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军和他的农民朋友
8月20日,在尉氏县大桥乡花村铺村,村民一听说笔者来了解他们的老朋友——县科技局的王道军,一村民向笔者介绍说:“问问我们的老支书吧,他俩的关系最铁了。”
见到老支书吴丑时,他正在自己的地里采摘油桃。一听说是来了解王道军的事儿,吴丑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儿便和笔者聊开了:“我和老王是在2000年认识的,当时正赶上农业结构调整,我去县科技局咨询农业科技,是王道军接待了我。他把我领到他的果树示范基地参观,并鼓励我发展大棚油桃。后来大棚建好后,我又缺乏果树种植管理知识和经验,他就隔三岔五主动上门服务,针对我的果树生长情况进行分析,我很快就掌握了油桃的种植技术。你看,今年我的油桃又是个丰收年,这可都是老王的功劳啊!如今在他的指导帮助下,俺村已发展油桃大棚200多座,亩效益五六千元,俺村也成了全县闻名的小杂果示范基地。”
岗李乡窝沈村的沈民建,一提起王道军也是直竖大拇指。2006年6月,由于村民种的大樱桃不结果,村民准备将果树砍掉。王道军听说后,就急忙赶到村里,不顾天气炎热,钻进果林详细了解情况。他又组织村民讲解了果树不结果的原因及管理方法,使村民坚定了发展的信心。每每提及此事,沈民建就说:“多亏了当时老王阻止了我们,要不这么好的项目到哪找去,我们的大樱桃老王可没少操心,真是太感谢他了。”
王道军就是通过这样一件件、一桩桩具体的小事、实事,架起了一座座沟通党与群众关系的桥梁,激发了这些农民应用新科技的热情,并成为农技推广的生力军。
村民有时问王道军:“你已经是副局长了,还经常下到农民家里干什么呢?”王道军反问:“不下基层一线,你怎么知道农民在想什么、盼什么?”王道军经常告诫自己:自己的职务变了,一定要警惕,千万不能走出群众的行列。
他任副局长后,事务繁杂,下乡时间从哪里来?他的办法是摆脱“三长四陪”,指的就是讲长话、写长文、开长会,接待应酬中的陪坐、陪聊、陪吃、陪玩等现象,千方百计挤时间走村串户。开始有人不理解,但时间一长,大家渐渐接受了他的观念和作风,尽量不去打扰他。
在王道军的交际圈中,农民是最大的群体。他的农民朋友有2000多人。这2000多人姓甚名谁,住哪村哪组,种的什么,收成如何,是赔还是赚,全记在他的心里。种食用菌的邵来献、赵留海,种植大樱桃的师水成、贾正气……
经常有些农民在他家里进进出出,说说笑笑,有人问王道军:“你不觉得烦吗?”他幽默地回答:“他们的长相和我一样,经常看看他们,我有种亲切感。我是学农业的,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去掉‘局长味’,把自己当农夫,才能更贴近农民,只有像农民那样吃苦耐劳,才有可能做出几件实事来。”
王道军长得并不黑,但一年四季脸上总是黑黝黝的。他说:“这也好,往农民堆里一站,田埂上一蹲,不分你我。”他经常是一到农户家就直奔田头,现场指导。
寒暑代序,春华秋实。20多年来,他为该县农民讲解庭院经济、盆景果树等农业实用新技术200多场次,受训农民20多万人次。同时,在科技局、科协等单位组织的培训班上多次担任授课教师,累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6000人次。他主持成立的食用菌协会一年就使农民直接增收6000多万元。他创造的经济效益是无法精确统计的,究竟有多少人受惠于他的劳动成果,也是无法精确统计的。
他先后获得省、市、县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16项,省、市星火培训先进个人,市科普先进个人,县科教兴尉带头人等荣誉称号。“采得百花成蜜后,自留辛苦人留甜。”这是王道军经常鞭策自己的一句话。他对农业科技事业的贡献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他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感情,是他质朴的为民情怀,是他始终如一的本色,在平凡而又辛苦的岗位上自觉奉献、忘我奋斗的工作精神。
见到老支书吴丑时,他正在自己的地里采摘油桃。一听说是来了解王道军的事儿,吴丑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儿便和笔者聊开了:“我和老王是在2000年认识的,当时正赶上农业结构调整,我去县科技局咨询农业科技,是王道军接待了我。他把我领到他的果树示范基地参观,并鼓励我发展大棚油桃。后来大棚建好后,我又缺乏果树种植管理知识和经验,他就隔三岔五主动上门服务,针对我的果树生长情况进行分析,我很快就掌握了油桃的种植技术。你看,今年我的油桃又是个丰收年,这可都是老王的功劳啊!如今在他的指导帮助下,俺村已发展油桃大棚200多座,亩效益五六千元,俺村也成了全县闻名的小杂果示范基地。”
岗李乡窝沈村的沈民建,一提起王道军也是直竖大拇指。2006年6月,由于村民种的大樱桃不结果,村民准备将果树砍掉。王道军听说后,就急忙赶到村里,不顾天气炎热,钻进果林详细了解情况。他又组织村民讲解了果树不结果的原因及管理方法,使村民坚定了发展的信心。每每提及此事,沈民建就说:“多亏了当时老王阻止了我们,要不这么好的项目到哪找去,我们的大樱桃老王可没少操心,真是太感谢他了。”
王道军就是通过这样一件件、一桩桩具体的小事、实事,架起了一座座沟通党与群众关系的桥梁,激发了这些农民应用新科技的热情,并成为农技推广的生力军。
村民有时问王道军:“你已经是副局长了,还经常下到农民家里干什么呢?”王道军反问:“不下基层一线,你怎么知道农民在想什么、盼什么?”王道军经常告诫自己:自己的职务变了,一定要警惕,千万不能走出群众的行列。
他任副局长后,事务繁杂,下乡时间从哪里来?他的办法是摆脱“三长四陪”,指的就是讲长话、写长文、开长会,接待应酬中的陪坐、陪聊、陪吃、陪玩等现象,千方百计挤时间走村串户。开始有人不理解,但时间一长,大家渐渐接受了他的观念和作风,尽量不去打扰他。
在王道军的交际圈中,农民是最大的群体。他的农民朋友有2000多人。这2000多人姓甚名谁,住哪村哪组,种的什么,收成如何,是赔还是赚,全记在他的心里。种食用菌的邵来献、赵留海,种植大樱桃的师水成、贾正气……
经常有些农民在他家里进进出出,说说笑笑,有人问王道军:“你不觉得烦吗?”他幽默地回答:“他们的长相和我一样,经常看看他们,我有种亲切感。我是学农业的,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去掉‘局长味’,把自己当农夫,才能更贴近农民,只有像农民那样吃苦耐劳,才有可能做出几件实事来。”
王道军长得并不黑,但一年四季脸上总是黑黝黝的。他说:“这也好,往农民堆里一站,田埂上一蹲,不分你我。”他经常是一到农户家就直奔田头,现场指导。
寒暑代序,春华秋实。20多年来,他为该县农民讲解庭院经济、盆景果树等农业实用新技术200多场次,受训农民20多万人次。同时,在科技局、科协等单位组织的培训班上多次担任授课教师,累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6000人次。他主持成立的食用菌协会一年就使农民直接增收6000多万元。他创造的经济效益是无法精确统计的,究竟有多少人受惠于他的劳动成果,也是无法精确统计的。
他先后获得省、市、县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16项,省、市星火培训先进个人,市科普先进个人,县科教兴尉带头人等荣誉称号。“采得百花成蜜后,自留辛苦人留甜。”这是王道军经常鞭策自己的一句话。他对农业科技事业的贡献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他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感情,是他质朴的为民情怀,是他始终如一的本色,在平凡而又辛苦的岗位上自觉奉献、忘我奋斗的工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