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制约甘蔗壮大的“瓶颈”
客观重在一体化
自治区农机局在武鸣县示范推广蔗地深耕深松、中耕施肥、节水灌溉、甘蔗植保等机械化技术,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2006/2007榨季测产验收平均亩产7.25吨,亩增产甘蔗2.32吨,亩均增收400多元。
现阶段,我区甘蔗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甘蔗种植、收获机械化还没实现零的突破;甘蔗生产机械化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农艺与农机配套研究不够,甘蔗密植窄行的种植习惯不利于机械作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桂东、桂南蔗区机械化水平较高,桂西蔗区机械化水平较低……机械化水平低导致劳动成本增加,企业带动力受制,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和蔗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认为,现阶段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主观上贵在联合,客观上重在一体化。
协调农艺、农机结合和统一连片种植,是个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引导蔗农在保证苗数的前提下,把行距扩大到1.2米左右,并稳定种植规格,以适应机械化生产需要。培育扶持甘蔗种植大户,引导农民自愿流转承包土地,实行连片统一耕作、统一品种、统一规格、统一种植,提高机械作业效率,降低成本。
协调解决好糖料蔗收购标准和制糖企业、蔗农的利益关系,是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的关键。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机械作业补贴、修建蔗区机耕道路,鼓励农民运用机械化配套技术提高单产;机械收割的甘蔗,含杂率略高于人工收获的甘蔗,应合理制定收购糖料蔗扣杂标准。
积极争取专项经费支持重点农机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引进技术与研制开发相结合,积极推进甘蔗生产机械的研制开发,特别要重点支持研发甘蔗收获机械,调查研究符合广西实际的甘蔗种植与采收机械化模式。
瓶颈三:干旱制约增产
破招三:建立蔗区灌溉系统
甘蔗是一年生植株高大作物,整个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量很大,水分不足,不但影响植株根系吸收,而且无法施肥。据调查,2002年,我区的22个优势区域县市甘蔗平均单产达到5.19吨,2003年以来连续3年干旱,单产下降到4.62吨。因此兴修蔗区水利灌溉基础设施,改变甘蔗生产历来靠天的被动局面,特别是解决甘蔗后期的用水问题,是甘蔗稳产高产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平果蔗区有近10万亩的甘蔗位于右江沿岸,河水常年在甘蔗脚下奔流不息,甘蔗却受到干旱的威胁。果化蔗区的那吉、永定、永安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建有一些电灌渠道,但种甘蔗后有的人误认为甘蔗是旱作物,不需要水利设施了,从而使这些渠道失修毁坏了。
近年来,天气出现异常,几乎年年春秋都干旱,大家对蔗区水利的认识才有了转变。目前已开始全力推进桂中旱区治理工作,来宾是全国第二大甘蔗生产基地,由于耕地缺水灌溉,甘蔗产量一直受到限制。如果能解决水灌溉等问题,甘蔗亩产就有望提高到6-8吨,同时,桑蚕、水稻等农作物的产量也将得到大的提高。
业内认为,政府应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搞电站引水喷灌工程,由政府、企业出资,农民出力三方共同兴建,这将是一个造福子孙的利民工程。山区蔗区则搞蓄水灌溉,利用山塘水库蓄水,保证春秋季甘蔗用水。在耕作上要采取防旱抗旱栽培技术,如深耕蓄水、地膜覆盖、后期高培土和覆盖蔗叶等,减少蔗地水分蒸发,提高植株抗旱能力。
自治区农机局在武鸣县示范推广蔗地深耕深松、中耕施肥、节水灌溉、甘蔗植保等机械化技术,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2006/2007榨季测产验收平均亩产7.25吨,亩增产甘蔗2.32吨,亩均增收400多元。
现阶段,我区甘蔗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甘蔗种植、收获机械化还没实现零的突破;甘蔗生产机械化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农艺与农机配套研究不够,甘蔗密植窄行的种植习惯不利于机械作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桂东、桂南蔗区机械化水平较高,桂西蔗区机械化水平较低……机械化水平低导致劳动成本增加,企业带动力受制,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和蔗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认为,现阶段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主观上贵在联合,客观上重在一体化。
协调农艺、农机结合和统一连片种植,是个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引导蔗农在保证苗数的前提下,把行距扩大到1.2米左右,并稳定种植规格,以适应机械化生产需要。培育扶持甘蔗种植大户,引导农民自愿流转承包土地,实行连片统一耕作、统一品种、统一规格、统一种植,提高机械作业效率,降低成本。
协调解决好糖料蔗收购标准和制糖企业、蔗农的利益关系,是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的关键。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机械作业补贴、修建蔗区机耕道路,鼓励农民运用机械化配套技术提高单产;机械收割的甘蔗,含杂率略高于人工收获的甘蔗,应合理制定收购糖料蔗扣杂标准。
积极争取专项经费支持重点农机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引进技术与研制开发相结合,积极推进甘蔗生产机械的研制开发,特别要重点支持研发甘蔗收获机械,调查研究符合广西实际的甘蔗种植与采收机械化模式。
瓶颈三:干旱制约增产
破招三:建立蔗区灌溉系统
甘蔗是一年生植株高大作物,整个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量很大,水分不足,不但影响植株根系吸收,而且无法施肥。据调查,2002年,我区的22个优势区域县市甘蔗平均单产达到5.19吨,2003年以来连续3年干旱,单产下降到4.62吨。因此兴修蔗区水利灌溉基础设施,改变甘蔗生产历来靠天的被动局面,特别是解决甘蔗后期的用水问题,是甘蔗稳产高产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平果蔗区有近10万亩的甘蔗位于右江沿岸,河水常年在甘蔗脚下奔流不息,甘蔗却受到干旱的威胁。果化蔗区的那吉、永定、永安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建有一些电灌渠道,但种甘蔗后有的人误认为甘蔗是旱作物,不需要水利设施了,从而使这些渠道失修毁坏了。
近年来,天气出现异常,几乎年年春秋都干旱,大家对蔗区水利的认识才有了转变。目前已开始全力推进桂中旱区治理工作,来宾是全国第二大甘蔗生产基地,由于耕地缺水灌溉,甘蔗产量一直受到限制。如果能解决水灌溉等问题,甘蔗亩产就有望提高到6-8吨,同时,桑蚕、水稻等农作物的产量也将得到大的提高。
业内认为,政府应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搞电站引水喷灌工程,由政府、企业出资,农民出力三方共同兴建,这将是一个造福子孙的利民工程。山区蔗区则搞蓄水灌溉,利用山塘水库蓄水,保证春秋季甘蔗用水。在耕作上要采取防旱抗旱栽培技术,如深耕蓄水、地膜覆盖、后期高培土和覆盖蔗叶等,减少蔗地水分蒸发,提高植株抗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