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采摘资讯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呼和浩特市:采摘经济尚需突破小农意识之围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旅游新闻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16票  浏览16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7月29日 16:33
  不弄桑麻事,不懂农家乐。对于首府市民来说,不论是夏日里到乌素图采摘应季的大杏,还是冬天到暖棚里吃反季节蔬果,都是回归大自然,体验现实版“开心农场”的娱乐形式。近年来,各类采摘游、采摘节迅速蹿红,这类旅游新项目富了农民,也给城市人提供了休闲的好去处。但是除了采摘,还有没有与之配套并值得一玩的娱乐项目呢?
  
  采摘经济富了农民
  
  7月15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第四届乡村游暨农家采摘节在东乌素图村拉开帷幕。在7月初,很多市民就赶到这里品尝大杏。
  
  “我们小的时候,几乎每个夏天都要吃乌素图的杏。到现在我还记得,那红黄的杏子和酸甜可口的味道。”60岁的市民李秀清说。对于她来说,和家人游览采摘园不仅仅是旅游,更多是寻找儿时的记忆。
  
  青山绿树红杏交织成一幅画卷,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游客。
  
  来自广东的张亮在朋友刘恒的邀请下,第一次来到东乌素图村。他感慨地说:“没想到呼和浩特还有这么美丽的山,盛产这么好吃的水果。”
  
  回民区攸攸板镇东乌素图村村委会贾主任说:“我们村大杏的产量大,品种也比较多,来吃过的人没有不说好的。这几年,大杏给我们村带来了商机,很多果农靠采摘园富了起来。”
  
  一家人打造一片果园
  
  7月23日10时,71岁的张谦和和往常一样,在果园里查看水果长势。
  
  “前几天在我家园子里摘了一颗4两的大杏,一家人特别开心。现在爱吃大杏的人多,我还是喜欢吃咱们本地的小杏,虽然有点酸但是有杏味。”张谦和说。
  
  2000年,政府引水经过张谦和家的这片旱地,他开始种植果树,2007年果树挂果。
  
  “这园子里大多数果树都是我栽的,一共300棵。基本都是咱们本地的品种,这几棵是嫁接的兰州杏和崂山杏。有几棵老杏树是前人留下的,最老的一棵已经60多年了,每年还会挂果。”果园对于张谦和来说,不仅仅是产业,还是一份事业。
  
  谦和果园是张谦和和他3个儿子的心头肉。大儿子张宏奎2012年辞去工作,回家经营果园;果园里到处能看到二儿子张建林写的诗;小儿子张国林以前是村里的赤脚医生,现在搞起了乌素图林果蔬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全村的果农们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宣传。
  
  张宏奎说,之前有村民在自家小院里开起了农家乐,但是并没有带来多少收益。2009年,三弟张国林到北京天津考察采摘园,发现在农贸市场里卖不上价钱的水果,到了采摘园却身价倍增。当年冬天,全家人决定在果园开办农家乐和采摘园,并定名为“谦和果园”。果园开办之初鲜有人问津,老二张建林就带同学、朋友到园子里参观,还将大量果园的图片发到网上。渐渐地,有人从市里慕名而来。现在谦和果园已经连续两年承办了回民区乡村游和农家采摘节,还承办了4次杏花节。果园每年产杏6000~7000斤,红果1000斤,直接经济收入近20万元。
  
  “这几年,果园有了收入。我们就对园子里的设施进行了改造,建起了12米高的观景台。今年,我们又投资80万元对果园里的设施进行二次装修。现在园子里有上下水,能同时容纳200多人就餐。”张宏奎的想法是,逐步打造精品采摘园。
  
  季节困住土特产
  
  2010年,乌素图林果蔬菜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作为合作社带头人的张国林,最初的想法是将采购树苗、提供技术、包装果实、对外销售等环节整合起来,让全村村民都加入进来,将大杏产业化。他让村民免费入社,并且在网上对东乌素图村杏进行系统宣传。
  
  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张国林却越来越迷茫了:“目前全村1000多户果农,只有209户加入了合作社。虽然每年都搞采摘节,但是每年还是有100多万斤小杏白白烂在地里。采摘园看起来很火,但是有季节局限性。”
  
  每年农历6月杏子成熟,成熟期大约20天左右。如果错过这个时间,杏子就会落下烂在地里。
  
  “因为有了采摘节,这几年烂在地里的杏越来越少了。但是很多游客喜欢摘大杏,甚至不惜将树枝折断。而本地小杏却无人问津,只能烂掉。如果能将这些杏深加工,就能将农民的利益最大化,也能让乌素图杏走得更远。但是,我考察过外地的情况,想建一座深加工工厂需要100多万元。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这笔钱实在是太多了。”除了产品深加工,张国林还想将乌素图杏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老呼市人都知道乌素图杏,其实它不光是呼市著名的土特产之一,还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将采摘和文化联系到一起,才更加吸引游客。”
  
  作为果农,张宏奎的担忧也和季节有关:“每年4月底,我们这里有杏花节。虽然5月份就开始营业了,但是来的顾客很少。6~8月两个月是旺季,进入9月人又少了。到了冬天,就是‘树叶一落,荒山一座’没有顾客就没有收入,今年投入装修的资金,3/4都是贷款,只能慢慢偿还。”
  
  单纯采摘难满足需求
  
  自从首府各区兴建起多个采摘园、采摘大棚后,不少有车一族又多了一个新去处。到乡间去呼吸新鲜空气,亲手采摘新鲜蔬菜水果,即便是价钱贵一些,也是物有所值。但是多年来,愿意采摘的市民逐渐多了起来,可是采摘园设施简单,难以满足市民需求。
  
  去年冬天,呼和浩特市的王建华带着家人到新城区一家冬季草莓大棚摘草莓。在冬日里见到生机勃勃的草莓,一家人欢呼雀跃。今年冬天,王建华一家再去时,除了草莓之外,大棚周围仍然没有其他可以提供玩乐、休息、用餐的地方。
  
  “从市里到农村,一家老小大老远出来一趟不容易,本来是想连吃带玩好好休闲一番,但是每次采摘完就得挨饿返回市里,再没有其他旅游项目,总觉得不够尽兴。”王建华把采摘园推荐给几位朋友,大家的反应相同:单纯采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需求了。
  
  走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前白庙村,这里的百岁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十分惹眼,远远望去,一排排整齐的大棚顿时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经过筹备,基地于今年初正式营业,主要经营观光采摘。
  
  百岁果蔬种植基地经理王明告诉记者:“因为是大棚种植,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蔬菜水果。今年冬天大棚里的反季水果就特别受欢迎,好多市民开着车来采摘。”
  
  王明带记者进入一栋大棚:地面铺满瓷砖,墙上挂着平板电视,顺着门是一条搭建好的木质长廊,其他的地方都放着藤条桌椅,每隔几张餐桌,就有一排架子,上面挂着红红绿绿的西红柿,完全是一个富有乡村情趣的餐厅。王明告诉记者,这个大厅专供前来基地采摘的市民用餐休息,因为做出的饭菜原汁原味,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即使不来采摘,也要专程来吃顿农家饭。饭菜的原材料都是基地的绿色蔬菜,村民养殖的本地鸡、笨鸡蛋、农村猪肉,厨师不是专业的,调料也不像市里的饭店那么全,但是做出来的味道还是很受欢迎。
  
  在基地,记者看到几间正在建的砖瓦房,王明告诉记者,这些房屋建好后,用来当客房和娱乐室。“全部建成后,我希望来这里玩的市民不仅体验采摘乐趣,还能感受到真正的乡村生活。”王明除了要扩大基地面积,还想扩展经营范围。
  
  采摘经济加把劲儿
  
  回民区山多地少,打造精品乡村旅游是必由之路,而采摘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民区旅游局于局长介绍,大青山南麓是呼和浩特市的水源地,打造采摘园不仅仅可以为农民增收,还有保护水源的作用。为了给采摘园提供条件,今年5月由市政府出资修建的柏油路已完毕,这条通往东乌素图村各个采摘园的新路,极大地方便了采摘的市民。
  
  目前,首府各旗县区都已开展了诸如观光、采摘、垂钓等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旅游,它们都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与许多先进省份相比,首府乡村旅游发展还相对滞后,如布点分散、产品形式单一、品牌形象模糊、资金投入不足、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等。因此,首府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恐怕只是初级阶段。
  
  呼和浩特市旅游局副局长王虹妹说:“乡村旅游,指的是以农村旅游为载体、农村风情及休闲农业为旅游对象,同时又提供农家特色的旅游接待服务、让旅游者能够享受到农村所特有的民俗文化乐趣的一种旅游。其所提供的旅游服务主要是与城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图景及人文氛围,使其感受到农村泥土的芳香和乡间生活的新鲜、温馨与闲适。”
  
  2012年底,首府农家乐示范村已达近20个。“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来说,仅仅达到农业旅游示范村的要求还是很不够的,应当在此基础上按照乡村旅游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作进一步的努力才行。”王虹妹说。
  
  正如王虹妹所说,呼和浩特市的采摘经济要两性发展,必须突破小农意识之围,在精品旅游上下功夫。目前来看,采摘经济还需要找准定位加把劲儿……(周婷苏日娜孟和朝鲁)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