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东川拖布卡“鸭梨”大 果农盼救助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云南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42票  浏览21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9月02日 15:05

漂亮可口的砀山梨“果满枝头待出闺”。
  

  拖布卡镇副镇长许剑满面愁容的说:“我们急需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帮我们度过难关。”
  
  8月30日,云南网记者一行人来到了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采访,发现这个昔日美丽的水果之乡正笼罩于旱魔的阴影之中,由于去年及今年旱灾的缘故,外地商人没有像往常一样进山购梨,致使近2000多亩约4000多吨鸭梨空挂枝头,面临烂在地里的危险。副镇长许剑称:仅此项损失就达400万元。故此,吁请社会各界广伸援手,帮助果农度过此难关。
  
  果农:我们被去年的旱灾影响了
  
  记者在拖布卡镇附近的两家果农的果园里首先看到的是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果农刘升达一把拉着记者的手说到:“早就盼着你们来了,我们今年丰产了,但梨却卖不出去,急人呐!”他把记者领到果园深处,只见几棵果树挂满果实,7—8个树枝被丰硕的鸭梨压弯了腰。老刘说:“今年雨水足,5—6月梨喝够了水,长势好,产量高,丰收在望,可外地客商却没了踪影。”
  
  记者细问原因,才知是去年旱灾的阴影所致,去年拖布卡遭旱灾,梨子出现卖相差,甚至有虫眼等问题,外地客商因此赚不到钱,就打消了到拖布卡买梨的打算。“可今年虽旱,但梨比去年好多了,客商门应实地来看看嘛!”老刘有点激动地说。
  
  的确,记者在现场看到,拖布卡的鸭梨,红梨,黄金梨,品相卖相都不错,且味道不错,确实有“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味道。但迫于季节因素,有果农只好自己摘梨拉到巧家等地贱卖。
  
  镇政府:两点原因致滞销
  
  在拖布卡镇一颇有年份的办公楼里,副镇长许剑说:鸭梨滞销,旱灾影响是一个因素,其实还有一个因素便是镇里的部分果农促销意识,改良意识不够强。
  
  他以当地居民的实际情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果园产梨子一吨左右,成本价1000元,每公斤成本1元;而办一个果品加工厂这点数量(4000吨)则太小。这就使得拖布卡陷入一尴尬境地。对果农而言,卖吧,没经济效益,甚至会亏本。不卖吧,只能烂在地里充当肥料。
  
  与此同时,将产业做大吧,有没有做够的土地,不做吧,往年的果树投资就被废了。“因此,只能另寻他图,走技改这条新路,走转变发展方式这条路。”许剑说。对此,乡里没少做工作。但有的农户就是不想尝试,此次的干旱再次让问题暴露了出来。
  
  不改不行了,天气越来越旱,要么升级要么赔本,别无选择。同时,也不能总是靠大家伸出援手度日。这不是拖布卡镇人的精神本色。许剑强调说。党委政府非常关注这一民生问题,宣传部门也安排媒体前来采访报道,老百姓对此感激不尽。
  
  技改得好处
  
  在许剑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人来到一家改良示范户的果园里,只见这果园不大,但仍果实累累,且一个个色彩鲜艳,透露着诱人的光泽。果园主人介绍称:这是拖布卡的“红梨”。尽管鸭梨大面积滞销,但红梨却颇为抢手,因为其皮嫩肉厚,酥脆爽口,因此,“4元一公斤的梨子”也不贵,果园的梨子很快就被当地人买完了。
  
  尝到这一甜头后,他还计划将更多的梨园改为“红梨园”,同时,还将种“黄金梨”等新品种。镇政府也鼓励这种做法,并将其作为示范户进行推广。
  
  观察:拖布卡有后发优势
  
  “拖布卡”在彝语中有“森林围绕的村子”的美誉,记者发现,其生态系统十分完好,是一个无污染的世外桃源,只是在今年旱情较为严重这一背景下,才稍显颓意。尽管这样,拖布卡除梨产业之外,还开发了万亩核桃,膏桐等产业,许剑介绍说:“开发上述产业就是为了迎战旱魔,因为上述经济作物皆有抗旱与经济价值两大特点。”
  
  据介绍,目前,拖布卡优良生态环境已吸引了客商前来投资兴业,据许剑介绍,目前已有企业选址在拖布卡投资耐旱经济作物种植,产值预计可达千万元以上。
  
  拖布卡目前很需要帮助,渡过难关。但这里后发优势大,潜力足。正如许剑所说:“希望有识之士关注拖布卡“鸭梨”的同时,更关注其未来的发展后劲与商机。”
  
  网友言论:
  
  @不告诉你1986014781:建议拖布卡搞个三省交汇旅游或是什么观光方面的节。以促该镇包括梨、砂等特产外销,善良的商人们,这里纯仆的民风,边贫的民情能刺激您去消费吗?
  
  @fighter2lf:帮帮辛苦老作的老乡们!
  
  @静姝美好:原来梨都挂在树上,怪不得外面梨卖的死贵死贵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