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草莓专题---草莓中的乙草胺有安全问题吗?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果品流通协会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28票  浏览11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4月28日 12:03

  近日,有媒体记者随机在北京几个农贸市场和超市购买了8份草莓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草莓中的农药乙草胺超标,最高残留量是0.367毫克每公斤,超标了7倍多,而乙草胺列为2B类致癌物,长期大量使用会致癌。乙草胺是什么?还能放心吃草莓吗?

  草莓使用乙草胺属违法

  乙草胺是一种常用的除草剂,最早由美国发明,很多国家都在用,包括美国,乙草胺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相比美国的标准规定,我国对乙草胺的使用规定更严格,只允许在糙米、玉米、大豆、花生和油菜籽中使用,残留量限定也更低。不过,我国和美国对乙草胺的使用范围规定都不包括草莓。如果真的有使用,那就属于违法行为,理应严厉打击。

  草莓检出乙草胺的疑点

  不过,这个报道中草莓检出乙草胺超标也存在一些疑点。

  第一,乙草胺是一种芽前封闭除草剂,一般在作物出芽前使用,而且乙草胺的降解期很短,一般也就几天,到草莓成熟一般不会有很高残留。

  第二,乙草胺对草莓的苗也有一定的伤害,如果用太多,也会杀死草莓的苗。农民种植过程中几乎不能使用太剂量,否则也会杀死草莓的苗、直接影响收成啊。

  第三,现在草莓的种植,大多数都是地面覆膜的,主要是怕草莓触地以后发生霉变,降低品质和产量。覆膜的另一个效果就是抑制杂草生长。基本上,膜下的杂草是无法生长的,几乎也不需要打除草剂。

  综合,在草莓中检出如此高含量的乙草胺是很诡异的一件事,不排除失误的可能。

  需要担心草莓的安全问题吗?

  消费者最关心的是,检出乙草胺的草莓,还能放心吃吗?是否有安全问题呢?

  乙草胺的大鼠经口急性毒性LD50位(半数致死量)2.59克,即使是检测值最高的草莓(0.367毫克/千克),要达到中毒剂量,得一次性吃7吨多的。所以,基本不可能导致急性中毒,就算吃那么多草莓,估计也早就撑死了。

  然而,如果长期吃,是否会有慢性毒性呢?消费者最担心的就是致癌。新闻报道中称乙草胺是B2类致癌物,长期吃会致癌,让人非常担忧。事实上,乙草胺的B2分级是EPA 1996年以前使用的标准,现在乙草胺的分级是“有致癌可能的暗示,但没有充分的研究证实”。这只是EPA(美国环境保护局)自己的怀疑,癌症研究的权威机构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和美国NTP(国家毒物学研究项目)都没有将乙草胺列到可疑的致癌物清单中。

  剂量决定毒性。检出超标不一定意味着一定有很大风险。媒体报道的检出值最高为0.367ppm。对比标准美国标准中干甜菜、甜菜糖浆、甜菜头的标准限量,这个检出值也不算特别高(不是为草莓洗脱),只想告诉大家,这个检测值超标了不一定意味着有很大风险。另外,大量媒体报道称“长期大量”吃了这种农残超标的草莓会中毒、致癌。不过,究竟要多大量呢?我国标准认为乙草胺的ADI为0.02mg/kg bw。报道草莓中检出乙草胺最高含量为0.367ppm,如果按照这个参考值,一个60千克体重的成年人每天要吃3.27千克这种草莓才会超过安全范围。即使是在更为严格的欧洲(欧盟不允许使用乙草胺),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评估认为乙草胺的每日适宜摄入量ADI为0.0036mg/kg bw/day,一个体重60千克的成人,每天也要吃580克草莓才会超过这个范围。很多人可能觉得一天一斤草莓不是事儿,不过,风险评估是基于每天吃这么多的,草莓的种植还要受季节限制,每天吃这么多草莓,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非常不实际的。

  所以,担心不安全前,先看看自己每天到底会吃多少草莓吧。

  媒体检测须加强科学性

  近几年,媒体进行调查抽检的新闻越来越多,如马桶水菌落总数超标、食用冰菌落总数超标、鸭血中检出猪血成分……等等。但是,食品检测是一件科学的事情,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只看检测结果,却没有科学的解读,很容易对食品安全问题造成歪曲和错误认识,对社会只会雪上加霜。

  在这次检测中,记者就随机在北京的几个农贸市场、超市等地选择了8份草莓样品。做过样品分析的都知道,这样的结果完全不具有统计学的代表性,并不能反映所有草莓的情况。

  很多人看到数据超标就会很恐慌,其实,数据解读比数据本身更重要。即使有科学的检测方法和流程,食品安全检测,尤其是媒体及个人的“自检”行为,还需要一定的是审议流程,即对检测的数据有科学解读。比如,欧洲马肉风波中,爱尔兰食品安全局率先在一次常规检测中发现了有些牛肉中含有马肉成分,但他们没有立即公布结果,而是先请德国同行审核鉴定无误后才向社会公布结果,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也避免引起错误的恐慌。权威机构爱尔兰食品安全局尚且如此,普通媒体检测更需要专家的科学解读。媒体在进行食品安全检测并报到时,最好能请权威的机构或部门或者专业人士进行解读,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再发布结果,也促进监管部门的工作;如果没有审议,甚至试验设计和检测都出了问题,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消费者会质疑实验的结果和动机。

  最后,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媒体应该更多的担当一种舆论监督作用,而不应该是哗众取宠地炒作。担心草莓种植过程中有农药残留,媒体进行报道监督是能促进食品安全进步的。此次报道中,草莓中检出农药残留超标,提示公众,在种植草莓过程中可能存在农药滥用的问题,需要加强指导和管理。但是,如果媒体只是为了哗众取宠,不经科学解读随意发布结果,只会危害农民的利益,也给消费者造成恐慌。

  参考资料:

  罗娜,刘欣. 除草剂乙草胺的毒性及其内分泌干扰活性研究进展. 环境科学导刊,2010,29(6).

  朱九生,乔雄梧,等. 乙草胺在土壤环境中的降解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5).

  EU. Pesticide database

  作者: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人员 营养与食品安全硕士 阮光峰


  转载自网易健康《健康关注》栏目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