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六十年白果兴衰记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苏州新闻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47票  浏览14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10月30日 12:33

  经济利益之外,更多生态文化价值期待被挖掘
  
  六十年白果兴衰记

  

  本报记者 周伟蔚 摄影 张健
  
  上周,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到来,人们进入了一年中进补的最佳时期。说到进补,九成苏州人会习惯性地想到白果:全身是宝,具有极高的医疗保健价值,这是人们给白果贴上的“标签”。
  
  如今人很少知道的是,在过去60多年中,这个小小的果子竟然曾经历过几次大起大落的兴衰历程。而记者从吴中区东山镇、金庭镇等主要白果生产地了解到,受到外地白果冲击、销售渠道单一等因素影响,近几年苏州白果再次遭遇“低谷”。深度开发,挖掘白果种植业的附加值和生态文化价值,当地技术人员和果农希望凭借这条路实现白果的“东山再起”。
  
  曾是创外汇的主力 上世纪有场“白果运动”
  
  叶利群是东山农林服务中心的农艺工程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亲身经历了白果的起起落落。“在解放前,因为当时种植的水果种类少,很多果农都种白果,当时的数量是如今的3倍多。”翻开厚厚的历史资料档案,叶利群告诉记者,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当地的水果种类多了起来,而白果树的木质细腻、光滑,许多种植户砍树卖木料,“砍了一半以上,不少是上百年的老树。”叶利群惋惜地说道。
  
  经历了那次的起伏之后,到了1988年前后,白果的价格突然突飞猛进。记者在农林服务中心的一本档案中看到:1980年,白果收购价为每公斤0.8—1.0元,1987年为1.4—1.8元,1988年上升至28—30元,1995年上升到40—50元,1996年,优质大白果的收购价达到顶峰,高达每公斤70元。为什么价格会有这么大的增长?这与当时全国范围内的一场“白果运动”密不可分。
  
  叶利群见证过这场“盛事”。他回忆,那阶段全国各地都在争创外汇,当时的吴县市也不例外,然而可以出口的产品很少,只有白果、青梅、莼菜等几样,产量大的白果自然成为支柱产业,一时间,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争种白果树,仅1987年到1989年的3年间,东山镇就引进了近5万株白果树苗。在那十来年间,白果为吴中农民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当地人曾有种说法:家里有三棵白果树就相当于有个小银行。“北旺、上湾、新光三个村因为白果树特别多,当时东山镇附近的少女争着嫁过去。”一位当地老人给记者讲述了这件趣事。还有一个细节很能体现当年白果的“金贵”:如今果农都是用竹竿敲果子,那时为了爱护果树,都是架着高高的梯子拿剪刀去剪下每个果子,在白果快要成熟的季节,果农们甚至搭着棚子整夜整夜地睡在树下。
  
  然而,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让白果的出口遭遇冲击,由1997年的每公斤50元跌到当年的25元,在那之后,白果市价长期稳定,维持在每公斤10—20元左右。可是,近5年,白果的销售再次走低,引起各方关注。
  
  遭遇三重危机 如今地产白果走入低谷
  
  “白果这些年越来越难卖,得想个办法才好。”采访中,东山镇和金庭镇的不少种植户对记者这样说道。今年,地产白果的价格再次不容乐观,一级果的价格在5—6元,二级果则只能卖到3元左右,即使按照这个价格,东山镇目前依然有近三成的白果还挂在树上。连续5年价格走低、销路不好,种植户为此有些焦虑。
  
  为什么这几年遭遇低谷?经过调查,记者发现主要原因有三:首先,白果被称为“公孙树”,从开始种植到可以结果使用,通常需要二十年左右,按照这个时间推算下来,当初“白果运动”期间在全国落地的各种“白果千亩园”、“白果万亩园”已经进入盛产期,整个白果市场供大于求,但从本地市场的数据来看,东山镇今年产量为200吨,然而周边市场的需求量大约在80—100吨;其次,金庭镇农林服务站高级园艺师张海如分析,近年来白果种植技术不断成熟,造成嫁接周期大大缩短,甚至7年左右就可以出果子,这也导致地产白果数量大幅增加;第三个原因是因为苏州人对于白果的使用大多仅限于果用入菜,用途单一导致需求量不大。
  
  利润低,导致果农不愿过多管理,有些果子甚至不能被及时采下,对于白果树的种植来说,这是大忌,会造成严重损伤。“东山镇、金庭镇一带的经济林木与别的地方不同,这里的白果树、杨梅树大多都是有历史的。”东山一位老农对此很是担忧。记者调查中发现,当地70%以上的白果树都是树龄在百年以上的老树,还有个有趣的现象:这些老树通常都长在庙宇、景点、祠堂、开阔地、大户人家的院子等标志性位置。
  
  记者找到一本东山农林服务人员写于2002年的工作日记,上面记载着:在北旺村岭下附近发现一棵古老的白果树,根据树高、树径等数据推测树龄在2000年左右,“居住在当地的一位90岁好婆回忆,这个地方以前是个港湾,这棵树一直被渔民作为远航时的标记,听老人说,在雷雨天,树叶会发出特殊的亮光,可以指路。这棵树遭遇过三次雷击,目前生长状况一般。”工作人员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叶利群告诉记者,几乎每棵百年古树的背后都有着类似的原因、故事。
  
  这些白果树的价值远不能用经济利益还衡量,其“生态文化”价值更是需要被重视,而记者从专业人士处了解到,对于老树来说,一旦失管,2—3年就会开始枯萎。幸运的是,一系列保护措施已经出台,据介绍,东山镇、金庭镇已对树龄在100年以上的白果树进行挂牌保护,500年以上树龄的由吴中区农业局开展挂牌登记;而相关人员也对这些古树进行摸底调查,建立起一系列详尽的古树资源档案,对于已出现衰老的古树采取措施进行了复壮。
  
  能否深加工?白果酝酿“东山再起”
  
  “白果真的好,我们这里的90岁以上百岁老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天早上吃7颗白果。”东山镇果品协会会长周建林告诉记者,现在当地很多年轻人都在效仿这种养生土法。据资料记载,白果从宋朝开始就被列入圣品,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国外科学家先后从中分离出2种核糖酸酶,近年的研究更是发现白果具有抗衰老物质,可以抑制癌细胞扩散。记者了解到,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生产白果,我国的产量占其中90%以上,江苏省几乎所有县市都有银杏栽植,而吴中区是其中的传统产区,品种果实大、色泽白、肉质糯性好,在全国有名。
  
  这么好的白果,除了果用入菜还能怎么利用?张海如介绍,白果的叶子也是宝:“把叶子晒干、碾碎,泡茶喝,对于降血压、血脂很有好处。”不过他特别提醒,不可以用已经变黄的叶子,一定要用青叶。叶利群说,10年前曾有研究者发现白果那层薄薄的“外衣”可以做成天然的生物农药,这项产品曾在东山推广过一段时间,最终因为见效慢等原因无疾而终。
  
  记者了解到,目前,当地农林部门致力于白果的深度加工,希望借助研究所、厂家开发一些白果养生饮品、罐头食品,“木渎有企业来考察、调研过,对方很有兴趣,然而最终一统计,发现全区产量只够维持一个月的原料用料。”叶利群告诉记者。事实上,这也是枇杷、杨梅等经济作物在深加工方面面临的共同困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让地产白果“重振雄风”?当地农林部门表示,希望有兴趣的科研单位能主动与他们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