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柑桔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衢州柑橘大年没大收成 品质提高不愁柑橘滞销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今日早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48票  浏览19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9月02日 11:35
  2009年初的柑橘,曾是衢州橘农心里的痛——成堆柑橘滞销,烂在家里。为此,早报帮忙在杭城吆喝,吹响了“买橘子集结号”。当时,杭州众多市民“爱心”抢购,来分担果农之忧。
  
  之后,痛定思痛的衢州果农决定降低橘树密度,不惜挥泪砍树,目的是提高柑橘的品质。橘农的“砍树风”又引起本报的关注。去年逢柑橘小年,衢州柑橘坐上“农超对接”直通车,并在市场上卖出了好价钱。
  
  8月底9月初,橘树已开始挂果,一个个青色的果子压着枝条,又开始牵动每位衢州橘农的心。
  
  近日,记者再次赴衢州橘园,看看逢大年的柑橘收成怎么样,是否存在销售压力,橘农的心情如何?
  
  虽逢大年,却并未增产多少

  
  前天,记者来到衢州市柯城区十里丰农场,车子在窄窄的村间小道行驶着,在远处就能望见大片的橘园。
  
  卢志成在这里承包了近200亩柑橘。走进他家的橘园,四处都能看到黄色的灭虫灯和配方肥料试验的牌子,当然最吸引人的就是排得整整齐齐的果树,婴儿拳头大小的青色果子已经挂满枝头。
  
  “两年前,衢州柑橘碰到滞销,卖不出价钱,很多橘农都懒得再管橘园,于是我开始种起橘子。”卢志成最早是做农药生意的,承包橘园后,一门心思投到了柑橘身上。
  
  “很多人觉得衢州的橘子不好吃,这也是卖不出去的根本原因。所以,提高橘子品质是我最关心的事情,而不是产量。”卢志成认为,把橘子种得好吃了,卖到杭州、北京上海等地市场根本不成问题,而且价格也不会低。事实上,他家“澳林奇”品牌的衢州柑橘已经在一些大城市超市打开了的市场。
  
  “今年是衢州柑橘结果的大年,但我这里产量几乎没有增加。”卢志成指着他的橘园说道。
  
  记者在橘园内看到,不少橘树下面散落着枝条和树叶,看上去是刚剪裁下来的。卢志成解释说,当地政府有个“三疏两改”(疏树、疏枝、疏果和改土、改水)政策,正在逐步通过减少橘树数量来提高柑橘品质。
  
  两个月后将是一片好风景
  
  王小闽是衢州市柯城区新奥利水果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是衢州橘农中较为年轻的一位。记者来到石梁镇坎底村,找到了他家的橘园。
  
  “我们这里是产橘老区,20年前的橘农都很富的,靠着这些橘树成了万元户。”记者随王小闽走进成片的橘园,抬头看,漫山都是橘树,几乎每棵橘树上都插着一张黄色的纸片。这些纸片有粘性,可以粘住虫子,达到自然防虫的目的。
  
  “现在才刚刚结果,要是再等两个月过来,橘子成熟了,那景色,不是一般的好。”王小闽说。
  
  因为距离橘子收获期还远,一路上并未见到当地其他橘农。记者看到在路上,当地人晒着一些个头很小的橘子,有的已经晒成了黄色,有的已经变得干枯,据说可以把晒干的橘子当做中药材卖出去,这也成了橘农的一种小小收入。
  
  产量没增,原因有好有坏
  
  两年前,衢州柑橘产量猛增,这才出现滞销情况。而今年又逢大年,是否会出现销售压力?记者通过衢州市农业局了解到全面情况。
  
  衢州市农业局副局长范叶和告诉记者,今年虽是衢州柑橘大年,预计2011年柑橘产量可达到64.3万吨,只比去年增加了0.3万吨,增产比例才3%。而历史最高产量曾达到91.2万吨,也就是两年前。
  
  据范叶和透露,2011年本应为柑橘大年,但产量并未增加多少,原因有三点:去年12月,衢州曾出现一次大到暴雪并持续低温的天气,柑橘遭受严重冻害;今年6月遭遇两次暴雨,导致部分橘园受淹;当地继续实施柑橘产业转型提升,低效的橘园改种粮食和其他作物了。
  
  衢州橘农今年为什么不心慌?
  
  “抱团开种”成流行做法
  
  橘子变精品,就不愁卖不出好价钱

  
  记者从衢州市农业局副局长范叶和那里了解到,导致今年衢州柑橘大年没大产量的三大原因中,有两个是负面的。但为什么记者走访了一些橘农后,并没感到他们的悲观情绪?
  
  衢州市柯城区新奥利水果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王小闽的橘园有1200多亩,但并非他一个人承包的。“抱团开种”,这是王小闽的一种说法,橘园都是由当地橘农各自打理,但由王小闽的合作社统一进行肥料、虫害、技术方面的管理和指导。
  
  在王小闽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本《柑橘园管理档案记载手册》,这个册子是合作社自己编制的,用来记载每个月的施肥、疏果等情况。“2008年到2009年,柑橘卖不出去,很多橘农对管理橘园的意愿不是很强烈,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好转,觉得种橘子就是靠天吃饭,而如今我们用合作社的模式来管理,橘树还是果农的,但管理由我们来做。”
  
  最重要的是,合作社还负责销售。“我们完全按照市场价格来收柑橘,橘农只要愿意卖,我们就负责销。经过我们的品牌包装后,很多橘子可以卖出好的价钱,这对橘农和合作社来说,都是互惠互利的。”
  
  王小闽说,比起以前橘农单打独斗,等着橘子批发商上门来,收益要好得多。
  
  据了解,衢州这样的柑橘合作社已超过500家。
  
  去年收购均价1元/斤,今年会如何?

  
  王小闽的“新奥利”衢州柑橘一直在努力进入杭州市场,去年在省农博会上崭露过头角。“去年,高端的礼盒装是80元/箱,每箱12个柑橘,普通的是50元/箱,每箱24个,我们向橘农收购的平均价在1.7—1.8元/斤之间。”
  
  衢州市经济特产站副站长陈建民告诉记者,2009年柑橘平均收购价是0.63元/斤,去年涨到了1元/斤。“去年减产,口感好了,价格上去了。”陈建民说。
  
  今年衢州柑橘的行情,陈建民是看好的,原因有三点:产量不会造成销售压力;衢州柑橘口感越来越好,市场接受度越来越高;精品柑橘越来越多,其价格可以带动整个行情。
  
  “澳林奇”的卢志成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去年他的橘子很多都卖到了2元多/斤,在北方市场表现不错,差一些的橘子也维持在6毛的样子。“这两年已经把销售渠道打开了,没有理由再说橘子会卖不出去,而且礼盒高端市场带来的收益会越来越多。”
  
  而“新奥利”的王小闽有点小小的担忧,“衢州柑橘肯定是越来越好吃了,但据我所知,今年浙江的蜜橘丰产,它上市早,不光会抢占柑橘市场,还可能拉低橘子的价格。另外,明年的春节比较早,从元旦到春节的销售季时间会被压缩,对衢州柑橘来说,也可能带来销售压力。”
  
  去年最高卖10元/个,精品才能赚钱
  
  衢州市衢江区横路清水村是记者调查的最后一站,据说产自这里的蜜橘,去年卖出了衢州最高价:10元/个。
  
  “蜜之源”品牌的老板余建飞从2005年开始做柑橘生意,2008后自己种柑橘,在清水村包了一片土地种蜜橘。“我走的更多的是礼品市场。(如果)依然是传统的柑橘销售,量又大,只能等着人家来收购太被动,所以我走的是精品路线。”
  
  余建飞的蜜橘销售市场在衢州市,衢州的企事业、机关单位成了他一个个攻克的阵地。“去年我在橘园搞了一个2000平方米大的大棚试验区,用大棚的技术把蜜橘的采摘期延长。以往都是10月后就可以现采现卖,而大棚内的一直可以等到第二年1月份,可以让蜜橘完全成熟,那口感绝对是非常好的。”
  
  去年,这批大棚橘子创造了衢州柑橘的神话,以每个10元的价格卖了出去,而非大棚橘最好的也才卖到了4元/个。“去年大棚蜜橘刚种,供不应求,今年的橘子还没上市,已经开始有人订了。”
  
  衢州市柑桔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荣对余建飞提到的精品路线,极力赞成。“衢州柑橘如果要提高产量,只要在肥料上努力一下就能实现,但如今的关键是橘子的品质,好吃才能卖得出去。”刘春荣提到,“减量提质”是衢州柑橘目前的方向。
  
  “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今年衢州柑橘的出口基地从30个左右增加到40个,柑橘精品园区也越来越多,让橘农知道,只要能种得出好橘子,就不怕卖不出去,而且能卖个好价钱。”刘春荣认为,衢州柑橘目前缺乏的就是品牌效应,名气不如福建的芦柑和黄岩的蜜橘,这才在市场上竞争不过它们。
  
  “衢州椪柑和福建芦柑其实是同一种橘子,但市场效果却完全不同。”刘春荣举了一个例子,以前在东南亚市场,福建人总是收购衢州椪柑充当芦柑来卖,因为衢州椪柑的耐藏性比芦柑要好,春节后的芦柑就不好吃了,而如今,衢州椪柑独自闯出了名堂,创造了很多收益。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