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加入水果邦 | 找回密码
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高学历“新农人”玩转农业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97票  浏览26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8月06日 14:24

  2007年王文克与几名村民联合承包下200亩荒地,种上了地瓜。之所以选择与村民一起干,他解释,一来自己无力一口气承包大块地;二来自己是门外汉,依靠有经验的村民可以快速上手。
  
  令人没想到的是,当年纯收入就达10多万元。在尝到甜头后,王克文瞅准了与人合作,做规模化种植是一条快速致富的道路。于是在2008年,王文克大刀阔斧将几人的种植团队一下拓展到600余名。成倍村民的加入使得种地瓜的收益有了质的飞跃,当年只要与之合作的村民都挣到了钱。随后2009年,慕名前来想与王文克合作的村民骤增到800人。
  
  “人多了一定要成立一个组织才方便管理。”同年5月,王文克成立沙土地瓜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入社村民只需要负责区域内的农田管理,合作社则负责发放种苗、农资并提供培训,到了收获季节,合作社便上门收购,解决散户的销路问题。
  
  尽管这种模式在当下不算新鲜,但在当年还是一个比较创新的产销模式。王文克说自从成立了合作社,全村地瓜种植面积从2009年的2600亩,飙升到如今的10380亩,加入合作社人数也达到了1000多人。而他最初想拯救家乡土地的梦想也得以实现。
  
  现在的王文克经营着自己的澄迈桥沙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村里的地瓜也有了更为宽广的销路,如今整个海南岛的酒店或超市都能吃到王文克家乡的地瓜。
  
  理想型◆>
  
  只想种出最安全的粮食
  
  有人靠着“救世主”精神务农成功,有人则捏着“只想做安心粮食”的愿望踏上漫漫农业之旅的。
  
  16岁考入名牌大学的神童、年薪30万的IT精英、曾被疾病击倒的人、执着做有机农业的农夫,四个词条勾勒出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明攀的人生曲线。
  
  坚持“不施农药化肥”是李明攀务农的闪光点。在他的新浪博客中曾有人提问“为何不用地膜”,他的解释是“地膜会阻碍庄稼的呼吸”。
  
  大多数人不能理解他坚持有机农业的做法,他就回以一句“确实有些理想主义,但可以实现”,坦然、坚定。
  
  而选择这样一条难以企及的种植道路,背后所付出的代价实在不小。三年前,李明攀第一次向田间播撒8000斤麦种,所有的麦种几乎全被鸟儿吃光,但他却没有将鸟儿赶走,反而说了句“鸟儿没东西吃啊”!
  
  在他的理念中,只有人类停止破坏环境,大自然才能开始自我修复,而这必须熬过一段“艰难旅程”:不断地投入但极少看见回报。
  
  经过3年的不断投入,李明攀的450亩田地中,300亩水稻亩产达到630斤,60亩黄豆亩产达到160多斤,剩下用来耕作黑豆、小麦及花生的90亩地产量也在逐步提高。
  
  李明攀最新一篇博客题目为《TOBEORNOTTOBE》,大意是说,3年了,全部资金和精力都投入到农业,家人开始有抵触情绪,他显得有些迷茫。但在文末,他却写道:农耕,是与大地的对话,是与众生结缘的历程。走好这一段历程,善待周围辛勤付出的亲人伙伴,留点时间陪陪孩子,留点时间跟自己的心对话。
  
  李明攀将“为有缘人提供可持续的放心平价食粮”作为宗旨,因此他选择用300亩的土地种植经济价值较低的水稻,原因只在于“水稻是人民的主粮”;对于农业的风险,他认为无处不在,却对能不能盈利表现淡然,原因在于“金钱只是参与社会游戏的工具”;对于往后的农耕道路,他说不可预知,却说只要自己能吃饱穿暖有点余钱就会一直做下去,即便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原因在于“这只是一段经历”。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