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贩老杜2006,赚了一套房
1月10日,寒风瑟瑟。清晨6点钟,记者搭乘水果商贩杜箭的运货车,出成都,往双流永兴镇驶去。头一天,老杜接到永兴镇申家村农民蔡彬全的电话,说是村里几户果农想卖椪柑,请他去收购。
老杜做水果买卖已有5年,在成都洞子口一个水果批发市场租了摊位。每隔一两天,他就要起大早,开车到双流、蒲江、金堂、资阳、仁寿等地,收购果农的水果,运回市场,批发给零售商。
只要果子好
价钱高点我都要
车进永兴镇申家村,一直开到蔡彬全家门口。蔡彬全立即带着老杜去果园看柑橘。
沿着一条还未竣工的乡村公路,老杜来到村民老王的果园。占地十几亩的果园,位于一片山坡上,柑橘树挤得密不透风,其中十来株树上挂满了红红的椪柑。老杜用手拉开一段枝桠,仔细查看果实的大小和颜色,然后说:“果子个头小,颜色发暗,卖相太差了。”老王说:“都怪我,树子栽得太密了,光照差,开年我准备间伐一些。这批果子只能将就卖点钱。”最终,因为价格上的分歧,老杜放弃收购老王的水果。
接下来,老杜在蔡彬全带领下来到九组村民陈发清的柑橘园。只见满园的椪柑压满枝头,大约有1000多斤,看上去明显比老王的椪柑好。
陈发清种了1亩多椪柑,近4亩蜜桔,自10月开始采收。先后卖了两次,都是蔡彬全联系的水果商贩前来收购的。第一次卖了1000多斤椪柑,卖价0.7元/斤;第二次卖了1000多斤蜜桔,卖价0.45元/斤。
说起剩下的这些椪柑,陈发清有些后悔没有早点卖出去。原来,一周之前,一水果商欲以0.52元/斤的价格收购,陈发清嫌价低,没有卖。现在行情变化了,椪柑价开始走低,加之树上的椪柑已熟透,时间不等人,所以他想早一点脱手。对此,老杜也不含糊,他告诉陈发清:“要在十天前,六角钱一斤我都敢收,现在只能出三角五,高了我要蚀本。”陈发清想了想,还是决定不卖。
此后,老杜又去看了几处果园,终因对果子质量不满意,没有收购。
卖枇杷
每天赚五六百元
“2006年,我卖枇杷、卖桃子,赚钱最多。”在回成都的路上,老杜与记者聊开了。
老杜卖水果,就认准几类:春天卖枇杷,夏天卖桃子,秋冬卖柑橘。往年,他做水果生意挣的钱,除去一家生活费用和孩子学习开支,所剩无几。去年春夏之际,天气热得很,水果行情也跟着热。老杜收购的枇杷、桃子,运回市场当天就卖完。有近两个月时间,他每天都要下去收购,有时忙得一天只吃一顿饭。
忙归忙,收入却是直线上升。卖枇杷那段时间,每天都有五六百元净收入,有时还突破千元。他笑眯眯地说:“我前几年在老家仁寿买了一块宅基地,一直没有钱修房。2006年,水果行情好,几个月就赚够了修房的钱。”
“我们做水果生意赚钱,农民种水果也赚了钱。”老杜说,2006年,他们在果园的收购价格普遍比往年高,对品质好、卖相佳的水果,尤其舍得出高价。“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高了,买得起好水果。反而是那些品质差的水果,价格低不说,还不好卖。”
做了几年的水果生意,老杜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信息网络。在他经常收购水果的乡村,几乎村村都有他的信息联络员。果子一旦成熟,信息员就会打手机告诉他,双流永兴镇申家村的蔡彬全就是其中一位。
做水果生意,还得靠一双好眼力。“我只要看一眼椪柑,就大概知道它长在什么样的树上,可以卖个什么价钱。只要果子好,价钱高点我都要。”老杜告诉记者,前不久,他在蒲江一果农家看到的椪柑,那才叫好。他当即以0.8元/斤的价格买下来,运回成都后,零售商们抢着要,一车椪柑赚了好几百元。
老杜做水果买卖已有5年,在成都洞子口一个水果批发市场租了摊位。每隔一两天,他就要起大早,开车到双流、蒲江、金堂、资阳、仁寿等地,收购果农的水果,运回市场,批发给零售商。
只要果子好
价钱高点我都要
车进永兴镇申家村,一直开到蔡彬全家门口。蔡彬全立即带着老杜去果园看柑橘。
沿着一条还未竣工的乡村公路,老杜来到村民老王的果园。占地十几亩的果园,位于一片山坡上,柑橘树挤得密不透风,其中十来株树上挂满了红红的椪柑。老杜用手拉开一段枝桠,仔细查看果实的大小和颜色,然后说:“果子个头小,颜色发暗,卖相太差了。”老王说:“都怪我,树子栽得太密了,光照差,开年我准备间伐一些。这批果子只能将就卖点钱。”最终,因为价格上的分歧,老杜放弃收购老王的水果。
接下来,老杜在蔡彬全带领下来到九组村民陈发清的柑橘园。只见满园的椪柑压满枝头,大约有1000多斤,看上去明显比老王的椪柑好。
陈发清种了1亩多椪柑,近4亩蜜桔,自10月开始采收。先后卖了两次,都是蔡彬全联系的水果商贩前来收购的。第一次卖了1000多斤椪柑,卖价0.7元/斤;第二次卖了1000多斤蜜桔,卖价0.45元/斤。
说起剩下的这些椪柑,陈发清有些后悔没有早点卖出去。原来,一周之前,一水果商欲以0.52元/斤的价格收购,陈发清嫌价低,没有卖。现在行情变化了,椪柑价开始走低,加之树上的椪柑已熟透,时间不等人,所以他想早一点脱手。对此,老杜也不含糊,他告诉陈发清:“要在十天前,六角钱一斤我都敢收,现在只能出三角五,高了我要蚀本。”陈发清想了想,还是决定不卖。
此后,老杜又去看了几处果园,终因对果子质量不满意,没有收购。
卖枇杷
每天赚五六百元
“2006年,我卖枇杷、卖桃子,赚钱最多。”在回成都的路上,老杜与记者聊开了。
老杜卖水果,就认准几类:春天卖枇杷,夏天卖桃子,秋冬卖柑橘。往年,他做水果生意挣的钱,除去一家生活费用和孩子学习开支,所剩无几。去年春夏之际,天气热得很,水果行情也跟着热。老杜收购的枇杷、桃子,运回市场当天就卖完。有近两个月时间,他每天都要下去收购,有时忙得一天只吃一顿饭。
忙归忙,收入却是直线上升。卖枇杷那段时间,每天都有五六百元净收入,有时还突破千元。他笑眯眯地说:“我前几年在老家仁寿买了一块宅基地,一直没有钱修房。2006年,水果行情好,几个月就赚够了修房的钱。”
“我们做水果生意赚钱,农民种水果也赚了钱。”老杜说,2006年,他们在果园的收购价格普遍比往年高,对品质好、卖相佳的水果,尤其舍得出高价。“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高了,买得起好水果。反而是那些品质差的水果,价格低不说,还不好卖。”
做了几年的水果生意,老杜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信息网络。在他经常收购水果的乡村,几乎村村都有他的信息联络员。果子一旦成熟,信息员就会打手机告诉他,双流永兴镇申家村的蔡彬全就是其中一位。
做水果生意,还得靠一双好眼力。“我只要看一眼椪柑,就大概知道它长在什么样的树上,可以卖个什么价钱。只要果子好,价钱高点我都要。”老杜告诉记者,前不久,他在蒲江一果农家看到的椪柑,那才叫好。他当即以0.8元/斤的价格买下来,运回成都后,零售商们抢着要,一车椪柑赚了好几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