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陈奕先:痴迷核桃壳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11票  浏览9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4月01日 18:22
  人物印象
  
  陈奕先,贵阳市旅游协会旅游商品分会理事。小个子的他人生格言和潘长江一样:浓缩的都是精华。他是个乐天派和“老顽童”。今年初到北京参加庙会推销贵州商品,人家歌舞团的演员邀北京市民跳板凳舞,他把生意丢给手下,捞起两张大板凳也去凑热闹;见有人卖空竹,他没玩过,就买了一个三两下就玩会了。在北京,他“顺便”去逛了潘家园古玩市场,还偷拍了很多照片,“这些年我都是走到哪里拍到哪里,做工艺品都是相通的,很多漂亮的图案别致的造型都是可以借鉴的。”他说。
  
  人物故事
  
  2007年,陈奕先首次拿出用了150公斤核桃制作的两米高的大花瓶,参加2007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贵阳能工巧匠选拔赛,捧走了一等奖。好多人瞪大了眼睛不服气:他陈奕先那双手能做出这个东东?!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在他的车间里“见识”了他的手艺后,结论是:不服不行。
  
  很多东西,通过陈奕先做出来就是不一样,这成了一个技术加艺术的活儿,他做出来东西不光好看,还能卖钱,已经被人当礼品送到了美国、西班牙、叙利亚、日本、韩国,在国内沿海一些城市和北京市场上也被经销商看好。
  
  陈奕先的人生经历和技术沾边但和艺术无缘,年少时他曾去深圳学了当时很时髦的电器,而且手艺不错,但就在一家台湾商家看重他,想把他“弄”到台湾去的时候,他却打退堂鼓了,“那时还小,想家啊。”他说。回贵阳后,他先干过法律,后来卖过电器,最后因为机缘巧合习上了古人之好:卖不能吃的核桃壳。
  
  陈奕先的核艺制作来自于一个偶然。
  
  几年前,他和朋友到沈阳玩,他第一次看到了核桃壳做成的工艺品就对这东西发生了兴趣。但他却认为人家的工艺太粗糙,而且太没有“艺术造型”了。后来又在云南、湖南,他看到了“粗加工”的核艺。
  
  陈奕先想,核桃壳资源取之不尽,而且“这个产品完全符合环保和循环经济的要求,这个市场大哦”。于是,他开始自己动手去感受其中的乐趣。
  
  经历了反复摸索和几次失败,陈奕先的第一件作品诞生了,它是一个小小的烟灰缸。虽然比起现在的作品,它的水平显得很“初级”,但陈奕先说,这个烟灰缸在当时得到了朋友们的称赞,使自己更有信心和兴趣了。接着,越来越多的作品“出世”了:笔筒、花瓶、车模、镜框……许多人一看见它们就爱不释手。他制作的核桃壳花瓶、台灯、相框等工艺品很快就销售一空。
  
  短短两三年,陈奕先把一枚小小的核桃壳卖到了福建、广东等地,并投资数十万元建成了核桃壳工艺品加工厂,聘请了10多名工人,专门生产核桃壳工艺品。已有广东、福建、湖南等地的客商和他建立了供销关系。如今,陈奕先的核桃工艺品已经有了80多个品种,每年要用掉数十吨核桃壳,生产产品数万件。陈奕先把他的核桃壳工艺品做成了大生意。
  
  作者:本报记者 石云华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