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褚时健:犯了错要及时改,创业永不晚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苏州新闻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01票  浏览14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12月19日 11:44

  褚时健:犯了错要及时改 创业永远都不会太晚

商报记者 姜锋
  
  中国成立前,他是代号“黑猫”的地下党;“反右”时,他被打成了右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是叱咤风云的“烟王”;1995年,他及家人接受经济问题调查,女儿自杀;1999年,他被判入狱;2001年,73岁的他重回哀牢山,筹措资金改造山地,种起了橙子。10年后,一种名为“褚橙”的水果进入人们的视线--年产10000吨,利润超过6000万元,被称为“云南最好吃的橙子”“中国最励志的橙子”,风靡全国。
  
  他,就是现在被人们称为“橙王”的褚时健。
  
  对于很多人来说,关于褚时健,他们最想知道的是,这样一个历经人生波折的老人,是什么力量使他在人生的晚年,还作出了种橙子的创业举动?他的成功基因是什么,是否可以复制?近日,褚时健唯一授权的传记、先燕云和张赋宇撰写的《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由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也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日前,褚时健接受了记者邮件专访,道尽86年风雨人生。褚时健说,犯了错要及时改,而创业永远都不会太晚。他说:“不管是给国家干还是为自己干,我都有一个不变的追求,沾着手的事情就要干好。大事小事都一样。我有过失败,有过教训,能走到今天,还是个性使然。我这个人的性情就是不服输,用句时髦的话说:看重自我价值的证明。我希望对我的家乡、对我的民族、对我的国家做点好事,我们这一代人,逃不掉的有一种大的责任感。干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是我的追求。”
  
  现年86岁的褚时健,还在盘算着五年规划、十年规划,在自己人生的山峰上攀登……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
  
  都只想着把事情干好
  

  商报记者:你这一生经历很多的变故,你一次次走出来,内在的驱动力是什么?
  
  褚时健:我的坎坷比别人多,这是事实。我的习惯就是要做事情。我倒霉的时候,没人理我,我就自己找事情去干。这么多年来,我搞过农场,搞过养殖,搞过种植,酿酒、制糖、造纸、种烟叶、做烟花这些行当我都干过。我被划成右派时,很多朋友为我抱屈,说社会不公,我说别说那些了,杂念少了,不管在哪里,也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只想着把事情干好。
  
  文革时期,厂里有两派在争权,但我不站队,只想把厂子搞好。后来大家的生活有了提高,也是你斗过去,我斗过来,像我这样被戴过右派帽子的人,倒没有一个人斗我,他们哪一派上台都要来找我,我抓着生产,生产不垮,那个派就正确了。所以文革时期,我出人意料地没有被斗过。
  
  商报记者:这本传记回顾了你之前的人生经历,对此,你有什么感触?
  
  褚时健:我这一生,要说经历能比别人多,也是和我这个人对社会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有关系。我认为该干的事情干好,心上才舒服。我这个人连过日子也会先挑重要的,大事我会先把关,小事我都不管。所以,在有些时候就会引起很多人的争议。像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有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挑难做的事情去做,当我认准了一件事情值得去做的时候,就不会太过计较个人利益,计较太多了,你不敢去做了。
  
  商报记者:很多年轻人找你来“讨秘诀”,你认为你身上的什么值得他们学习?
  
  褚时健:以前有一次,我去国外出差了四十多天,厂里给我打电话说,不行了,你去得太长了,快点回来。这个时候我才觉得对于一个企业,我能够起点作用。
  
  我比较笨,但是我下功夫。别人想一遍,我想五遍,想八遍。很多人不愿意干的事,我认准了就去干。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我们搞了个“第一车间”下田,也就是直接控制烟叶的生产,管烟叶质量。这个事情是很复杂的,涉及的问题很多。当时国家刚刚改革开放,很多放宽的政策真正下到地方,往往需要过程,执行起来也需要时间。原料供应这个问题,有些人说你不该管,人家农业部门会搞嘛。但这个问题阻碍了我们发展,甚至影响了中国烟草的发展。
  
  那个时候没有好烟料,没有好烟料就做不出好产品。这种事情别人不愿意干,我还是去干了,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如果改过来的话,不但是我们这个工厂的烟草质量,连整个中国烟草也会得到提升。后来的事实是,我们的种植方法推行后,中国烟草的品质跟世界相差不多了。
  
  做这种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撞到南墙,我也会去干。我这个人的性格就是那样子。如果只顾着自己当官
  
  是不能把企业搞好的
  
  商报记者:你觉得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褚时健:每年都会听到原来并不知名的企业突然搞好了的消息,当然也会听到本来挺好的企业,后来垮掉了。但在我看来,企业家的素质当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做企业的时候,要先考虑这个事情对国家影响大不大,对国家好不好,而不是在决策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利害关系摆在前面。如果只顾着自己当官,不能把企业搞好,不是好的企业家。
  
  另外,你要搞好企业,必须要先了解它,要看到涉及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你懂不懂,不懂的话要学懂了再搞,没有哪个人天生都能样样懂,但是可以学,学懂再搞,那就能避免胡乱决策的问题,更能为国家避免损失。在论证阶段,你单听别人讲不行,自己要有想法,听说别人搞得好,于是自己也跟着搞,要想为什么别人搞得好,碰到自己搞就干不好呢?不懂就莫干!起码你要懂你在这个岗位上应该懂的东西,其他高层的决策,需要高层来懂,你乱点头会造成损失。
  
  商报记者:社会上对你的评价很多,你怎么评价自己?
  
  褚时健:我没什么想法,对我整个这一生的评价还没有想过,这个事应该由别人来说。我想10个人的评价中,总有8个人说的话是公道的嘛。
  
  商报记者:很多人把你当成偶像,你自己有没有偶像?
  
  褚时健:这个我还没有明白地想过,我比较讲求实际,但有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当时**担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有一次他到玉溪烟厂视察,他承诺帮我们办个事,回去第二天就办了;当时轻工部有一个搞洗衣粉原料的工厂在云南,**从我们这里离开就去视察那家工厂,那位厂长向**诉苦:我们困难重重,两年烧了三把火,生产不下去了。**巴掌一拍下去,从板凳上跳起来说,你当什么厂长,两年烧了三把火,还在这里给我说你资金困难?
  
  当个总理,没有点火气是不行的。
  
  跟朋友借钱租地 种橙几年后就把钱还清了

  
  商报记者:你在75岁时选择创业,为什么会选择种橙子这样见效缓慢的?
  
  褚时健:当时有个农场破产了,要向外出租,是政府的农场。我和老伴考虑这个地方的自然条件不错,就租下来了。这个农场原来有3000棵树,我们也接手过来了,拿这些树做实验,到2003年,我们种下了20多万株。
  
  朋友们当时都劝我们说,算了,你已经70多岁了,要是生活过不下去,我们来负责,少不了你的吃穿用度。
  
  我和老伴怎么会闲着呢?就跟朋友们说,问你们要钱吃饭有点不好意思,还是自己赚钱去。不过你们能不能先借我点钱?他们就说可以借给你,9000多万够不够?我跟他们开玩笑说,不用太多,还不起就麻烦了。他们安慰我说,你莫想着还不起,实在还不起的时候,我们也不会给你增加压力。我说我不开玩笑,我相信我能还给你们。说这话,我是有底气的,因为我们事前早就经过调查了,心里是有八九成把握的。
  
  后来有个开饭店的朋友跟我讲,他那个小饭店一年赚四五十万就已经很满意了,听我说要四五年就把钱还清,他觉得不太可能,也就没有打算真的让我还钱。
  
  还有一个朋友指着我当时种下的树说,你看你都七十好几了,要哪年才会收支平衡啊!我说,树种下就会长。第二年,他再来的时候,山上已经完全被果树给覆盖了,他才相信我真不是说大话。他也相信,我真的是在搞企业。而且我也三句话不离本行地告诉他,做企业就要赚钱,不管给自己干还是给国家干,不能给国家赚钱的企业不是好企业。
  
  现在我每天早上四点多就醒了,一醒就琢磨问题,还有哪些没解决,会不会影响效率,找各种资料来参考,找有经验的人来交流,总会有解决的办法的。
  
  商报记者:创业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褚时健:要说困难,也挺困难的。最开始两三年,市场还不认可我们的品质,那时是最困难的,一些朋友从各方面帮助我们,把我们的产品,一年一家帮忙卖一些,通过集团消费,引导市场,市场果真热起来了。隔了几年,我们就把钱还清了。
  
  从800亩扩大到2400亩的时候,资金跟不上了。兴建水利要钱,像我们外边的这个小水坝,把蓄水量从8万方扩大一倍,花了40万元,又没有钱了,就靠找朋友借钱的方式融资。
  
  商报记者:为什么不找银行贷款?是你不想贷,还是银行不愿贷给你?
  
  褚时健:一开始是银行不放心,他们说你这个是靠天吃饭的生意,遇到天灾的话,我的贷款你怎么赔?2008年以后,我们的生意慢慢多起来了,银行就反过来找我们,三五千万不是问题,我们又不要了。
  
  把原来烟厂的管理办法
  
  移植到果农身上了

  
  商报记者:现在庄园里有多少户农户?进来的果农有没有“门槛”?谁想种都行吗?
  
  褚时健:原来我们这儿有110多户,后来摊子扩大了,有了二百四五十户。我们现在总共有一万多亩地,农户也就越来越多了。凡是跟着我们种果子的农户,基本都脱贫了。
  
  现在在外面等着想要进来种果子的有十几二十家农户,我们也得挑啦,像身体状况、文化程度都是考量的标准。以前人家一不高兴就跑了,现在都不想走了,毕竟一年少说也有个八九万的稳定
  
  收入,在农村来说,这算不错了。
  
  商报记者:怎么能让果农按照你的标准来种果树?
  
  褚时健:这是个很麻烦的事。我们专门有台设备,可以计量哪些果子合格,哪些果子不合格。不合格的果子出来,农民会被罚款,混进一个罚20元,不罚款他们不认真。报酬也跟质量、数量挂钩。你管不了农民是八点上班还是七点上班,这要靠他自觉,自觉是跟他的钱挂钩的。
  
  商报记者:这是把原来在烟厂的管理办法移植到管理果农身上了?
  
  褚时健:基本上是。果农的文化低,你要正式把他们召集起来,对着黑板给他们讲,讲半天他们都不懂。如果按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做,那恐怕现在的1/5都拿不到。所以我们对果农都是现场,手把手教他们这棵树应该怎么处理,下回压肥料要压多少,以及告诉他们时间、量、有效元素的比例。
  
  褚橙算是家族产业 将来董事长由儿子继承
  
  商报记者:褚橙比一般橙子卖得贵,底气在哪里?
  
  褚时健:价格是跟着行情走,一年一年涨上来的。一开始,我们并不想价格太高,但今年产量紧张得不得了,我们把价格提了30%,零售商提高50%。现在褚橙大部分是个人购买,集团购买的价钱我们都提高了,不鼓励集团购买。集团购买以前占我产量的一半,三四千吨,今年我只给订四百吨。
  
  商报记者:褚橙现在一年的利润有多大?
  
  褚时健:去年我们的产量到11000吨,今年连续干旱,只有10000吨了。去年我们的利润有6000来万,今年产量稍微减一些,但利润也会到7000万,因为今年价格涨了20%~30%。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我们原来有2000多亩地,后来又扩充到7000亩、8000亩、9000亩、1万亩,就这么不断升上来的。每年我们赚到的钱,因为市场所需,都拿来用于建设,现在在产量1万吨上下波动。再过5年,可
  
  能我们的产量会到5万多吨。
  
  商报记者:将来褚橙事业会传给谁?
  
  褚时健:我基本算是家族产业,将来董事长肯定由我儿子褚一斌来继承。但我还是有些不放心,我说,你把我这个品牌搞砸了咋整?先考试,让他自己来搞一块试试,有大问题我帮帮他,成功了再来接,搞不成功,就不行了,所以他也在努力。
  
  【人物名片】
  
  褚时健

  
  原红塔集团董事长,昔日赫赫有名的“亚洲烟王”,中国最具争议性的财经人物之一。
  
  褚时健以战略性的眼光强化资源优势,并抓住行业机遇。用17年的时间将默默无闻的玉溪卷烟厂缔造成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五的大型集团企业--红塔集团,累计实现税利991亿元,成为地方财政支柱、国家税利第一大户。
  
  上世纪90年代一度远离公众视野,沉寂多年后,于2001年,73岁的褚时与妻子承包荒山开始种橙子。十余年后,褚橙年产10000吨,利润超过6000万元。
  
  如今,86岁的褚时健从“烟王”变身“橙王”,开始攀登他人生的又一高峰。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