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加入水果邦 | 找回密码
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三访“西瓜王” 刮目看内黄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嘉定区合作交流办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09票  浏览15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4月28日 16:22
  暮春“谷雨”,我们一老一少俩记者穿行在内黄大地瓜菜飘香的田野。碧绿的麦苗已经抽穗,连片的温棚参差错落。记者心中涌动起《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旋律,不觉唱出“麦田就像绿色的海,温棚就像白莲花,瓜农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
  
  “瞧,前面那些大棚都是东庄镇的,那一片就是渡店村了。”老记者欣然指手,青年记者不禁问道:“这么一大片,哪一栋是王善家的呢?”是啊,三年间,东庄镇的西瓜大棚大发展了!
  
  边走边问,一位怀抱小孩儿的俊媳妇应声从瓜棚钻了出来:“这不是《安阳日报》的郝记者么?俺爹在那边的棚里。家怡,快叫郝爷爷!”老记者这才反应过来:“是红山媳妇晓燕吧。三年前见了艳山家刚过百日的小家乐,今年来又添了个小孙女王家怡。你爹可是孙子、孙女两齐全了!”话音刚落,红山和艳山一前一后从两个瓜棚钻了出来。
  
  红山说:“郝记者,你头回来,俺哥俩还没结婚,全家种一个棚;二回来,俺都成了家,老棚归俺爹,俺弟兄俩一人一个棚;这次来,又多了一个新棚。4个大棚12亩,一茬儿西瓜10万块!”
  
  正说着,围观的一位瓜农喊道:“想你们的人来了!”记者闻声东望,61岁的王善老汉怡然自得地驾着一辆崭新的电动三轮车乐呵呵开来,老远就喊:“郝老弟!听说有记者来,觉得就是你。再过5天来,就能尝尝俺的瓜了!”
  
  记者快步迎上前,搂住王善的臂膀细端详:“脸膛还是这样红,身子还是这样壮,日子好了心气爽吧!”浓眉大眼的王善笑得两眼眯成一条缝:“人就是活个心劲儿!去年新添了个孙女儿,秋后又弄了个大棚,忙是忙了点,但也忙得值。这不,这茬儿瓜一收,再给他们兄弟俩盖一院房!”
  
  欢声笑语中,王善的四弟、村委会主任王春明闻声赶了过来:“你头回来,俺五个老弟兄一家一个棚15亩西瓜,现在五大家10个棚,30亩西瓜摽着劲儿往上长。全村465户,1900亩耕地,十年前只有80亩瓜棚,现在1500多亩瓜棚,户均收入近3万元。全村人均收入70%是瓜棚长出来的。近三年,靠西瓜供养出来的大学生30多人,研究生5人,正在上高中的20多人,俺村儿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
  
  记者和围观的瓜农不禁鼓掌。春明拽住记者的衣角拉到一边耳语:“俺现在西瓜甜了,日子富了,老想着当年领俺开始种瓜艰苦创业的老书记王献庄,村民们几次议论想在路边给献庄书记竖个碑,写写开初种瓜的艰难经过,行不?”记者一时语塞,难以表态……
  
  不知不觉,夕阳像一个剥了皮的硕大圆红西瓜,徐徐滚落西天。同行的县委宣传部段副部长催我们赶回东庄镇。镇党委书记林学军、镇长赵晓波向我们介绍了如下情况:东庄镇45个村,6.3万人,7.4万亩耕地,十年间,已形成3万多亩颇具特色的瓜菜温棚生产基地。其中,10个百亩示范园,5个高产千亩方,1个万亩区。更可贵的是,十年间培养出了100多位温棚西瓜“土秀才”,掌握了各个环节的生产技术,带出了300多人的营销队伍,产前产后一条龙,瓜农不愁技术不愁卖,人均增收2000元。更让记者感兴趣的是,南流河村的魏海生与山东鲁青公司合作,今年已开始建立标准化育苗工厂,初步形成标准生产、标准销售、直达超市的一条龙瓜菜产销生产线。可惜,魏海生到山东参加世界瓜果蔬菜博览会,记者遗憾没能采访他。
  
  晚饭间,现任县建设局长王献庄闻讯赶来,老友相聚,古道热肠。当记者谈及渡店瓜农想为他立碑时,王献庄连连摇头:“可不中!可不中!老百姓温棚种瓜起步时,一是怕,二是难,咱排忧解难是应该的。十年后,瓜农喜了,百姓富了,咱也跟着乐乐就是了。”
  
  农民苦,干部忧;农民富,干部乐。记者与党的干部都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惟如是,天下大同大乐噫!当夜,记者无眠……(记者 郝建生 朱震晓)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