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赵亚夫:他,用平凡写就伟大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京江晚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97票  浏览18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12月13日 11:48

  
  对于个人名利,他看得很淡
  
  了解农民的赵亚夫一看到农民就亲切,一到田里就踏实,但他却把个人名利看得很淡。
  
  任市农科所所长时,他主动提出不管钱不管物,主要精力放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上。
  
  1996年,组织上决定调赵亚夫任江苏省农科院院长,但他却选择了放弃——因为,他要离农民近一点,离土地近一些。
  
  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他“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荣誉称号,在南京召开表彰大会时,他竟没有一件像样的西装,陪同他去的镇江市科协负责人只好把自己的西装借给他。而随后,他却把自己获得的30万元科技兴农模范奖金的大部分,以各种方式回报给了为戴庄作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
  
  有人说,他是农民财富的创造者,凭他的技术、项目和管理“入股”,可以轻松赚大钱,但直到现在,他没有接受一家企业聘用。对此,赵亚夫觉得很正常:“我没有精力,我要帮农民做事。我的工资足够用了,钱多了我也不会花。农民这样尊重你,这是最好的报答,比金钱宝贵得多。”
  
  半个世纪来,赵亚夫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文章。他每年要撰写十几万字的科普读物,要给省、市领导撰写三四篇调研报告和建议。他却没有时间写论文,研究员职称评定硬是评了三次才通过。但赵亚夫认为值得,他说,这样做比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用处大得多。“赵老师的做法也是对我们的言传身教,我们所里的农科人员现在都是这样,把为农服务看得比职称重。有一次,一个东北的农科所负责人来镇江学习,了解到我们的情况后说,我们要是去了他的所,职称至少要比现在高上一两级。但我们哪能只看重这些呢?”市农科院果树专家糜林说。
  
  这么多年来,赵亚夫所指导过的农业示范户中,产生了多个省市乃至全国劳模。而当时的赵亚夫还不是劳模。
  
  在句容市白兔镇大家都知道没有赵亚夫就没有龙山湖村的生态果园,然而大家更知道,果园的果子虽然已经旺销了多年,赵亚夫却从来没有带回去一个果子,他的亲戚朋友以及家人没有一个人吃过他精心培育出来的果子。
  
  果农经常劝他带些回去给自己的家人,“没有你就没有这果园,没有这果园哪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别说带些果子回去,就是把整个果园搬走,我们都不眨一下眼睛”。然而,每一次赵亚夫都会婉拒,“果子是你们的血汗,我是不会拿的”。即使是不能装箱的次品果子,他也坚决不带,不光他自己不肯带,他也不允许自己的司机往回带哪怕一个。
  
  说起赵亚夫,当地农民赵爱珍说:“你见过六七十岁了还天天与我们老百姓在一起干活的干部吗?你见过天天从城里赶到乡下帮别人忙挣钱的人吗?你见过什么都不图的人吗?你说赵主任这么苦是为了什么?他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穿得比农民还要农民,吃的都是跟是我们一样的粗茶淡饭,他没有私家车,也没有钱,更没给儿子找份像样的工作,你说他那么苦到底为了什么?我是不知道怎么说,反正赵主任是个好人,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人。”
  
  他不富裕,却让一方富足
  
  为农民服务,说高一点,是我的人生目标;说平一点,是我的兴趣爱好。如今,我已满头华发,仍然深爱农民、农村、农业。我也知道,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需要千百万人共同努力,需要我们一起来浇灌升级版的“乡土中国梦”。这是赵亚夫不久前在所写的一篇谈到“乡土中国梦”的文章中的一段话。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半个世纪的人生里,赵亚夫一直和泥土、泥腿子打交道。田间地头是他的办公室;他的手机里存得最多的是农民的电话,只要农民来电,无论刮风下雨,他都第一时间赶去;组织上给他配的车常年在乡间行驶,一年跑下的路可以绕地球一圈……面对不解的目光,赵亚夫说,为农民做事,是在尽一个**员的良心和责任,时间长了,人们就会理解你。
  
  赵亚夫深深理解农民们渴望脱贫致富的迫切心情,也理解农民们致富无门的无奈,他更知道,要想改变落后的农村面貌,最根本的是要改变农民根深蒂固的旧有种植观念。为了做到这一点,他把农民当成自己的朋友、兄弟,他“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将绿色的希望种在大地上。
  
  于是,30年来,从只有区区20株苗儿的草莓拓荒到今天闻名遐迩的“草莓之乡”,从醉人心扉的满园桃红到飘香诱人的“越光”有机稻谷,从世代贫瘠的丘陵岗地到今天高效产出的绿色良田,从句容到丹阳,再到绵竹……他虽然并不富裕,但他却用他对农民的爱,让一方富足。
  
  本版摄影 文雯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