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大佬牌”水果畅销 模式能否复制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重庆商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12票  浏览18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2月28日 14:30

  商报记者 谭亚
  
  5公斤家庭装的“褚橙”卖到128元……细心的消费者发现,价格超市贵出1~2倍。如今,土果子也傍上了名人,褚时健的橙子,柳传志的猕猴桃,任志强的小米,潘石屹的潘苹果在网上“火”了。在土果子背后扮演“货郎”的竟是耳熟能详的大佬。幸运“上线”的水果被冠上大佬的标签后,摆满各大生鲜电商的货架。这些“大老牌”水果畅销的背后,其模式能否复制呢?
  
  “大佬牌”水果量价齐升
  
  卖了几十年水果,却没发现哪个品牌如此“蹿红”,做水果生意的刘老板称,他和商贩们没少谈论起神奇的“褚橙”、“柳桃”。
  
  “水果傍上名人后都出现了量价齐升的情况。”市果品行业协会会长刘明毅告诉记者,他很早就听说了“褚橙”的故事,也专门上网研究过,“对价格敏感度不高、对有机水果需求较高的年轻一族,是捧红它们的另一双手。”他认为,让好果子烂在地里的果农,应好好补习这一课。
  
  据悉2012年,昔日的“烟草大王”褚时健在网上大卖起以自己姓氏命名的“褚橙”后,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涉水农业,网上于是有了“柳桃”。不久后,房地产老板潘石屹也效仿,通过网络开始卖苹果。一时间,这三种闻所未闻的品牌水果成了“明星”。闻风而来的消费者争相尝鲜,搅热了这股消费潮。尽管比农贸市场的冰糖橙和猕猴桃价格贵出1~2倍,仍供不应求。数据显示,仅去年11月11日一天,“褚橙”的预售量便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销量,达到了200吨。
  
  土果子也要创品牌
  
  “无论是褚橙还是柳桃,在名人代言的光环下彰显着放心、安全。”刘明毅称,而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是很多土果子与消费者“绝缘”的根源,所以本土水果也要创造自己的品牌。他举例称,去年11月中旬,同期成熟的“褚橙”与“柳桃”联袂营销,被冠以“2013年分量最重的礼品”后大获订单。然而习惯各自为政的本地水果,却一如既往地陷入滞销的命运。
  
  重庆诚信干果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袁鹏飞告诉记者,褚橙、柳桃、潘苹果之所以能一炮而红,除了品质好,品牌借势才是关键。本土水果可以通过名人效应打广告,打造自己的品牌,电商“快车”当起了品牌的“扩声器”。如已尝试将“诚信干果”搬到网上开店的袁鹏飞,从“褚橙”们蹿红的案例中学到了“造势”。“把产品摆在网上卖,宣传的意义将大于销售。”袁鹏飞认为,果农不应该再等着摊贩上门来收购,而要主动将果子挂到网上去卖。
  
  “当人们对吃得安全、吃得有质量越来越重视后,做高品质特色农产品(000061,股吧)显然是一门相当不错的生意。”在我市做水果生意的刘老板深有感触地说,品质好的果子不一定卖得了高价,而每天守着低价的水果,利润又上不去,所以通过电商渠道才能提高销量。这道摆在果农、水果经销商面前的难题,其实已然有了“解答”。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习惯的变化,一场水果营销的革命正在互联网上发起。
  
  商机把脉
  
  借力电商
  
  开实体店

  
  奉节脐橙、长寿沙田柚、万州玫瑰香橙……尽管在本地乃至西部地区小有名气,这些土果子却与更大的消费市场“绝缘”。如何帮“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特色农产品找到更好的渠道?“褚橙”们的蹿红能否复制学习?
  
  分析人士称,上述本土品牌已积累了一定知名度,但由于分散了营销成本,只能叫好不叫座。“将同类水果整合起来,借电商平台大展拳脚将是一条出路”。市果品行业协会会长刘明毅认为,“褚橙”们自创品牌红遍网络是拜名人所赐,对已有美誉度基础的本土农产品来说,同样可沿用类似的促销手法。据他所知,目前已有国内大型IT企业的子公司在重庆投资设立生鲜电商平台,并开设了实体体验店。“不过,目前进驻该平台的大多是外地水果,重庆本土品牌还较少。”他称,本土不少水果经销商已有自营电商渠道的做法,不妨多留意这些大型专业类的营销平台。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