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刘贵忱自凿136米长天然冷库冬储南果梨
9日早,一辆挂着外地牌照的小轿车出现在岫岩兴隆经济区五道河村村民刘贵忱家门口,几个人进进出出,忙着往车上搬南果梨。“这是今天第二拨来买梨的了,下午还有人要来,一次就定了300多箱。”刘贵忱一边搬梨一边喜滋滋地说。
在岫岩,今年70岁的刘贵忱是个远近闻名的果树大王。用他自己的话说,和果子打了一辈子交道。去年,刘贵忱将自己毕生积累的南果梨储存经验总结成一篇题为《一条龙连叠式果窖,尖把南果梨储存保鲜》的论文,这篇5000多字的论文获得了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论文三等奖。
“南果梨是咱们鞍山的特色产品,最近这几年,反季南果梨供不应求。”忙完手头的活儿,刘贵忱开始介绍自己的经验。上世纪70年代,刘贵忱在当地带头搞起了果树种植。自家果园种了上千棵果树,每年南果梨产量可达2万公斤。进入上世纪90年代,反季南果梨走俏市场,使用恒温库储存南果梨的方法迅速普及。然而,刘贵忱发现,恒温库或化学储存的方法虽然能保持南果梨良好的外观,却会导致糖分损耗,破坏口感。
1991年,刘贵忱经过多方走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在山上开条隧道,当作天然冷库。尽管遭到质疑和家人反对,他还是毅然砸下了第一镐。整整9年时间,刘贵忱硬是在自家山上开出一条136米长的山洞。他将自家产的南果梨一股脑儿地搬进高3米、宽2.5米的洞内。第一个冬天,这个“疯狂的冒险”便得到回报——洞内储存的南果梨被一抢而空,他也得到了“当代愚公”的绰号。如今,这座刘贵忱亲手打造的隧道俨然成了聚宝盆,每到冬天,慕名前来购买南果梨的客户络绎不绝。
记者走进这条南高北低的隧道,成箱的南果梨堆放在洞两侧。每隔十几米,就有一个井口大的气孔连通地表。刘贵忱告诉记者,南果梨的储存讲究湿度、温度和空气质量,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他的隧道可以保证恒温、恒湿,南高北低的走势加上气孔的排布,保证了洞内空气均匀流通。除此之外,相比现代化的恒温库,这座天然冷库还有节能、成本低的优势。
去年春,刘贵忱用近2个月时间将经验写成论文交到科协部门。当年11月,一张写有“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论文三等奖”的奖状送到了他手中。对于这份荣誉,刘贵忱憨厚地笑着说:“也谈不上啥成果,只希望我的经验能帮助更多果农实现增收致富的梦想。”
姚坤 记者 冯续东
在岫岩,今年70岁的刘贵忱是个远近闻名的果树大王。用他自己的话说,和果子打了一辈子交道。去年,刘贵忱将自己毕生积累的南果梨储存经验总结成一篇题为《一条龙连叠式果窖,尖把南果梨储存保鲜》的论文,这篇5000多字的论文获得了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论文三等奖。
“南果梨是咱们鞍山的特色产品,最近这几年,反季南果梨供不应求。”忙完手头的活儿,刘贵忱开始介绍自己的经验。上世纪70年代,刘贵忱在当地带头搞起了果树种植。自家果园种了上千棵果树,每年南果梨产量可达2万公斤。进入上世纪90年代,反季南果梨走俏市场,使用恒温库储存南果梨的方法迅速普及。然而,刘贵忱发现,恒温库或化学储存的方法虽然能保持南果梨良好的外观,却会导致糖分损耗,破坏口感。
1991年,刘贵忱经过多方走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在山上开条隧道,当作天然冷库。尽管遭到质疑和家人反对,他还是毅然砸下了第一镐。整整9年时间,刘贵忱硬是在自家山上开出一条136米长的山洞。他将自家产的南果梨一股脑儿地搬进高3米、宽2.5米的洞内。第一个冬天,这个“疯狂的冒险”便得到回报——洞内储存的南果梨被一抢而空,他也得到了“当代愚公”的绰号。如今,这座刘贵忱亲手打造的隧道俨然成了聚宝盆,每到冬天,慕名前来购买南果梨的客户络绎不绝。
记者走进这条南高北低的隧道,成箱的南果梨堆放在洞两侧。每隔十几米,就有一个井口大的气孔连通地表。刘贵忱告诉记者,南果梨的储存讲究湿度、温度和空气质量,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他的隧道可以保证恒温、恒湿,南高北低的走势加上气孔的排布,保证了洞内空气均匀流通。除此之外,相比现代化的恒温库,这座天然冷库还有节能、成本低的优势。
去年春,刘贵忱用近2个月时间将经验写成论文交到科协部门。当年11月,一张写有“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论文三等奖”的奖状送到了他手中。对于这份荣誉,刘贵忱憨厚地笑着说:“也谈不上啥成果,只希望我的经验能帮助更多果农实现增收致富的梦想。”
姚坤 记者 冯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