楼村被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与老田南瓜滞销不同的是,虞城县张集镇的富硒苹果价格高,成了抢手货。
  
  2009年开始,张集镇林堂村果农史学锋观念更新,思路超前,把“富硒”这一概念引入张集红富士苹果。从此,富硒苹果这一新鲜的果品在张集镇诞生了,同时也助推着张集镇的果农走上致富路。目前,张集镇建成了近5000亩规模的富硒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吸引了来自湖北、江苏、安徽等10多个省、市的客户前来抢购,并与国内外多家大型商场超市签订了收购协议,实现了农超对接。
  
  “以前的苹果按斤卖,现在我们种的富硒苹果品质好,买家多了,如今论个卖。”林堂村果农臧新启激动地说,“现在果园直径80毫米的苹果,一个就能卖三四元,运往南方大城市,可以卖到5元—10元。”另外,现在臧新启不再是“单打独斗”,合作社不定期邀请农业专家来办苹果种植管理培训班,还到果园现场指导。
  
  “合作社是个组织,服务成员是宗旨,共同利益是核心,民主管理是根本。”谈及农产品销售难的话题,虞城县农经办主任李健平坦言,农产品之所以出现销售难,与农民单打独斗、不与市场对接有直接关系。据其介绍,以张集苹果为例,通过专业合作社跟各大超市搞农超对接,果农就不用担心销路问题了,富硒苹果基地的发展壮大,不仅鼓起了当地果农的“钱袋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科技意识,更让他们看到了苹果产业的美好前景。
  
  确实,把老田南瓜滞销与张集苹果论个卖一对比,就能看出,农产品销售问题非常重要。如今,社会在发展,市场在变化,信息瞬息万变,只盯着土地搞种植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先瞄准市场再“看菜下馍”,才是当前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关键。
  
  但是,一个事实摆在眼前,除小麦以外,我市大部分农产品的销售还是以初级产品为主,这种销售模式将导致农产品销售面临低级竞争,大大降低农民的利润空间。
  
  市商务局市场调节科科长李海峰建议,在打造农产品品牌的同时,提升产品加工科技含量,研发高附加值产品,拉长采收和销售时间,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政府要出面协调食品加工企业与农产品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滞销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尽可能减少农民损失,这也是需要各有关部门去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在农村能够意识到品牌问题的农民朋友寥寥无几,这也是为什么农村不管丰收与否,农民都很难赚到钱的原因所在,只是靠销售原材料式的农产品,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价格的竞争,最后大家都赚不到什么钱。
  
  对此,市工商局商标品牌部门负责人介绍,当前大多数农民种植农产品都是单纯地为了销售,并没有商标品牌意识,造成销售的时候各自为战,无法进行品牌的统一宣传。其实,我市一直在推进农产品商标品牌建设工作,其中宁陵县“金顶谢花”酥梨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就是一个鲜活的事例,只不过有些农民还是老传统、旧思想,不去主动接受新生事物、熟悉市场规律。
  
  ■链接·评论
  

  每每看到农产品滞销的新闻,笔者就心情沉重。
  
  近年来,农产品滞销现象在中国多地出现,一边是农民守着大量农产品低价难销,一边是市民抱怨吃不上廉价农产品。
  
  在农产品“滞销、卖难、买贵”的怪圈一次又一次上演时,政府、媒体、爱心人士成了必不可少的角色。特别是近期,每逢有农产品滞销的事件,媒体就成了“救命草”,在买卖双方之间牵线搭桥、推波助澜。
  
  与此同时,互联网上,新媒体中,都在为农户爱心接力,传播滞销农产品信息。但是,反观事件,帮助农民卖菜,光靠媒体“吆喝”能彻底解决问题吗?答案很明显。
  
  众所周知,无论是从专家嘴里,抑或从资料之中,都能找到诸如“分散经营、产销脱节、信息不对称、缺货暴涨、滞销暴跌”等等诸多原因。但是,原因不少,见解很高,为什么“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在不断上演?
  
  农民是主要原因,市场是直接因素。农民不改变观念,不管不顾市场需求,只埋头种地、卖菜,不问市场“吃”什么菜、“要”多少菜,怎么会不出现农产品滞销?
  
  无独有偶,同样是农产品,为什么有的地方销路畅通,有的地方就销路不畅呢?这里面涉及的不是简简单单好卖不好卖的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市场问题。有的农民没有把握住信息的准确性,盲目跟随市场,而市场瞬息万变,最后滞销了。看起来,我们真正要做到产品不滞销,就得研究市场信息,信息就是金钱。
  
  在掌握市场信息的同时,农民朋友要主动搞好农产品产销对接,政府要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服务。农民如果能在没有种植之前就进行市场对接,就不会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要想彻底改变农产品滞销问题,不是说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更不是靠产品滞销后媒体“吆喝”解决的,关键是要从农业本身入手解决。解决这个关键,得靠政府推动、部门联合、企业跟进、农民主动,这些问题和环节都衔接好了,估计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记者高会鹏)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