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跌“砀”起伏名梨品 重塑金身需借“风”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江苏经济报   发布者:管理员
热度75票  浏览29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9月06日 12:59
  砀山素有“梨都”之称,以盛产酥梨闻名于世。在古代,砀山酥梨享有皇家贡品的崇高地位。如今,砀山酥梨因果形、口感等特征不及其他果品,沦为次级果品。为了解开其中的密码,南京大学砀山酥梨培育研究团队应运而生。该团队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了初步研究。
  
  首先,研究团队在大量的文案工作基础上,整理和分析砀山酥梨生产和市场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设计问卷进行周密的消费者调查。通过对340份反馈问卷的分析,团队发现,砀山酥梨在青年人群中的知晓度低,口感多渣、果皮上果点多且大是砀山酥梨的市场竞争力受挫的重要原因。接着,团队人员深入砀山酥梨原产地砀山县,详细了解其培育、生产和加工等现状,先后走访了砀山园艺场、金惠农瓜果农业合作社安徽宿州科技食品有限公司。
  
  3天的实地考察中,热爱工作、专业技术扎实、吃苦耐劳的技术骨干,勤劳、淳朴厚道、齐心协力奔小康的果农,科技食品公司的万亩果园,不断创新、绿色生产大型连锁深加工企业都在说明着,砀山酥梨有其发展的沃土。因此,振兴中华农产品老字号品牌“砀山酥梨”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总结下来,还差三股“风”:
  
  首先是创新风。砀山酥梨的进一步发展,亟待在品种资源和园艺技术两方面加以创新。当下,广义上的“砀山梨”是指在砀山地区生产出来的梨果,其中包括砀山酥、黄冠梨、翠玉等多个品种。在过去几十年里,从种植户到农业研究单位已经通过传统技术手段开展了大量工作,试图解决口感多渣、果点较多的问题,但迄今进展并不明显。在调研中发现两个可能的问题:一是当地果农采用混合花粉授粉,二是在梨树栽培中对嫁接砧木和接穗的选择并不统一。从遗传学的角度看,这两个问题容易造成品种混乱,从而造成复杂的遗传背景,为品种优化带来困难。现阶段,在没有什么突破研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引进来”的策略,即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种,先在砀山县科研单位试育,并选择合适的嫁接砧木,等到培育技术成熟后,再推广给果农大量种植。同时,科研院所也需要突破长期的传统手段,大量利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先进技术进行分析,再有目的地选择杂交亲本。虽然看起来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手段进行细致研究需要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但事实上,这和几十年的传统育种消耗和时机损失相比还是要少很多。
  
  其次是规范管理风。梨果种植业现阶段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授粉、套袋、防虫等果树养护工作都依靠人力来完成,不仅劳动率较低,而且在果园管理上造成较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所以梨果种植管理规范化十分重要。若要广大果农规范管理,应该定期开展技术骨干下乡指导和培训工作,增加果农的知识储备。同时,在农药、化肥等大量化学品的规范使用上加强指导,以免长期使用后造成地力枯竭或者形成环境污染。
  
  第三是品牌发展风。发掘、发展砀山梨果的潜在品牌价值是提升砀山梨果附加值的必由之路。一是做好砀山梨果本身品牌宣传,二是梨果产品深加工品牌延伸,三是从林产品品牌生产向旅游产品品牌延伸。现在,砀山县政府每年4月5日—18日举办梨花节,开发了不少以梨为主题的旅游景点等。除此以外,团队研究认为,还可以发展果园的旅游、生产一体化项目,在不影响果园收获前提下,让游客亲身体验“梨都”的果园文化。在对外宣传时,可以突出产品历史悠久、绿色环保和营养丰富的特点,将现有品牌做大做好。在品牌建设中,还要加强当地自主品牌的保护和创新,为振兴砀山酥梨产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南京大学砀山酥梨培育研究团队 潘笑舒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