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柑急性炭疽或是误诊应为褐斑病?
目前已被确诊为感染了急性炭疽病的柑桔,或是染上了另一病害?近日,一些柑桔专家在德庆实地考察时发现,眼下在部分柑桔产区贡柑上严重发生,并被确定为急性炭疽病的病害症状,与该病的常规症状并不一致,而是与褐斑病(暂定名)的症状更为相似。
急性炭疽病已被广东果农所熟知。据了解,2007年广东德庆官圩、马圩两大贡柑主产区曾大面积暴发该病害,损失逾2000万元。之后几年由于控制得力,该病害没有继续蔓延。不过今年春季不少果农反映,急性炭疽病再次卷土重来。该病主要在花期、幼果期为害嫩梢、叶、花穗等处,严重时会造成落叶、落花及烂果,甚至使果园绝收。
但在德庆凤村镇参观了一贡柑果园后,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副所长钟广炎指出,今年染病的果树与急性炭疽病症状并不一致。“炭疽病最明显的特征是叶片病部有针尖大小黑色孢子存在,且病部灰底。”钟广炎说,“但这些病树的叶片感染面呈不规则黑褐色,病部周围有黄色晕圈且伴有腐烂状。”国家现代农业(柑桔)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邓子牛、意大利病毒性病害教授Antonino Catara、细菌性病害教授Vittoria Catara也提出“有可能不是急性炭疽病”的质疑,并表示此病症与褐斑病相似。
据介绍,褐斑病最早发现于1997年,当时重庆万州红桔暴发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病害,因病斑呈褐色,故暂定为柑桔褐斑病。据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陈昌胜老师在2011年发表在《植物病理学报》上的一篇名为《红桔褐斑病病原鉴定》的论文中提到,该病最初也曾被诊断为炭疽病或黑星病,但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等针对炭疽病奏效的杀菌剂,用于该病的防治效果并不明显。
对此,德庆县农业局种植股股长梁进峰表示,当地2009年也曾小范围暴发过类似病害,当时鉴定为急性炭疽病,专家推荐用药就是苯醚甲环唑,但“没有什么效果”。今年德庆农业局建议,果农可在雨前雨后喷用咪酰胺与代锌锰森。“咪酰胺起治疗性作用,代锌锰森则起防御性作用。”梁进峰表示,这两种药对于预防褐斑病有效果,但若果园已经感染,则只能遏制其继续蔓延,不能起到治疗效果。
博罗一位多年研究柑桔的专家则表示,贡柑若确实感染了褐斑病,后期病部会有许多真菌寄生,咪酰胺只能达到防治其他病菌的目的,并不能杀灭褐斑病病原交链格孢菌,因此也不会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他建议应选用对交链格孢菌有防治效果的药剂,比如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
对于这一病害是褐斑病还是急性炭疽病,许多学者表示正在进一步研究,尚不能完全下定论。“防治关键还是在于做好果园管理。”钟广炎建议,果农应做好清园、下足基肥等工作以增强树体抵抗力。
急性炭疽病与褐斑病对比表
名称 急性炭疽病 褐斑病
病原 柑桔炭疽病菌 交链格孢菌
为害时间 清明前后,雨量增多时节 贯穿整个生长期
主要病症 1.叶片症状:叶尖或叶缘先发病,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褐色,干燥时病斑灰白色,上散生许多小黑点; 2.枝梢症状:在叶腋芽处出现淡褐色椭圆形或长棱形病斑,初期病部褐色,后呈灰白色; 3.果实症状:初呈暗绿色油渍状不规则形小斑。后扩展至全果;天气潮湿时,病果上长出白色霉状物及淡红色小液点,随后病果腐烂干缩成僵果,不易脱落。 1.幼叶受害先出现褐色枕头状大小小点,病斑逐渐扩大,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周围常有明显黄色晕圈。潮湿时,叶片病斑可现身褐色霉状物; 2.新梢发病形成褐色不定形凹陷小点,小点可愈合成大斑块,当斑块扩大,环绕枝梢一周时,病斑以上新梢变褐枯死。 3.幼果呈现水渍状黑褐色凹陷斑点,并很快脱落。
传播途径 气流传播,对较弱树体易侵染,树体旺盛则不易感染。 气流传播,无论树体强弱都有可能感染。
适用药剂 雨前雨后及时喷用咪鲜胺与代锌锰森 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以上信息均来自与万方数据库)
急性炭疽病已被广东果农所熟知。据了解,2007年广东德庆官圩、马圩两大贡柑主产区曾大面积暴发该病害,损失逾2000万元。之后几年由于控制得力,该病害没有继续蔓延。不过今年春季不少果农反映,急性炭疽病再次卷土重来。该病主要在花期、幼果期为害嫩梢、叶、花穗等处,严重时会造成落叶、落花及烂果,甚至使果园绝收。
但在德庆凤村镇参观了一贡柑果园后,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副所长钟广炎指出,今年染病的果树与急性炭疽病症状并不一致。“炭疽病最明显的特征是叶片病部有针尖大小黑色孢子存在,且病部灰底。”钟广炎说,“但这些病树的叶片感染面呈不规则黑褐色,病部周围有黄色晕圈且伴有腐烂状。”国家现代农业(柑桔)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邓子牛、意大利病毒性病害教授Antonino Catara、细菌性病害教授Vittoria Catara也提出“有可能不是急性炭疽病”的质疑,并表示此病症与褐斑病相似。
据介绍,褐斑病最早发现于1997年,当时重庆万州红桔暴发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病害,因病斑呈褐色,故暂定为柑桔褐斑病。据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陈昌胜老师在2011年发表在《植物病理学报》上的一篇名为《红桔褐斑病病原鉴定》的论文中提到,该病最初也曾被诊断为炭疽病或黑星病,但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等针对炭疽病奏效的杀菌剂,用于该病的防治效果并不明显。
对此,德庆县农业局种植股股长梁进峰表示,当地2009年也曾小范围暴发过类似病害,当时鉴定为急性炭疽病,专家推荐用药就是苯醚甲环唑,但“没有什么效果”。今年德庆农业局建议,果农可在雨前雨后喷用咪酰胺与代锌锰森。“咪酰胺起治疗性作用,代锌锰森则起防御性作用。”梁进峰表示,这两种药对于预防褐斑病有效果,但若果园已经感染,则只能遏制其继续蔓延,不能起到治疗效果。
博罗一位多年研究柑桔的专家则表示,贡柑若确实感染了褐斑病,后期病部会有许多真菌寄生,咪酰胺只能达到防治其他病菌的目的,并不能杀灭褐斑病病原交链格孢菌,因此也不会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他建议应选用对交链格孢菌有防治效果的药剂,比如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
对于这一病害是褐斑病还是急性炭疽病,许多学者表示正在进一步研究,尚不能完全下定论。“防治关键还是在于做好果园管理。”钟广炎建议,果农应做好清园、下足基肥等工作以增强树体抵抗力。
急性炭疽病与褐斑病对比表
名称 急性炭疽病 褐斑病
病原 柑桔炭疽病菌 交链格孢菌
为害时间 清明前后,雨量增多时节 贯穿整个生长期
主要病症 1.叶片症状:叶尖或叶缘先发病,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褐色,干燥时病斑灰白色,上散生许多小黑点; 2.枝梢症状:在叶腋芽处出现淡褐色椭圆形或长棱形病斑,初期病部褐色,后呈灰白色; 3.果实症状:初呈暗绿色油渍状不规则形小斑。后扩展至全果;天气潮湿时,病果上长出白色霉状物及淡红色小液点,随后病果腐烂干缩成僵果,不易脱落。 1.幼叶受害先出现褐色枕头状大小小点,病斑逐渐扩大,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周围常有明显黄色晕圈。潮湿时,叶片病斑可现身褐色霉状物; 2.新梢发病形成褐色不定形凹陷小点,小点可愈合成大斑块,当斑块扩大,环绕枝梢一周时,病斑以上新梢变褐枯死。 3.幼果呈现水渍状黑褐色凹陷斑点,并很快脱落。
传播途径 气流传播,对较弱树体易侵染,树体旺盛则不易感染。 气流传播,无论树体强弱都有可能感染。
适用药剂 雨前雨后及时喷用咪鲜胺与代锌锰森 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以上信息均来自与万方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