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黄花梨打开销售突出重围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第一食品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97票  浏览15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8月29日 14:54
  建宁县是“中国黄花梨之乡”,梨山面积12万亩,正常年份产量在6万多吨。继前些年的俏销之后,今年素有“南国梨王”之称的建宁黄花梨再次遭遇价格低谷。赶在“凤凰”台风登陆前,曾胜安总算把梨子都卖出去了,从广东打道回府。见到我们时,他除了满身的疲惫,还有隐隐的忧虑。
  
  “今年的梨子生意不好做啊!价格比前两年低了许多。”有着十几年卖梨经历的曾胜安叹了口气,为我们算了一笔账:“我收购的梨子每公斤1.5元,收购了1.2万公斤,纸箱1200元,运费3500元,成本总计是2.27万元。在广东东莞,批发价平均每公斤1.8元,一共卖了2.16万元。两项相减,我还倒赔了1100元。”
  
  一年前,曾胜安做梨子生意赚了数万元,可现在却勉强保本。尽管这样,天气好时,曾胜安仍然两天发一车梨,每车都在1万公斤以上。
  
  “价格低也要卖,总不能烂在树上吧。再说了,如果市场让别人占去了,再抢回来就难了。”曾胜安说,大量水果抢滩市场,已经把黄花梨逼到“墙角”了。
  
  烽烟四起:黄花梨销售陷入“重围
  
  其实,黄花梨遭遇价格低谷并不是第一次。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周边省份的黄花梨和建宁黄花梨抢夺市场,市场日趋饱和,价格日渐低迷。加上建宁果农市场意识不足,果农之间竞相压价,致使市场更加混乱,黄花梨价格一跌再跌。
  
  如何从困境中突围,继续做强黄花梨产业?政府和果农都在思索。全县上下形成共识:黄花梨产业必须走“内抓品质、外拓市场”的发展战略,立足资源优势,树立品牌意识。
  
  于是,建宁县引进早熟品种“翠冠”梨,提早上市一个月,这样梨子价格就比普通黄花梨高出一两倍。同时,还培育经纪人营销队伍,使用统一印有“建宁黄花梨”的包装箱,对梨子进行分级包装、销售。这一系列措施,使黄花梨售价保持相对稳定,近几年来,在集中上市时候,产地收购价还能维持在每公斤1.6元左右。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今年再次遭遇价格低谷呢?溪口镇黄花梨果业协会会长张宝旺介绍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供大于求导致价格低迷。近几年来,江西、湖北、浙江一带的黄花梨产业发展迅速,目前都已进入丰产期,由于运输便利,管理成本低等原因,价格较低,给建宁黄花梨的销售带来很大冲击。加上省内光泽、邵武、建阳等地的黄花梨产量增多,可以说是内外夹击,对建宁黄花梨形成包围之势。
  
  其次,大量水果同期上市,降低了黄花梨的竞争力。据许多经纪人反映,今年在广东市场,砂梨、荔枝西瓜等大批水果纷纷抢滩登陆,数量巨大,并且价格便宜。例如,7月中旬的时候,在广东东莞市场,河北的砂梨每公斤1.3元,西瓜每公斤1元,荔枝每公斤也才2元,建宁黄花梨售价自然高不了。
  
  第三,滥竽充数和提前采摘也是造成建宁黄花梨价低的一个因素。由于建宁黄花梨有着较高知名度,部分商贩购买建宁黄花梨专用纸箱,到江西、湖北、浙江等地收购梨子,冒充建宁黄花梨。还有些农户为了抢时间,卖高价,没等梨完全成熟,就采摘上市。因而,黄花梨味美多汁、爽滑清脆的口感大打折扣,砸了招牌,又影响销售。
  
  此外,与往年相比,今年成本增加了,价格却降低了。面对这一增一降,果农不禁要问:建宁黄花梨如何突出“重围”?
  
  把脉诊断:为黄花梨销售开“药方”
  
  如何应对当前出现的价格低谷?在采访中,业内人士普遍表示:建宁黄花梨要想卖上高价,除了内强品质外,外拓市场是关键。
  
  思想上,要从“重种植”向“重销售”转变。张宝旺说,要想提高黄花梨售价,拓宽销售半径势在必行。近年来,建宁黄花梨的外观和内在品质,都有了长足进步。与重种植相比,市场销售却没有跟上。据了解,建宁黄花梨主要集中在省内和广东市场销售,广东占销量的70%,其他省市的市场基本还没有打开。
  
  行动上,要从“重品质”向“重品牌”转变。在黄花梨果品质量提高的同时,重视品牌的打造显得犹为重要。建宁县绿源果业的付兴安为自己的黄花梨注册了“建绿”牌商标,去年又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标志,有了这两块大招牌,今年他的梨不仅销路畅通,每公斤价格还要比其他人高出0.3到0.4元。
  
  方式上,要从“重经验”向“重信息”转变。曾胜安说,在沿海地区销售黄花梨,最怕遇上台风天气。有一次,他在广东遇到台风登陆,一车梨子才卖了三分之一,台风过后,新鲜梨来了,他只好把剩下的梨子低价贱卖。如今,了解天气情况成了他每天的必做功课,此外,他还要打电话了解哪个市场价格高,哪个市场货源少。他说:“现在,信息灵就能赚钱,卖梨也不能凭经验。”
  
  渠道上,要从“销鲜果”向“深加工”转变。一直以来,黄花梨作为鲜果卖得多,很少进行深加工。在建宁落户的福建兴辉食品有限公司每年都收购黄花梨,进行黄花梨果酒、果醋生产,深加工后,身价是黄花梨鲜果的几十倍。但公司十几万公斤的收购量,与全县6万多吨的产量相比,只是杯水车薪。公司总经理林寿兴说,如果多一些水果深加工企业,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了,鲜果价格也自然上去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