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大王”,从西藏走来
记青岛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员、退休教师迟焕吉副教授
2008年新年到了,山东省昌邑市刘家道昭村的刘存宽一家人笑了。“俺两亩半地的山楂园2007年又获得了大丰收:收获山楂一万八千多斤。前几天以每斤一块六毛六的价格全部卖出,一次就收入了三万多元。”刘存宽高兴地告诉记者。
“亏了!亏了!都怨我性子太急,现在老书记都卖到两块一斤了。”
嘴上嚷着亏,可眼角眉梢溢出的却全是抑制不住的喜悦!
“两块?过两天我还想卖三块呢!”
老书记刘存才当仁不让。也是的,他和妻子种了一亩八分地的山楂,实收一万三千多斤,第一次以每斤两块钱的价格卖了一万斤。现在价格还在不断上涨,他有信心拿到三万元的收入。
“我们有这样的好年景,都要感谢一个人。”说着说着,老书记转移了话题。
“是啊,那可是一个和咱贴心贴肝、实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的好人啊!”听了老书记的话,大伙纷纷点头附和。
他们说的这个人,就是青岛农业大学退休教师,人称“山楂大王”的迟焕吉副教授。
“组织的需要,就是我个人的选择……”
1965年,迟焕吉从山东农学院园艺系毕业。当时的毕业去向有两个:一是参加社教工作队,另一个就是支援边疆建设。
在填写分配志愿时,迟焕吉填报了“服从分配”,并被组织上安排到新疆支边。后来,由于派往西藏的人选迟迟落实不下来,而当时的原则是:去西藏人选不落实,所有的毕业分配就不进行。在试过多个人选后,组织上找到了迟焕吉。他二话没说,当即表示:“组织的需要,就是我个人的选择,到西藏,我去!”
那年夏天,他辗转颠簸,历时一个多月,来到了西藏高原。这一呆就是八年。
到西藏后,迟焕吉被分配到拉萨市农牧卫生局任果树技术员。说是技术员,其实没有多少技术工作可做,都是些跑跑颠颠,传传送送的事务性工作,和公务员没有什么差别。当时,“文革”正闹得一片混乱,别人都去搞文攻武卫,而迟焕吉却不温不火,有空就往郊区果园跑。人家批评他思想落后,他自有一番道理:“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抓革命促生产,你们觉悟高,革命就由你们来抓,我就促促生产好了。”
1967年,迟焕吉参加了当地的社教工作队。下去的第一个月,他就跑了7个县,基本摸清了当地的果树生产情况。那期间,他发现当地种植的苹果都是些小果型的“海棠果”品种,产量低,品质差,就产生了进行品种改良的想法。
当地的果树技术员告诉他:拉萨是高寒气候带,地质环境条件不适合大果型苹果生长。但他不信邪,坚持试验。
后来,他到河北去引种,人家也劝他:在拉萨种植大果型品种风险太大,不如小果型品种保险。
几年后,当他引入的大果型苹果品种大面积结果时,立即引起了轰动。自治区开展果树生产联合调查,不少单位找到迟焕吉要求引种。
西藏虽然是高原,但也有的地方海拔较低,环境气候条件也很优越。迟焕吉经过反复考察试验,认为非常适合茶树生长。于是,他就跑到四川引来2万斤茶种,建成了西藏拉萨第一个茶场。后来,他又亲自挑选了5名藏族青年,送到四川省茶叶试验站学习制茶技术,返藏后制出了优质茶。
由于迟焕吉突出的工作成绩,他被选为拉萨市及西藏自治区的代表,先后到北京参加了国家政策学习班和全国棉油糖会议,三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离总理也就有3米远,一伸手就可以握到。但当时有规定,不准握手,只有使劲拍手。”谈起当年的情景,迟焕吉仍然难掩激动。
全国棉油糖会议是1971年,也就是在那次会议期间,迟焕吉被查出身患多种疾病。
那还是刚到北京的一天晚上,他和几个会议代表饭后一起去街上散步,碰到了一位须发斑白的老中医。老人看他不但面色赭红,而且连眼白也血红血红的,就叮嘱他一定要到医院好好检查检查。
第二天,利用会前的时间,迟焕吉到协和医院进行了检查。结果一出来,连医生都吓了一跳: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初期、高山多血症……
医生告诉他:必须马上脱离高山环境。并当即给他开了证明。
返回拉萨后,他悄悄地放起了证明,依然全心地投入在工作之中。
他说,我还年轻,到西藏的时间也不长,没有理由要求调离西藏……
直到1973年,组织上看他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才决定把他调回内地。
■人物背景
迟焕吉,1965年山东农学院园艺系毕业。当时的毕业去向有两个:一是参加社教工作队,另一个就是支援边疆建设。
在填写分配志愿时,迟焕吉填报了“服从分配”,并被组织上安排到新疆支边。后来,由于派往西藏的人选迟迟落实不下来,而当时的原则是:去西藏人选不落实,所有的毕业分配就不进行。在试过多个人选后,组织上找到了迟焕吉。他二话没说,当即表示:“组织的需要,就是我个人的选择,到西藏,我去!”这年夏天,他辗转颠簸,历时一个多月,来到了西藏高原。从此,迟焕吉在西藏一呆就是八年。
2008年新年到了,山东省昌邑市刘家道昭村的刘存宽一家人笑了。“俺两亩半地的山楂园2007年又获得了大丰收:收获山楂一万八千多斤。前几天以每斤一块六毛六的价格全部卖出,一次就收入了三万多元。”刘存宽高兴地告诉记者。
“亏了!亏了!都怨我性子太急,现在老书记都卖到两块一斤了。”
嘴上嚷着亏,可眼角眉梢溢出的却全是抑制不住的喜悦!
“两块?过两天我还想卖三块呢!”
老书记刘存才当仁不让。也是的,他和妻子种了一亩八分地的山楂,实收一万三千多斤,第一次以每斤两块钱的价格卖了一万斤。现在价格还在不断上涨,他有信心拿到三万元的收入。
“我们有这样的好年景,都要感谢一个人。”说着说着,老书记转移了话题。
“是啊,那可是一个和咱贴心贴肝、实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的好人啊!”听了老书记的话,大伙纷纷点头附和。
他们说的这个人,就是青岛农业大学退休教师,人称“山楂大王”的迟焕吉副教授。
“组织的需要,就是我个人的选择……”
1965年,迟焕吉从山东农学院园艺系毕业。当时的毕业去向有两个:一是参加社教工作队,另一个就是支援边疆建设。
在填写分配志愿时,迟焕吉填报了“服从分配”,并被组织上安排到新疆支边。后来,由于派往西藏的人选迟迟落实不下来,而当时的原则是:去西藏人选不落实,所有的毕业分配就不进行。在试过多个人选后,组织上找到了迟焕吉。他二话没说,当即表示:“组织的需要,就是我个人的选择,到西藏,我去!”
那年夏天,他辗转颠簸,历时一个多月,来到了西藏高原。这一呆就是八年。
到西藏后,迟焕吉被分配到拉萨市农牧卫生局任果树技术员。说是技术员,其实没有多少技术工作可做,都是些跑跑颠颠,传传送送的事务性工作,和公务员没有什么差别。当时,“文革”正闹得一片混乱,别人都去搞文攻武卫,而迟焕吉却不温不火,有空就往郊区果园跑。人家批评他思想落后,他自有一番道理:“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抓革命促生产,你们觉悟高,革命就由你们来抓,我就促促生产好了。”
1967年,迟焕吉参加了当地的社教工作队。下去的第一个月,他就跑了7个县,基本摸清了当地的果树生产情况。那期间,他发现当地种植的苹果都是些小果型的“海棠果”品种,产量低,品质差,就产生了进行品种改良的想法。
当地的果树技术员告诉他:拉萨是高寒气候带,地质环境条件不适合大果型苹果生长。但他不信邪,坚持试验。
后来,他到河北去引种,人家也劝他:在拉萨种植大果型品种风险太大,不如小果型品种保险。
几年后,当他引入的大果型苹果品种大面积结果时,立即引起了轰动。自治区开展果树生产联合调查,不少单位找到迟焕吉要求引种。
西藏虽然是高原,但也有的地方海拔较低,环境气候条件也很优越。迟焕吉经过反复考察试验,认为非常适合茶树生长。于是,他就跑到四川引来2万斤茶种,建成了西藏拉萨第一个茶场。后来,他又亲自挑选了5名藏族青年,送到四川省茶叶试验站学习制茶技术,返藏后制出了优质茶。
由于迟焕吉突出的工作成绩,他被选为拉萨市及西藏自治区的代表,先后到北京参加了国家政策学习班和全国棉油糖会议,三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离总理也就有3米远,一伸手就可以握到。但当时有规定,不准握手,只有使劲拍手。”谈起当年的情景,迟焕吉仍然难掩激动。
全国棉油糖会议是1971年,也就是在那次会议期间,迟焕吉被查出身患多种疾病。
那还是刚到北京的一天晚上,他和几个会议代表饭后一起去街上散步,碰到了一位须发斑白的老中医。老人看他不但面色赭红,而且连眼白也血红血红的,就叮嘱他一定要到医院好好检查检查。
第二天,利用会前的时间,迟焕吉到协和医院进行了检查。结果一出来,连医生都吓了一跳: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初期、高山多血症……
医生告诉他:必须马上脱离高山环境。并当即给他开了证明。
返回拉萨后,他悄悄地放起了证明,依然全心地投入在工作之中。
他说,我还年轻,到西藏的时间也不长,没有理由要求调离西藏……
直到1973年,组织上看他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才决定把他调回内地。
■人物背景
迟焕吉,1965年山东农学院园艺系毕业。当时的毕业去向有两个:一是参加社教工作队,另一个就是支援边疆建设。
在填写分配志愿时,迟焕吉填报了“服从分配”,并被组织上安排到新疆支边。后来,由于派往西藏的人选迟迟落实不下来,而当时的原则是:去西藏人选不落实,所有的毕业分配就不进行。在试过多个人选后,组织上找到了迟焕吉。他二话没说,当即表示:“组织的需要,就是我个人的选择,到西藏,我去!”这年夏天,他辗转颠簸,历时一个多月,来到了西藏高原。从此,迟焕吉在西藏一呆就是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