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杨良杰和他的中农乐果业合作社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科报网-开发区周刊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671票  浏览200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3月18日 09:42

果农金秋的笑容更灿烂  
——记杨良杰和他创办的中农乐果业专业合作社  
                                                                                             宋莉 郑冬冬  /文
--------------------------------------------------------------------------------
   和杨良杰接触的人,不能不佩服这个30多岁年轻人的号召力,短短3年时间,他通过创办的中农乐果业专业合作社,把20个省市6万多果农组织在一起。和中农乐接触的人,不能不佩服这个群众性组织的凝聚力,600多个基层果业协会和果业专业合作社归于他的麾下,共同依靠科技,大兴果业。号准果业脉
  2004年底,当时正在中国农科院担任《瓜果蔬菜报》执行主编的杨良杰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亲朋好友瞠目结舌的决定:放弃年薪十万的优厚待遇,卖掉刚刚营建起的京城新家,重返故乡———山西运城。他要在这里重新打造自己的事业。

  杨良杰,后稷故里———山西稷山人。1994年刚毕业,正赶上果业发展的大好时机,被运城新成立的果农报社招聘为编辑。后因工作需要,本人又聪明好学,被安排负责比较棘手难搞的技术版。为了完成好任务,不懂技术的他开始学习果业方面的知识,并到农业院校拜师学艺,逐渐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加上自身美术基础好,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技术讲解得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此后,只要是全国有名的专家,他都积极联系,不是请教就是约稿,特别是来运城讲课的专家,不论是课堂还是地头,他都是从头陪到尾,几年下来,从当地农业推广部门的技术员到中国农科院里的大专家,从田间地头实干出的土专家到日本来华讲学的洋专家,几乎都成了杨良杰的好朋友。其中最著名的汪景彦和刘志坚两位专家,可以称得上是他的恩师,对他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自始至终无微不至地进行关怀,这些都是杨良杰的宝贵财富。把这些大专家的先进经验、实用技术通过报纸转化成农民能读懂且用得上的实用技术,杨良杰就相当于一个“科技翻译”,几年下来,他本人在翻译中也不知不觉地成长为一名“专家”了。2002年11月,由于《果农报》在行业的影响,为了扩大发展,与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合作迁址中国农科院办报,报纸更名为《瓜果蔬菜报》。经多方考核筛选,杨良杰是原单位唯一被聘用的人员,任职副总编、执行主编。

  十余年打拼,从没有离开一个“果”字。进京了,走进中国农业科技的最高殿堂,接触到更多的农业专家,杨良杰的眼界更宽、视野更广,他感到家乡果业生产面临的长期徘徊不前的问题症结在于:缺乏能够把分散生产的果农组织起来合作的形式,缺乏能够植根于民间的科技推广者。这次决然之举,就是要在运城组建果业专业合作社,要用新的形式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两个突出问题。

  杨良杰的决定得到了对果业生产倾注了毕生精力的大专家汪景彦的大力支持。汪景彦,这位农业部果树顾问、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首席顾问、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知名专家,对科技推广的难度有深刻的感受。他曾慨叹:“3分钟可以讲清的技术,3年也难推广开。”他建议杨良杰把合作社起名为“中农乐”,寓意是让中国的果农都快乐起来。他把这一希望寄托在了有志向的年轻人身上,要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愿望薪火相传。

  在运城市果业局、民政局、农业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农乐果业专业合作社》于2005年成立。一方面是果农对科学技术的极度需求,一方面是分散生产带来的农民淡薄的组织意识。2005年是中农乐的艰难起步之年。多年的办报经历,让杨良杰结交了众多的乡土务果能人。英雄所见略同,这些在一方水土上具有号召力和说服力的土专家愿意和杨良杰共谋果业发展大计。为了把大家吸收到中农乐果业专业合作社中来,四处动员,终日奔波,杨良杰一条裤子曾穿了3个月。

  他们从改变观念入手,定期举办各种培训;接着又帮助果农建立高标准示范园和绿色果品生产基地,生长季节定期派技术人员进园手把手指导。让果农简直不敢相信的是这一切都是免费的,用果农的话来说:这么好的事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一传十,十传百,短短的时间里,跟着干的果农一个劲地猛增,仅到2005年6月份时已突破万余人。抓住果农心

  谁能和老百姓心贴心,老百姓就能和谁心换心。中农乐在科技下乡入户中始终能抓住果农的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科技。从1993年到2004年,杨良杰一直供职果农报社,传承了这份报纸通俗易懂、形式灵活的特点,而且善于揣摩,在中农乐会员内部资料《果业科技与信息》上将之发扬光大。开设《果园派活单》、《专家讲经台》、《病虫害预测》、《经验交流台》、《果农咨询台》、《果园管理建议方案》等栏目,通过资料指导果农生产,成了果农爱不释手、喜闻乐见的科技依靠。与此同时,为了便于果农理解和学习,杨良杰还专门把桃、苹果的技术绘制成彩色挂图,把老师在园里具体的操作,刻录成光盘,赠送给果农。3年来,先后赠送挂图28多万张、光盘4万多碟。这些技术挂图被果农张贴在炕头或是果园看护房内,他们经常边看着图边跟着管。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讲老百姓的事,枯燥乏味的管理技术老百姓听明白了,用得上了自然就会吸引人。

  依靠乡土能人的带动效应推广科技。一大批乡土人才加盟果业专业合作社是中农乐的一笔财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张显川教授从日本引进高光效开心形管理技术,能有效解决乔化密植果园风路不畅、光路不通的问题,杨良杰就把这套技术总结出来,乡土能人张引群、燕克昌、赵结水等率先接受,在果农中大力宣讲、积极推广。桃树主干形简化办法创始人郑凯旋加入进来了,特早熟杏树权威栽培专家张振民加入进来了,枣树管理高手邵社社、李屯加入进来了,梨树、葡萄方面的顶尖人才都被“挖”过来了,队伍越建越大。这些在当地都颇有影响的能人把科技之火播撒在果乡大地。科技结出优质果。在许多地方,果商一眼就能认出是不是中农乐会员的果子。

  依靠高级专家的宝贵成果引领科技。科学技术没有顶点,果树管理也没有绝对先进一说。中农乐善于从高级专家的头脑中借智。除汪景彦、刘志坚外,张显川、张文和、牛自勉这些响当当、顶呱呱的果树管理专家看中中农乐踏踏实实服务果农的敬业精神,也乐意随时为果农做指导。运城市果业局的郝淑英、白姚期两位专家也在局长姚存忠的安排下先后担任中农乐的技术总监。如果说乡土专家队伍是先锋部队的话,那么专家团队就是坚强的后盾。有这些专家坐镇,老百姓自然心中塌实。

  目前已在各地建立各种示范园600多个。临猗贾寺村王社柱有“中农乐”示范果园7亩,2006年在一般果园苹果每斤只卖五六毛钱时,他示范园的苹果被客商以每斤1.7元的价格争相抢购;河南陕县上窑村果农任东坡,因使用“中农乐”配套技术,亩效益高达1.7万元。角杯乡上豆氏村有200亩杏园,以前没技术盲目管理,年年有花无果,经济收入低得可怜,加入中农乐合作社以后,运用先进技术,2006年喜获丰收,10天卖杏收入66万元。社员李波2亩多五六年生的金太阳杏,以前总产量不到2000多斤,去年产了近万斤,卖了一万多元……这些成功的示范园都起到了榜样引路作用,带动了周围方圆数里的果农。对应服务路

  “在近日举行的山西平陆县‘中农乐’果业合作社揭牌仪式上,从四面八方自发赶来参加的果农有近千人,然而他们的主要目标不是揭牌仪式,而是仪式后‘中农乐’专家的讲座。主持人宣布仪式结束的声音刚落,人们便一窝蜂地涌向讲座地点—————合作社所在楼的后院。讲座开始后,近千人的露天会场竟鸦雀无声,相当一部分果农带了笔记本,一丝不苟地做记录,3个小时的讲座会场秩序井然。”这是《农民日报》在报道中农乐技术服务时描述的场面。

  这几年,技术讲座这种科技普及活动多个部门都曾搞过,但都没有中农乐这样常年坚持、持之以恒。有的是“飞鸽”式,讲完了,人走了,跟着干,心里没底了。有的是“挂羊头,卖狗肉”,借技术讲座的名义推销苗木农资。久而久之,果农就没兴趣了。杨良杰坚持“中农乐”的培训原则有三:一是开展不间断长期培训,大江南北,从春到冬,连续展开;二是吃住自掏腰包,不惊动地方政府,与农民直接联系,不收一分钱;三是有求必应,随叫随到,从实际出发,让果农一听就懂,既能正面接受,又能活学活用。中农乐的技术服务是“永久”牌的,老百姓随时可以咨询,生产中遇到问题,随时可以解决,应用新技术的胆气正了,底气足了。由专家和乡土能人组成的中农乐讲师团统一着装,一年四季,分兵多路,常年活动在大大小小的果区。3年下来,累计举办各种讲座2000多场次,老师与老师之间一半年也难见上一面。合作社的办公室成了讲师团的“调度室”。3年间,杨良杰个人讲课超过了700场次,有时安排不过来,一天要讲三四场。病倒了,刚拔掉针头就又上了讲台;两年出了3次车祸也没能让他把步子慢下来;时常因会场条件不好需要大声喊叫,以至于落下了慢性咽炎的病根……在山西芮城县大会堂搞的大培训,主持人介绍完杨良杰后,雷鸣般的掌声却持续许久不能平息。县政府领导专门就此事开会:要大家想想农民到底需要什么?帮助组建基层果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是中农乐又一重要服务内容。甘肃静宁地处偏远,适宜果树生长,但信息不灵,管理水平不高。中农乐专门派出过硬的技术力量常年进行指导。2006年又帮助他们组建了格瑞特苹果专业合作社。2008年春节前,静宁的苹果一路过关斩将,在北京的各大超市同时上架销售。格瑞特合作社负责人景永学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第一时间向杨良杰电话报喜。随后又连连不断把现场照片通过网络传回中农乐。在河南、在河北、在陕西,在许多地方中农乐都帮助建立了果协和专业合作社。这些组织在把农民组织起来,走科技兴果之路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物结合是农技推广的显著特色。但近年来,农资市场特别是农药市场却存在严重的混乱现象。同一种农药换个包装、换个自己起的名称,就涨价。果农们因此吃亏上当不少。中农乐一贯坚持为会员把好质量关。他们从中牵线搭桥,把正规厂家生产的过硬农药推荐给会员使用,这样做能够使果农用上放心药、低价药。目前中农乐合作社已与河北强大、山东青岛星牌、北京丰民同和等大型知名企业联合,专为会员打造物美价廉的放心农资。运行两年来,大家纷纷反映这种办法确实好。新绛县泽掌镇北范庄60多岁范兰生高兴地说:“我们都知道抱成团集体购药好,但市场上商品杂乱,总怕万一有个闪失,大伙都跟着遭殃。但现在有了中农乐专家把关,我们连万一都不怕了。”服务不唱高调,不用假嗓,中农乐得到各方面的认可。2008年,山西夏县庙前镇产业调整规划是要形成万亩优质杏生产基地,在选择技术服务力量时,他们经过慎重考虑,选择了中农乐这支团队。能够被人慧眼高识,是中农乐走对服务路的又一证明。

  2008年初,由国家农业部举办的“中国农村致富带头人”颁奖大会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行,杨良杰因在组织农民科技兴产上的突出成绩,经《农民日报》等媒体推荐而榜上有名。当他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奖杯时,心头涌上的是责任和压力。“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我的创业天地在农村,我的事业成败在果业,果业上有我割舍不下的真诚朋友,一个人一生能干成、干好一件事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我把今生全交给果业,无怨无悔。”这是杨良杰的心里话。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