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龙泉果农邹德木 荒山赚到400万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56票  浏览24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2月26日 13:30
400万创富“神话”:龙泉驿果农邹德木,怎样在湖北省咸宁市的荒山上赚到400万元?当地农业怎么搞,邹德木有发言权。被视为民间“农委主任”的邹德木究竟有什么本事?


xinsrc_3530220012510395992668315.jpg


    搭建财富通道:邹德木的创富经历让咸宁与龙泉驿走得更近,两地政府如何让百姓从树上种出“金子”来?

    共富背后推手:富一人然后富万人,富异乡同时也富自家,龙泉果农成批到咸宁传经掘金,龙泉方面又有着怎样的背后支持?

    本期“区市县观察-前进视线”走近邹德木,走进龙泉驿和湖北咸宁,探寻一个成都果农创富“神话”背后的真正推手。

   创富“神话”

    老许斜倚在荒坡上,嘴里叼着根草,眯着眼睛,不时扫一眼坡下吃草的牛,阳光慵懒地照在身上,让他有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

    那是2001年10月上旬的一天。老许是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沙坪镇农民。多年后,他依然记得那一天那一幕:3个中年男人从远处走来,其中有一个干瘦,但很有精神。

    2008年2月20日,晴,还是老许,还是在这片山上,老许却在修剪果枝。

    远处新修的水泥路上走来4个人,多年前那个干瘦的中年人赫然在列。这一次,老许恭敬地喊了声:“老板”。

    老板就是邹德木。

   家徒四壁 “百万富翁”震惊老乡

    咸宁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与武汉毗邻,市区离武汉市仅67公里。

    2月20日下午,本报前进视线记者在湖北咸宁崇阳县沙坪镇,见到了邹德木。邹德木在向前来投资考察的四川老乡介绍自己今年新承包下的果园。

    刚栽种下的林苗在大片的刚开垦出的荒山中显得有些弱不禁风。看见老乡疑惑的眼神,邹德木一笑,“走,到我已经成形的果林去。”崇阳农委专门派来接送邹德木一行。车行驶在3.5米宽的水泥路上。司机告诉记者,这条路是当地政府在去年专门为邹德木的果林修的,全长4公里,耗资80万元。

    绕过一个又一个山包,车子停下来,一行人下车步行。站在一个池塘边,邹德木说:“这是灌溉用的。那里是我家。”不远处,一座三间的平房伫立在小山包上,房子的背后,是大片的果林。记者上邹德木的家看到房间内有一张床,一个旧衣柜,衣柜上摆放着一台彩电……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门口那辆旧摩托。

    “去年赚了多少钱?”记者问。

    “向超市卖水果、往周边发苗子、批发一些化肥农药……嗯,算下来有400万左右吧。”邹德木掰着指头算了一下。

    “考虑过买车没有?”

    邹德木反问:“你觉得在这个山里用得上轿车吗?”

    前来考察的龙泉老乡老刘说,作为一个“百万富翁”,邹德木简直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这些让他很震惊,“不可思议”。

   背井离乡 荒山当起“野人”

    6年多来,在这三间小屋里,面对着大片的荒山,邹德木是怎样过来的,又是怎样“发财”的呢?坐在井边的大石上,邹德木讲述起了这几年的经历。

    1985年,邹德木从部队上退下来,分配到成都一家国有企业做销售工作,月薪一百多元。这在当时算是“肥差”。但不到半年,邹德木就回到龙泉老家,当起了果农。2001年他盖起了小楼,并存款十多万元。当时,一个以前的战友来成都办事时闲聊说,湖北老家大片的山地都是荒芜的,但是那里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有利于落叶植物生长,土地租金估计不会太贵。正愁没法扩大果林面积的邹德木觉得机会来了。考察咸宁市崇阳县沙坪镇后,2002年 2月,邹德木和家乡的合伙人与当地镇政府签订荒山租用协议:50元/亩/年,租用期30年,租用山地800亩,栽种桃子、梨子、枇杷和葡萄

    他把家乡的果园转让给了妻子的侄儿,用他的话说叫“破釜沉舟,自断后路”。

    2002年签订了租用土地协议起,他带着妻子和合伙人以及从四川雇用的4个人,来到了沙坪镇。在当地村民异样的眼神中,他们吃住在荒山,把全部心血投入果园里。最初村民纷纷议论:“这些四川人来我们这里做什么?”“天天呆在山上都快成野人了。”   

   数年苦熬 成功赚了400万

    栽种果树是一个投资时间长、见效慢的项目。在果林大面积挂果之前,谁都不知道是赚是赔。在不断的投入和漫长的等待中,终于有人熬不住了。2004年、 2005年,4个合伙人相继退掉了股权。妻子三番五次劝邹德木:“赔了就赔了,咱回去,借点钱从头再来。”但邹德木就像当年拒绝回到单位上班一样坚决。

    2005年底,邹德木为了退合伙人的股份,再加之这几年陆续的投入,花光了积蓄,还在亲戚那里欠债近百万。邹德木回忆说:“我也想过要回去,但是一回去,我那么多年的心血就浪费了,不甘心。军旅生涯教会我,很多事情往往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挺一下,就过去了。”

    2006年初,邹德木的果林开始挂果!他四处推销自己的产品。不相信品质好?没关系,邹德木的水果卖了再结账。就这样,他把所有的水果赊了出去。凭借在龙泉10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以及龙泉引进的优质品种,加之当地适宜的自然环境,邹德木培育出来的水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这一年,邹德木为自己创下了品牌。

    2007年,邹德木的果林全面见效,大面积挂果!这一年,邹德木赚了400万,还清了欠款,成功翻身。成名后,他带动当地农民发展果林产业,不但免费传授技术,还经常赠送或低价卖培育出的优质树苗给周边农民。这一年他迈向成功,也从一个成都果农蜕变成企业家。今年,他又新租下了 1600亩山地。

    邹德木现在是咸宁市崇阳县政协委员,2007年被选为咸宁市十大杰出青年。邹德木备感荣耀的同时并没有被冲昏头脑。邹德木告诉记者,正准备继续把产业做大做强。“其二就是要品牌化经营。”他希望以后会打造成“龙泉走出来的水果”或是“咸宁无公害水果”这样大型的地区性概念强的品牌,“这类大型品牌,一旦被认可,就不止是往国内的超市里销售了,我想走向更远的地方”。 记者 陶论 湖北咸宁 报道

   影响咸宁

   咸宁农业咋搞 要听他意见

    400万!成都的邹德木在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5000元的沙坪镇“一战成名”。一时间,龙泉驿的果农形象在当地果农心目中几近“神话”。咸宁市农办主任王继成举了一个例子:当地一位农大毕业的“科班老板”眼见邹德木的果园态势如此好,专程买机票从成都龙泉驿接了两个老果农过来,指导自己果园的工作,并开出月工资两万的待遇。

    咸宁市委常委、副市长胡建华说,当地之所以如此追捧龙泉驿果农的技术,一是因为邹德木的致富“神话”流传甚广;另外一点,就是本地的一些农业专家曾经得出一个咸宁不适合种植水果的结论。“但是龙泉驿来的邹德木用自己带来的技术,用实践证明了咸宁不但适合种植水果,而且种植出来的都是优质的水果!”     

    咸宁市农委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连市委书记都经常在农业调研会上把邹德木请来发言,听取他的建议。咸宁市各地县级政府都在请邹德木为本地区果农讲课,传授水果栽种技术。“农业怎么搞,产业结构怎么整合,都是有发言权的,有时候甚至是说了算。”

   邹德木的故事还引出更精彩的故事。

    2007年8月,咸宁市提出“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的战略。一项浩大的引进工程也随之展开。胡建华在接受本报前进视线记者采访时说,是邹德木在咸宁的实践给了咸宁市这个信心。

    9月下旬,以咸宁市委书记为团长的“一把手考察团”到成都市龙泉驿区洽谈招商、合作事宜。10月开幕的农博会,咸宁市委市政府为龙泉的果农专门在锦江宾馆举办招商会。邹德木受邀在大会上谈致富经。当被问及前期在咸宁受到什么照顾,有什么好政策时,邹德木沉默良久,回答道:“干得好,好政策就来了。”果农纷纷签订山地租用合同。咸宁市农办主任王继成告诉记者,当时在龙泉驿共达成5万亩左右的意向合同,截至2008年2月已经有1.7万亩正式签署土地租用合同。

    2007年10月26日,咸宁市政府和龙泉驿区政府签订了一份《关于合作开发现代农业的协议》。协议约定龙泉驿区政府通过优质水果种植品种、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输出带动咸宁市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战略实施。     记者 陶论 湖北咸宁报道

   龙泉行动

   在咸宁再造一个新龙泉

    两地政府签订合作意向后,龙泉驿区委常委、副区长宋凯组织有关部门开了一个专题会议,考虑到种植果树头三年需要大量投入,农户基本没有收成,会上定下基调,每年拿出25万资金,给予农户在外租地50~100元不等的补贴,连补三年,运用市场化手段,鼓励农户出去,拓展就业和增收问题。

    咸宁市咸安区以前搞了一个高科技示范园区,几近荒废。龙泉驿区柏合镇准备把这里打造成一个高标准的农业休闲娱乐区,但这个地方的土地最贵,流转土地400 元/亩·年,听说龙泉驿的人要来,不少老板出到了500元。“咸安区委问我们,龙泉驿能出多少,我们当时说200元,对方说有些少,后来怎么办呢,仍旧按照400元/亩·年收,但是前三年全退。”柏合镇副镇长李志刚说,他们没有想到会这么便宜,问起原因,咸安区认为“只有龙泉驿是真正来带动大家致富的”。     

    李志刚回想起去年咸宁市组团前来的情景,仍然激动得很:这一切太及时了。柏合镇作为国家经济开发区所在地,有5.5万人,其中 4.9万是农民,政府曾经想过包括劳动力转移的很多办法。种植桃子在龙泉驿已有上百年历史,大多数农民都是种桃技术能手。最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农转非后,“专业技能得不到发挥,一些人也不一定能适应进工厂,而且收入不见得比他们种植桃子高。”宋凯说。

    围绕帮助他们增收,李志刚等到成都周边地区都“走”了一下,要么是土地不合适,要么就是土地很贵。正在他们为种植能手寻求出路时,咸宁市委书记带队过来考察,邹德木随行。双方快速进入合作前奏。起初,农民大多观望,为此,由政府出面组织考察。第一次去感觉咸宁市条件非常好,那里有500多万亩林地和山地。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年平均降水量特别适合水果产业发展。去年12月,李志刚和大家再次前往咸宁,还专门在地上挖了一米深的坑,自己看土壤。今年1月6日,李志刚在区委领导的带领下再次去了咸宁。咸宁市咸安区以前搞了一个高科技示范园区,几近荒废。柏合镇准备把它打造成一个高标准的农业休闲娱乐区。上报区委后,柏合镇初步打算出2000万建示范园,同时计划把川西的民居和休闲方式带过去,“我们准备把种植优质果品的技术移植到湖北,在咸宁市再造一个新龙泉。”目前龙泉驿第一批农户2月19日已经到达咸宁。

    “这不仅尊重了群众的意愿,而且这也符合现行法律和政策。”宋凯说。 记者 周前进 吴凤 成都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