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产区动态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二亩山岭薄地 年赚三十万元——昌乐县鄌郚镇西瓜集约化育苗基地见闻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潍坊日报·昌乐新闻   发布者:管理员
热度148票  浏览42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4月12日 10:06
  中国昌乐网讯 (记者 吴晓强 通讯员 唐宗武) 4月7日上午,记者慕名踏访了中国无籽西瓜的发源地——鄌郚镇金山脚下的泉头村。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鄌郚镇就成立了无籽西瓜研究小组,经过5年精心选育,以“蜜宝”四倍体与“乐蜜”杂交,成功培育出“黑皮无籽”西瓜,填补了国内空白。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鄌郚镇是中央特供西瓜基地,用于招待国外元首,当地群众至今还保留着中南海发回的回执。
  
  品味着鄌郚西瓜的辉煌,不觉来到泉头村,车辆停在了金山脚下一座墙体钢架搭成的大棚边。在温暖的大棚内,中国无籽西瓜研究的参与者、泉头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兆田告诉记者:“我们培育的无籽西瓜曾备受青睐,但随着全国西瓜种植普及和品种更新换代,鄌郚西瓜逐渐失去了优势。从去年开始,镇党委政府带领我们外出参观学习,打开了思路和视野。这个棚就是去年我们几个合伙投资60万元建设的高标准育苗棚,在全省来说设施也是最先进的。”望着托盘里绿油油的西瓜苗,老张的话语令人信服。
  
  先进的农业设施是基础
  
  “没有先进的农业设施,就谈不上现代农业。去年,我们在镇党委政府组织下到寿光、江浙一带参观,他们先进的农业设施和完善的农业运营模式对我们触动很大,再走原先的小拱棚模式的确落伍了。归来后,针对当地缺少集约育苗基地这一情况,我们多次到外地专项取经,上济南征求专家意见,以最优的设计方案建设了这个育苗大棚。”张兆田的话语中透着自信。
  
  1000余平方米、仅二亩地的大棚,投资密度就达到60万元,可想而知设备的先进性。
  
  为提高冬天的棚温,张兆田在借鉴外地经验基础上进行创新,北侧墙体由原来的单墙变为双墙,两墙间隔50厘米,原理就像暖水瓶一样,中间的空气夹层很好地阻断了冷空气,不仅显著提高了棚温,而且降低了冬季取暖费用。记者进入夹层内,立刻感觉到冷气袭人,与一墙之隔令人出汗的棚内形成鲜明对比。
  
  一流的育苗技术是关键
  
  张兆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西瓜种植技术,到80年代中期培育出无籽西瓜,目前仍致力于西瓜研究,时间跨度长达40余年,这使他成为当地有名的西瓜种植专家,也为西瓜育苗基地成功运行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支撑。
  
  记者看到,棚内有的西瓜苗上覆盖着一层薄膜,有的却任其生长。老张对此释疑:“这些是刚嫁接的西瓜苗,需要覆盖薄膜,避免阳光灼伤,等五六天嫁接面愈合后,就可以去掉薄膜任其生长了。”“这些是南瓜苗嫁接的,具有根系发达、耐低温、抗病力强、瓜瓤密度大耐运输等特点,非常适宜内蒙、东北等低温地区栽植;这些是葫芦苗嫁接的,与南瓜苗比起来,具有上市早、品质好、口感好等特点,在南方和本地有广阔市场。”谈起技术,张兆田滔滔不绝,令人心悦诚服。
  
  “为把住质量关,我们与山东最大的供种公司鲁青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关系。像市面上的葫芦种,有的十几元一斤,我们用的都是160元一斤左右的精品种子。农民种一茬西瓜不容易,咱决不贪小便宜做坑农害农的事情,这也是为人之本。”憨厚朴实的老张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培育的西瓜苗已发送三茬,没有收到一起投诉电话。
  
  完善的运营模式是保障
  
  在育苗基地内,记者遇到了基地销售经理杨京贵,他是红河镇人,具体负责西瓜苗的销售工作,有多年西瓜销售经验,销售客户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良好的销售网络。建这个大棚他出资20万元,算是合伙人之一。
  
  “我们在育苗前就确定好用户,并与他们签订了供苗合同和收购合同,不存在西瓜苗销售不出去的问题,这样双方都吃了定心丸。”
  
  庞大的销售网络将供苗和成品瓜销售有机联系起来,使这个育苗基地成功运转有了可靠的保障。
  
  “从年前到现在,我们已发出三茬西瓜苗,从聊城、平度到江苏,再到内蒙古、黑龙江,主要以外销为主。”杨京贵告诉记者。
  
  谈到大棚收益时,杨京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个棚一茬西瓜苗就是30万株,除去成本,按少了说每株净利润3毛钱,一茬能挣9万元。这已是三茬,秋季西瓜还有一茬,一年挣30万元没问题。”
  
  鄌郚镇现有西瓜种植面积2万亩左右,基本上是一家一户自己育苗,比起集约化育苗,不仅成本高,而且出苗不齐、不壮,影响统一授粉时间,产量难以提升。当下群众对集约化育苗的认识迅速提高,需求日益增大,按照这个育苗基地一茬瓜苗30万株计算,仅能为600亩土地供苗,再建20多个这样的育苗基地才能满足当地需要,集约化育苗基地大有作为。
  
  采访结束时,张兆田向记者吐露了心声,希望在本村扩大育苗基地,帮助更多人富起来,“一个棚不说一年挣30万,挣十几万对老百姓来说也很好。”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