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业致富的领军人——记宁县金桥果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广峰
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汉子,开辟了苹果产业的一片新天地;一个勤劳而睿智的新型农民,成为在当地群众中深孚众望的优果产业开发致富带头人。他就是宁县瓦斜乡永吉村今年39岁的农民、**员、村果园经营大户兼科技示范户户主、宁县金桥果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广峰。他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事迹先后被《甘肃日报》、新华网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被庆阳市政府研究室、庆阳市农业扶贫小康办公室、庆阳市农牧局、庆阳市林业局合编的《庆阳市农民教育培训读本——苹果产业》一书编载,成为庆阳市农村依靠苹果致富的典范。
李广峰1970年出生在瓦斜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回村后,他除了种庄稼,还栽过烤烟,育过树苗,打过天天工。每天起早贪黑,忙忙碌碌,却挣不了几个钱,生活还是没能摆脱拮据,日子在全家人年均600元纯收入的线线上过得捉襟见肘。
“这样的穷困日子啥时才能过出个头?况且儿女在一天天长大,读书要钱;老人在一日日老去,赡养要钱;家里十多亩地耕种打碾要钱;一家人的平常日月往前推磨要钱;粮价没涨,其它的都在涨,家里的光景往后倒究该怎么过?”在这样的苦苦思谋中,他踏上了外出趟路的征程。陕西礼泉农民,山东烟台农民换思想,换观念,念苹果经,发苹果财,务弄着苹果奔小康的精彩令他眼前豁然一亮,茅塞顿开。横向的资源优势比较后,他将自己要走的致富过好日子的路定位于念苹果经,发苹果财。显得比实际年纪还年轻的他,笑着告诉我:“从一开始,我就透过烟台和礼泉的苹果产业发展现状,看到了苹果市场前景和其无穷潜力,也深知在整个优质苹果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中,农户生产的苹果是通过进入市场销售实现其价值的。”
1998年初春,李广峰在村里百分之九十的乡亲对务弄苹果赚钱还在怀疑犹豫之时,毅然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和从一些亲友处借来的钱,从山东烟台买回了280株优质红富士苹果树苗,照烟台和礼泉农民教给的法子在自己家地种植了4亩。缺乏经营技能,他从书本上学,向市县的专家讨教。经营幼龄果园缺钱投入,他把来钱的渠渠定在贩运苹果上。他从合水县何家畔乡和瓦斜乡及其附近的果农户家收苹果,然后贩运给陕西白水的苹果商。贩运一斤苹果挣两分钱。这不只是他有了向幼龄果园投的钱,也有了掀磨家庭日月的钱。就这样,他年年贩运苹果挣小钱,和苹果结下了深深的缘。5年摸爬滚打中,随着资本的集沙成塔,经验的融溪成河,他的胆儿更大,心性更高,信心更足,不在把手里的苹果给二道果商,而是一步到位贩给广州、成都等都市果品经销市场里的果品经销商,随后干脆让父亲李根轩常驻广州,与他联手把庆阳的苹果一车车往广州拉,把广州的钱一沓沓一沓沓让庆阳的农民赚。
拓展果业发展空间,实现苹果增值中,为了把农户有效组织起来规模化开发,规范化生产,形成地方特色品牌优势,参与市场竞争,2004年3月,他借县上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的东风,以自己的果园、果库、技能、营销网点站、人际资源为基本资产,在县乡村党政组织支持下,筹资20万元注册成立了集果业管理,最新苹果经营技术引进、示范指导、推广普及,信息提供为一体的宁县金桥果业合作社,他被社员一致推选为理事长。合作社社员分布于宁县、庆城、合水、西峰、正宁5个县,下设农资部、财务部、技术部、销售部和外联部5个部。合作社以依法为社员统一购买农资,统一征订果业科技报刊,统一认价销售,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经营理念,“科技引导,专家参与;自愿参加,民主管理;上联市场,下联果农;全程服务,效益共享”的宗旨,立足当地黄粘土、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优质苹果生产,苹果着色早、易着色、色度艳、着色面大、农家古有务果吃嘴习惯,省市县乡政府大抓优质苹果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的资源优势,不断创新经营机制。四年一路风风火火走来,在合作社规模壮大上,仅发展社员就达515人,其中股东社员20人,技术能手社员40人。
在破解苹果提升品质上,李广峰带领社员,面向果农果园,按照“培育典型、示范推广、全面发展”的做优思路,以推广无公害生产管理技术为核心,采取邀请西北及陕西、甘肃农林学院和市县果树专家、技术人员对合作社社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培训。组织社员进村入院举办技术培训班、巡回技术指导等方式,全面推广了配施有机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先进技术。还把苹果套袋技术作为培育无公害果品、实现以果增收的关键技术措施,举办果树栽培技术、果树常用农药使用技术指标、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等培训班65期,发放技术资料7.1万份,调运优质苹果树苗10万株、果袋2亿只、专用肥1.25万袋。仅2007年至2008年两年,合作社社员在自家果园、带动自家周围果园、巡回指导异地果园落实标准苹果套袋2.15亿只;合作社下联的瓦斜乡永吉村等5个重点苹果专业村90%以上的果园落实了合作社普及推广的套袋技术。科技走进果园,使苹果实现标准生产,“大年”和“小年”的现象没有了,苹果产量稳定了,富士苹果亩产量增加15%以上,价格相应提高了20%以上。苹果口味更好了,色泽鲜艳,美观耐看,病虫害明显减轻,优果率普遍提高30%以上,单果重,全红果,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都有了较大提高,商品果率年保持在了90%以上。绿色食品管理技术标准的推广,替代了剧毒农药的使用,减少一般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苹果套袋技术的普及,阻隔了农药在果面上的残留,达到水果出口要求无公害的标准,为苹果打进国际市场夯实了基础。
在做优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上,李广峰和他的合作社社员以“支持+服务”的模式,招来广东、陕西、四川等地果商220人次,协调农户同果商签订订单苹果销售合同5万余份,年销苹果200万吨。订单苹果,解除了农民种植苹果的后顾之忧,搞活了苹果购销市场,引来了陕西等地的客商,大大提升了苹果的种植效益。建立良繁基地150亩,为社员户和合作社下联果农户赊销优质苹果树苗、化肥、果袋、果箱等农资,推助优质苹果产业的增速发展。实现合作社与果农户双赢目标上,李广峰和他的合作社引导果农避开购销旺季给价格带来的影响,建贮藏果库,打季节差销售。2007年以来,合作社调运化肥1030吨,向农户赊销850吨;调运果袋5亿只,向农户赊销4.25亿只;指导果农户建100吨以上贮藏果库1座,10吨以上贮藏果库115座,使合作社下联果农年苹果贮藏能力达到2000吨。销路不畅是制约优质苹果产业做强的瓶劲,他主持合作社开拓广州、深圳、西安、成都等地苹果销售网点及营销窗口60多个,合作社经手的苹果主要销往广州、成都、西安等都市,使下联宁县、庆城、合水、西峰、正宁5个县的1.13万户果农走了经营苹果致富增收之路,使当地1160户果农依靠经营果园和贩运、贮藏苹果增收1120多万元,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李广峰也由一个地地道道的传统型农民变成了一个当代的新型农民。
瓦斜乡党委书记柴文秀说:“金桥果业合作社的运作,不仅助推了瓦斜乡优质苹果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瓦斜乡优质苹果升值提供了一个平台,为促进开拓瓦斜乡及其周围果品流通渠道营造了载体,还为瓦斜乡农民转型、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劳动力转移开辟了一个新途径。同时,加快了果品走向市场的步伐,有效解决了瓦斜乡无公害、有机苹果销售难问题,满足了外地消费者对无公害、有机苹果日益增长的需求。”
如今,李广峰和他的金桥果业合作社已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真正成了带动当地果农依果发家致富的民营好组织。“一树不成林,千树万树一片植了才叫林”,富而思进的李广峰把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定位在了如何带领乡亲们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上。
李广峰1970年出生在瓦斜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回村后,他除了种庄稼,还栽过烤烟,育过树苗,打过天天工。每天起早贪黑,忙忙碌碌,却挣不了几个钱,生活还是没能摆脱拮据,日子在全家人年均600元纯收入的线线上过得捉襟见肘。
“这样的穷困日子啥时才能过出个头?况且儿女在一天天长大,读书要钱;老人在一日日老去,赡养要钱;家里十多亩地耕种打碾要钱;一家人的平常日月往前推磨要钱;粮价没涨,其它的都在涨,家里的光景往后倒究该怎么过?”在这样的苦苦思谋中,他踏上了外出趟路的征程。陕西礼泉农民,山东烟台农民换思想,换观念,念苹果经,发苹果财,务弄着苹果奔小康的精彩令他眼前豁然一亮,茅塞顿开。横向的资源优势比较后,他将自己要走的致富过好日子的路定位于念苹果经,发苹果财。显得比实际年纪还年轻的他,笑着告诉我:“从一开始,我就透过烟台和礼泉的苹果产业发展现状,看到了苹果市场前景和其无穷潜力,也深知在整个优质苹果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中,农户生产的苹果是通过进入市场销售实现其价值的。”
1998年初春,李广峰在村里百分之九十的乡亲对务弄苹果赚钱还在怀疑犹豫之时,毅然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和从一些亲友处借来的钱,从山东烟台买回了280株优质红富士苹果树苗,照烟台和礼泉农民教给的法子在自己家地种植了4亩。缺乏经营技能,他从书本上学,向市县的专家讨教。经营幼龄果园缺钱投入,他把来钱的渠渠定在贩运苹果上。他从合水县何家畔乡和瓦斜乡及其附近的果农户家收苹果,然后贩运给陕西白水的苹果商。贩运一斤苹果挣两分钱。这不只是他有了向幼龄果园投的钱,也有了掀磨家庭日月的钱。就这样,他年年贩运苹果挣小钱,和苹果结下了深深的缘。5年摸爬滚打中,随着资本的集沙成塔,经验的融溪成河,他的胆儿更大,心性更高,信心更足,不在把手里的苹果给二道果商,而是一步到位贩给广州、成都等都市果品经销市场里的果品经销商,随后干脆让父亲李根轩常驻广州,与他联手把庆阳的苹果一车车往广州拉,把广州的钱一沓沓一沓沓让庆阳的农民赚。
拓展果业发展空间,实现苹果增值中,为了把农户有效组织起来规模化开发,规范化生产,形成地方特色品牌优势,参与市场竞争,2004年3月,他借县上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的东风,以自己的果园、果库、技能、营销网点站、人际资源为基本资产,在县乡村党政组织支持下,筹资20万元注册成立了集果业管理,最新苹果经营技术引进、示范指导、推广普及,信息提供为一体的宁县金桥果业合作社,他被社员一致推选为理事长。合作社社员分布于宁县、庆城、合水、西峰、正宁5个县,下设农资部、财务部、技术部、销售部和外联部5个部。合作社以依法为社员统一购买农资,统一征订果业科技报刊,统一认价销售,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经营理念,“科技引导,专家参与;自愿参加,民主管理;上联市场,下联果农;全程服务,效益共享”的宗旨,立足当地黄粘土、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优质苹果生产,苹果着色早、易着色、色度艳、着色面大、农家古有务果吃嘴习惯,省市县乡政府大抓优质苹果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的资源优势,不断创新经营机制。四年一路风风火火走来,在合作社规模壮大上,仅发展社员就达515人,其中股东社员20人,技术能手社员40人。
在破解苹果提升品质上,李广峰带领社员,面向果农果园,按照“培育典型、示范推广、全面发展”的做优思路,以推广无公害生产管理技术为核心,采取邀请西北及陕西、甘肃农林学院和市县果树专家、技术人员对合作社社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培训。组织社员进村入院举办技术培训班、巡回技术指导等方式,全面推广了配施有机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先进技术。还把苹果套袋技术作为培育无公害果品、实现以果增收的关键技术措施,举办果树栽培技术、果树常用农药使用技术指标、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等培训班65期,发放技术资料7.1万份,调运优质苹果树苗10万株、果袋2亿只、专用肥1.25万袋。仅2007年至2008年两年,合作社社员在自家果园、带动自家周围果园、巡回指导异地果园落实标准苹果套袋2.15亿只;合作社下联的瓦斜乡永吉村等5个重点苹果专业村90%以上的果园落实了合作社普及推广的套袋技术。科技走进果园,使苹果实现标准生产,“大年”和“小年”的现象没有了,苹果产量稳定了,富士苹果亩产量增加15%以上,价格相应提高了20%以上。苹果口味更好了,色泽鲜艳,美观耐看,病虫害明显减轻,优果率普遍提高30%以上,单果重,全红果,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都有了较大提高,商品果率年保持在了90%以上。绿色食品管理技术标准的推广,替代了剧毒农药的使用,减少一般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苹果套袋技术的普及,阻隔了农药在果面上的残留,达到水果出口要求无公害的标准,为苹果打进国际市场夯实了基础。
在做优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上,李广峰和他的合作社社员以“支持+服务”的模式,招来广东、陕西、四川等地果商220人次,协调农户同果商签订订单苹果销售合同5万余份,年销苹果200万吨。订单苹果,解除了农民种植苹果的后顾之忧,搞活了苹果购销市场,引来了陕西等地的客商,大大提升了苹果的种植效益。建立良繁基地150亩,为社员户和合作社下联果农户赊销优质苹果树苗、化肥、果袋、果箱等农资,推助优质苹果产业的增速发展。实现合作社与果农户双赢目标上,李广峰和他的合作社引导果农避开购销旺季给价格带来的影响,建贮藏果库,打季节差销售。2007年以来,合作社调运化肥1030吨,向农户赊销850吨;调运果袋5亿只,向农户赊销4.25亿只;指导果农户建100吨以上贮藏果库1座,10吨以上贮藏果库115座,使合作社下联果农年苹果贮藏能力达到2000吨。销路不畅是制约优质苹果产业做强的瓶劲,他主持合作社开拓广州、深圳、西安、成都等地苹果销售网点及营销窗口60多个,合作社经手的苹果主要销往广州、成都、西安等都市,使下联宁县、庆城、合水、西峰、正宁5个县的1.13万户果农走了经营苹果致富增收之路,使当地1160户果农依靠经营果园和贩运、贮藏苹果增收1120多万元,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李广峰也由一个地地道道的传统型农民变成了一个当代的新型农民。
瓦斜乡党委书记柴文秀说:“金桥果业合作社的运作,不仅助推了瓦斜乡优质苹果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瓦斜乡优质苹果升值提供了一个平台,为促进开拓瓦斜乡及其周围果品流通渠道营造了载体,还为瓦斜乡农民转型、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劳动力转移开辟了一个新途径。同时,加快了果品走向市场的步伐,有效解决了瓦斜乡无公害、有机苹果销售难问题,满足了外地消费者对无公害、有机苹果日益增长的需求。”
如今,李广峰和他的金桥果业合作社已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真正成了带动当地果农依果发家致富的民营好组织。“一树不成林,千树万树一片植了才叫林”,富而思进的李广峰把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定位在了如何带领乡亲们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