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永宁试水“智慧农业”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北方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90票  浏览9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5月27日 14:00
  果农在温棚内将桃子装箱。
  
  温棚内的番茄正在茁壮成长。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永宁就出现了“半面棚”形式的早期设施农业形态,虽然规模较小,但为农民提供了一种增收方法。“半面棚”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逐步形成1万亩的规模,并以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为主要棚型;2003年以后,逐渐被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所代替;2006年至2008年期间设施农业迅速发展,规模快速扩增至5万亩。截至目前,永宁县已发展设施农业11.01万亩,建成100多个设施生产点,其中万亩设施农业园区两个、千亩设施农业基地30个。对于永宁这个农业大县来说,设施园艺虽让农民尝到了甜头,但也让农民更加辛苦。
  
  搞设施园艺,不是简单的做农活、卖劳力,还需要有技术支撑。从第二代温棚搭建至今,农户们自行探索的同时,也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拥有良好的种植技术,但付出的辛劳比种粮食多得多。如何使设施园艺增产,让农民增收;如何突破技术围墙,减少农民的辛劳程度,永宁县正在探索之中。
  
  在摸索中成为专家
  
  韩继红今年51岁,在永宁县望远镇永清三队有两个温棚,和妻子一起操劳。在之前的十多年里,韩继红在银川火车站做装卸工,留下妻子一个人种着家里的6亩多地。2007年,永宁县在永清三队建了全国蔬菜标准园,一共有46个棚,因为要的人太多,韩继红没拿下。2010年,园区内又建了226个棚,韩继红家里拿下了两个棚,种起了西红柿。
  
  没搞过设施园艺,韩继红和妻子也没有经验,卷帘不及时,温度控制不好,第一年种的西红柿没出来几个秧子,结的果实也小,根本没人来收,看着别人家的棚前停满了收购车辆,韩继红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当时不知道学,把种植看得太简单了。”第二年,韩继红请教了永宁县农技推广中心的专家,自己和妻子没日没夜地苦干,算是种出了成果,也有了经验。
  
  今年,韩继红家种的还是西红柿,但用上了新技术,把秸秆埋在秧苗下,撒上发酵粉,秸秆转化成优质粗饲料,并抑制有害菌和**菌的繁殖。“今年的收成比较好,西红柿个大,酸甜度也刚好。”看着自己的西红柿装满了一车,韩继红笑着说,今年这两个棚的纯收入应该能达到4万元。
  
  像韩继红一样的农户还有很多,甚至一些大户也是在摸索中干出来的。任爱民的小任果业在2006年建了38个温棚,刚开始的时候,技术支撑不到位,种植作物种类多,企业基本上不盈利。刘华辉是任爱民从宁夏大学聘请来的人才,2008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小任果业,目前已是整个生产基地的桃李总监。“刚来的时候,懂技术的人不多,我自己也是一边干一边学,慢慢地摸索出了经验。”刘华辉一边吃着桃子一边说,现在整个园区占地2560亩,有418个棚,最长的一个棚有500多米。
  
  除了桃李外,小任果业的基地内的葡萄、李子和蔬菜也种得非常好。贾志强是小任果业生产基地的主要负责人,他说,估计今年平均下来,每个棚产值在3万。但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温棚产值并没有小任果业那么高,除了种植技术外,温棚质量也是关键。
  
  设施园艺升级势在必行
  
  “一代棚的墙体太薄,跨度大,难以保温。”永宁县农技推广中心的技术员屠岩峰说,目前全县还有几百个,按照技术要求应该被淘汰了,但农户经营了多年,栽种出来的东西并不比二代棚差,但获得的收益相对来说要低一些。
  
  李万银在望洪镇史庄村有两个设施园艺棚,建于2002年,是一代棚,种的是葡萄,品种是维多利亚。沈雁冰在望洪镇旺全村同样种的是维多利亚,不过是二代棚,他种的葡萄比李万银的早上市两个星期,一斤就卖12元。看着别人家的葡萄比他们早上市,而且一斤贵了2元多,这样一个棚就能多卖几千元,李万银心里对二代棚十分向往。
  
  从2003年建设二代棚,有些园区的温棚已经出现老旧的现象。为了提升二代棚的性能,永宁县今年投入3000万元对三个设施园区,1027个旧棚进行改造。“由于浇水方式不同,导致墙体侵蚀比较严重。”除了为墙体备砖外,还将浇灌改为喷灌、滴管,既节水,又能改善空气湿度。
  
  搞设施园艺,就是为了让农民增收,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个农户都能有高收入。温棚老旧、农户技术不过关、突发自然灾害、市场不稳定,让农民间的收入落差很大。2012年,我国设施园艺面积5790余万亩,设施园艺产业净产值为5800多亿元,平均下来,一亩地的净产值达到1万元。而永宁县2012年设施园艺的面积10万亩,且产值仅有5.3亿元,一亩地的净产值只有5300元,刚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除了温棚质量的问题外,科技含量低、市场面窄也是永宁设施园艺净产值较低的关键因素。虽然永宁县已经形成了协会或合作社帮助销售、龙头企业订单销售等5种设施果蔬营销模式,但本地商贩上门收购占总量的10%,把产品送往银川批发市场、县城和集镇销售只占8%。
  
  相对于市场销售来说,农户更关心的是如何让自己的果实长得更好,产得更多。韩继红希望,通过科技改变温棚种植,如果让自家种出来的西红柿能够更好吃,个头更大,那市场就不是什么问题。
  
  启动“智慧农业”促农民增产增收
  
  近日,永宁继“智慧社区”“智慧校园”之后,即将启动“智慧农业”建设,针对的主要目标就是设施园艺。中国电信永宁分公司的工作人员说,通过布设于温棚内的大量传感节点,实时地收集温度、湿度、光照、气体浓度以及土壤水分、电导率等信息并汇总到中控系统。农户通过监测数据对环境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投放农业生产资料,并根据需要调动各种执行设备,进行调温、调光、换气等动作,实现对农业生长环境的智能控制。
  
  “目前先选了两个点,望远镇永清村的全国蔬菜标准园和望洪镇增岗村设施园区将首先进行‘智慧农业’建设。”永宁县农牧局副局长唐健说,“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目前这两个园区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适合进行试点工作。
  
  像韩继红这样每天在温棚内施肥灌溉,夜以继日的农户非常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尽管依靠人工经验精心管理,但缺乏系统的科学指导,这对设施园艺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挑战。唐健说,设施园艺解决了永宁县一部分农民增收的问题,现在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就是要让他们继续增产增收。
  
  要实现高水平的设施农业生产和优化设施生物环境控制,信息获取手段是最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永宁县气象局正在为此做准备,在园区内设置显示屏,同步播发天气情况,让农户及时获取天气信息,早作准备。此外,还将在园区内设立计算机信息平台,供农户们掌控温棚信息,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情况。
  
  听着解说员的介绍,韩继红乐得合不拢嘴,“实现了智能控制后,老伴就能轻松些,不用每夜陪着我干活了,钱也更好赚些。”想着以后的样子,韩继红说,如果能再有两个棚的话就更好了。
  
  本报记者张扬文/图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