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蔡观潭:59岁学电脑上网外销水果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水果帮(FRUIT8.COM)   发布者:水果帮(FRUIT8.COM)
热度73票  浏览21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2月15日 04:28
  “农村人买电脑有什么用?”
  
  “用处大得很啊!”3月5日,面对笔者的发问,蔡观潭不加思索地回答道。
  
  59岁农夫学电脑
  
  今年66岁的蔡观潭是惠东县增光镇老农、惠东县四季鲜合作社社长。3月5日,他坐在自己的电脑前对我们说:“我从一个种荔枝的普通农民,成为今天有着163户会员的合作社长,产品行销全世界,全靠电脑发家。”
  
  2000年,绝大多数农村人还不知电脑为何物,可时年59岁的蔡观潭,毅然花了1万多元钱购入一台电脑。这1万元几乎是他的全部积蓄。他让在广州读大学的儿子利用寒暑假教他操作,前后花了两年时间才学会(他至今不会用键盘打字,手写板却写得飞快)。
  
  通过网络打开海外市场
  
  两年后,他的付出有了收获:2002年,他在网上获知美国荔枝销路很好,便在市场上大量收购荔枝出口美国;2003年,他通过网络联系上俄罗斯一家公司,而后在深圳签订了20吨荔枝干系列产品的购销合同;2004年,他从网上得知外地有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便提议成立“惠东县四季鲜荔枝专业合作社”,并吸收126户当地农民入社;2005年,在干果市场竞争激烈、利润下滑的情况下,他通过网上得知绿色食品是国际农产品的发展潮流,立即发动社员生产转型并迅速占领市场。
  
  去年,他通过互联网联系了日本、以色列两个客商,将荔枝、龙眼的干果年销售量扩大到580吨。由于出口产品供不应求,今年,他通过网络招商,拟引进4条干果生产线。现在,他已与泰国客商签订了合作意向,下个月正式签约。最近,他们在网上再次招商,拟引进技术更先进、投资额也更大的冷冻干燥生产线,已有外商于3月7日实地考察投资环境了。
  
  笔者问蔡观潭:“你不懂外语,如何在网上与各国的商人沟通呢?”他说,外国的农产品购销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他们会雇请华人收集中国产品的信息,或者由华侨做中间商,在网上有更多沟通了解后,就会派人前来面谈。“这些客户多得很呢,对双方都有利的事,不愁找不到合作者。”
  
  蔡观潭自信冷冻干燥的生产线能招商成功,这样,四季鲜合作社不仅每年可以多消化5万亩荔枝的产量,还可以消化2.5万亩甜玉米的产量。他打开电脑的搜索引擎,输入“秸秆综合利用”几个字,“唰”的一下,上千个条目在屏幕显示了出来。“我现在考虑的是近3万亩的玉米秸秆如何利用的问题。”他说。
  
  购买和使用是最后一公里
  
  蔡观潭作为农村信息化的成功典范,并非绝无仅有者。2004年,惠东县被省信息产业厅列入广东省山区信息化建设项目第二批试点实施单位,该县许多农民通过惠东信息港、农业信息网、科技信息网、马铃薯产业信息网、海洋渔业信息网、鞋城网、中小企业网等综合网站和专业网站,获得成功的故事不胜枚举。从全省更大范围来说,不仅清新、梅县这些信息化试点县有许多成功事例,其它地区应用电脑销售农产品、了解农技、农科信息的也不乏其人。
  
  但总体来说,广大农民仍然在信息化的门槛徘徊。经济能力的制约等客观原因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我们仅以部分经济较宽裕的农户来考察,主观原因才是根本难点所在。
  
  以惠东县四季鲜荔枝合作社163户社员为例,如果单从经济能力来说,绝大部分农户买得起电脑(农民专用电脑的整机已降到2000元左右,宽带上网的费用仍有下调空间)。蔡观潭作为社长是极力主张社员使用电脑的,“对内可以沟通,对外可以拓展信息源”,但反复鼓动下,拥有电脑的会员仍不足5%,他们反映的仍然是两个问题:不会用,有什么用?
  
  为了帮助农民学习电脑,惠东县政府在“四季鲜”总部二楼设立了一个“体验中心”,该中心能同时容纳200人上课,教学和操作不仅不用交钱,惠东县信息产业局局长李伟达说,为了吸引更多农民来学习,还给他们一些奖品。但是,来学习的农民并不多。
  
  让农民理解电脑“有什么用”是最大的难题。蔡观潭说:“其实,电脑最大的作用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互联网不仅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而且方便我们和世界各地的同行交流,我们了解和学会更多东西。人的素质提高了,通过电脑开发出来的成果就越多,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和需要时间的。”
  
  “农民对电脑的认识是很模糊的,他们将电脑当做简单的生产工具,投资下去就想着尽快收回成本,但电脑也是智力开发的工具,它的回报不是吹糠见米的,也很难估算的。这个道理对一个从没接触过电脑的人,如何解释得清楚呢?”
  
  蔡观谭说自己的嘴笨,“希望《南方农村报》多做宣传和普及电脑的工作,农村肯定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基本条件也具备了,再努力一点,这个进程就会快一些”。
  
  经过几年努力,广东农村信息化只剩下“最后一公里”:农民购买和使用电脑,接上这条信息高速公路。然而,这也是最为艰难的“最后一公里”。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