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唐于银:与柠檬同命运的人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资阳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90票  浏览14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3月28日 14:31
  ■杨德志 本报记者 李亮
  
  安岳柠檬发展,几起几落,作为安岳柠檬最早的一批经销商,唐于银命运也伴随着柠檬起伏。
  
  柠檬造就的万元户
  
  65岁的唐于银是安岳县龙台镇龙西人。1985年,安岳县第一家柠檬收购厂和加工厂就出现在龙西,1987年,安岳县农业局设立柠檬鲜果销售部。由于安岳柠檬种植在80年代逐渐兴盛起来,少数的柠檬收购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的需要,有时卖柠檬的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种植户挑一担柠檬要在收购的地方等上一两天才卖得出去。1988年,不少种植户觉得柠檬销路不好,纷纷挖掉地里的柠檬树,改种庄稼。
  
  1989年,一直当柠檬果技员的唐于银看到柠檬市场的商机,自己开始联系买家,收购柠檬外销。初入柠檬经销行列的唐于银北上南下,终于联系到北京友谊饭店,虽然当时北京友谊饭店的需求量不是很大,但是唐于银在安岳0.4元就能收到柠檬,发到北京就能卖到1.5元左右。唐于银说:“当时的运费低,包装要求也不高,一斤柠檬几乎有1元左右的利润。”在80年代末期,唐于银一年能销售几万斤的柠檬,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功亏一篑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尝到柠檬销售甜头的唐于银创立了安岳第一家柠檬鲜果销售公司——新农商贸公司。这时唐于银的销售不再限于小打小闹,每年能收购五六十万斤。他拓宽了销售渠道,从北京道深圳,一些还出口到俄罗斯。
  
  90年代的前几年,唐于银的柠檬销售顺风顺水。1998年,他与另三家人合伙,共同创办安岳龙云果品有限公司。时隔一年,为了使柠檬保鲜期更长,柠檬外表看起来更光亮,唐于银引进了两台柑橘打蜡机,没想到,就是这两台打蜡机,让唐于银连本带利亏完了。
  
  打蜡机买回来,公司送给他几桶果蜡,唐于银兴高采烈的把打了蜡的柠檬发往全国各地,就在他等着收货款的时候,不好的消息传来了:当年销出去的几十万斤柠檬,还没储藏多久,果子要么蔫了,要么腐烂,根本不能食用。几乎所有供货商都打来了电话反映这个情况,同时拒绝付柠檬货款。
  
  唐于银焦头烂额,几十万斤的柠檬,一分钱都收不到。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原来,送来的果蜡中,其中两桶果蜡是洗洁精。由于洗洁精和柠檬果蜡十分相似,送给他们果蜡的单位误把洗洁精带来了,打蜡的时候工人也没分辨出来,误把洗洁精当成果蜡。由于洗洁精碱性强,因此造成了柠檬发蔫和腐烂。此次事件让唐于银的公司彻底清盘。
  
  销售中找经验
  
  经销柠檬的生意亏了之后,唐于银一方面继续柠檬经销,一方面开始在安岳县林凤镇租地种植起了柠檬。偶然的机会,唐于银到海南看到当地也在种植柠檬,还用套芒果的袋子把几个柠檬套起来,这样的柠檬非常漂亮,但就是柠檬紧贴的地方颜色还是不好看。唐于银想,要是柠檬单个的套起来效果应该非常好。
  
  回到安岳后,唐于银动员周围的种植户为柠檬套袋。由于缺乏套袋知识,种植户们用报纸叠成的袋子套到柠檬上。一下雨,报纸做的纸袋非但不防水,报纸上的铅字反而把柠檬弄成个大花脸。后来,唐于银又试着引进套梨子的袋子,结果还是没达到预想的效果。
  
  2002年,在北京,唐于银终于找到了一种适合柠檬的水果袋子,他把这种袋子买了60多万个回来,在政府的扶持下,用了两个村来做试点。9月刚过,到了柠檬采摘的季节,揭开那厚厚的袋子,金灿灿的柠檬出现在眼前。种了几十年柠檬的农户们惊呆了:从未见过如此金黄的柠檬。唐于银心中揣着的那块石头也终于落地了。因为套袋,安岳柠檬的品相和价格又跨越了一大步。
  
  柠檬销售的春天
  
  近些年来,由于政府对柠檬发展的扶持,安岳柠檬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种植面积年年扩大,安岳柠檬的品质也越来越好。唐于银说:“从2003年以后,柠檬的价格就趋于稳定。”他每年的柠檬销售利润平均在30万左右。今年他销售了2000吨左右的柠檬。
  
  唐于银又开始琢磨起来:发展壮大自己成立的新世纪柠檬专业合作社,投入巨资,拟征地80亩,建立冷链储藏库……念了20多年柠檬经的唐于银相信,安岳柠檬销售的春天已经到来。
  
  唐于银正在安岳县城南竹林村收购柠檬。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