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农超对接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山西:“农超对接”路有多远?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发展导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76票  浏览13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0月31日 12:00
  10月20日下午,第二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举行了农超对接洽谈及签约仪式,来自省内外8个采购企业和8个合作社初步达成了总价值约34850万元的合作意向。
  
  作为本次农博会的重要内容,农超对接这种新型的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能否真正地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菜篮子的“零环节”流通?又能否有效破解“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难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超对接,我们还有多少路要走?连日来,记者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城市销售市场等地,进行了调查采访。
  
  销路难找,菜农很头疼
  
  清徐县东于镇是太原市著名的蔬菜产区,10月24日一大早,当记者来到该镇的蔬菜市场时,菜农们已经将蔬菜装上了收购商的车。
  
  “一三轮车白菜才卖了一袋面的钱,这菜没法再种了。”吴继亮是附近村里的一名老菜农。记者见到他时,他刚与菜贩办完了买卖手续。
  
  “就卖了这么一点点钱,还得明天才给,这钱都让这些菜贩子们挣了。”老吴说,这些菜贩子以一毛钱价格收购的大白菜,到了城里最少也能卖到四五毛钱。“如果直接拉到居民区,最少也能卖八毛钱。”
  
  一毛钱到八毛钱,清徐到太原不足20公里的距离,蔬菜价格竟然翻了八倍,如此大的反差和利润,着实让记者吃了一惊。虽然利润看起来挺诱人,但菜贩子们说,他们也很委屈。
  
  “现在油价这么高,再加上人员工资与车辆损耗,我们的开支也很大。一边是不断要求加价的菜农,一边是极力压低进货价的市场,我们的生意也不好做。”一名从事蔬菜购销的采购商说。
  
  那么,面对如此低廉的收购价格,菜农们为何还要争先恐后地将菜卖给菜贩呢?吴继亮说出了不少菜农的尴尬。
  
  “自己找不到销路,地里的菜成熟了就得卖,总不能让它烂在地里吧?所以,我们明知道菜贩子杀价杀得狠,但也得卖,少挣就少挣点吧。”
  
  在市场一侧,还有五六家农户守在待售的一车白菜前。在这里等待批发的贾爱英告诉记者,她家今年种了1亩多早白菜,产量大概1万多斤,现在卖了有三分之一。“今年白菜价格还是上不去,如果今天再卖不出去,一地菜就只能扔了。”
  
  正在说话的当儿,一位菜贩看中了贾爱英的白菜,并谈好了每斤一毛钱的价格。一车白菜约两三百斤,也就卖30元左右。“还不够一袋面钱。”这菜卖的让贾爱英直摇头。
  
  据了解,这里每天都有不少守着白菜车子的菜农在这里等候批发商。白菜的批发价每天也略有浮动,今天一毛钱,明天或就一毛五。而至于今后一段时间,白菜价格会不会走高,谁都无法判断,菜农心里更是没有底。由于白菜越存储损耗越大,菜农都希望赶紧卖出去。
  
  “我们实在是销售无路,如果自己能找着路子,钱就不会让菜贩子都挣了。”吴继亮无奈地说。
  
  菜价有点高,市民很烦恼
  
  老吴的抱怨,道出了菜农们的无奈。那么,作为蔬菜的最终销售地,住在大城市里的市民们是否能购到如此便宜的菜呢?当天下午,记者赶赴省城太原的几家蔬菜批发市场和销售超市进行了了解。
  
  下午3时,省城南屯蔬菜批发市场,来自安徽的批发户蒋有存正忙着清点今天的收入。“白菜多少钱卖啊?”“不好的3毛钱,好的5毛钱,大批量要的话还能便宜些。”蒋有存告诉记者,现在正是本地菜上市的时候,他现在收的菜基本都是本地菜。“本地菜运输环节少,所以也便宜。”据老蒋介绍,当本地菜上市期一过,他们都从山东等地进菜,运输成本会增加很多,菜价自然也要高出不少。“那你收购的菜一般卖往哪里呢?”“主要卖给超市和蔬菜市场的一些菜老板,比如大白菜,从我这里四毛钱进上,到菜市场能卖到八毛钱,到了超市和小区卖,可能会更贵。”
  
  菜价真如蒋有存说的如此悬殊吗?为了探明真相,记得来到了位于省城康乐街的康达蔬菜市场。“大白菜不太好的6毛钱,好的8毛钱。”这位菜摊老板的报价,印证了蒋有存的说法。而据该老板说,就是这个价格,还是降下来的。“你要是去小区买,更贵。”
  
  在记者的想象中,小区的菜价肯定比菜市场要贵,但应该也不会贵多少。但当走进自己家小区内的菜店时,老板的报价还是让记者吃了一惊。“一块钱一斤。”
  
  从原产地的一毛多钱到小区菜店的一块钱,大白菜几经倒手,身价上涨了近10倍,这中间的利润着实惊人。一边是低价贱卖的菜农,一边是高价食用的市民,从“菜园子”到“菜篮子”,真的就没有一个有效的办法加以控制吗?
  
  “菜园子”对接“菜篮子”,农超对接应运而生
  
  低廉的收购价,高额的市场价,真正获利的既不是菜农,也不是市民,而夹在其间的蔬菜贩子也因运营成本高而抱怨不已。那么,如何才能省去如此繁琐的流通环节?让农产品直接从田间地头走向市民餐桌呢?一种新型的生产销售模式——农超对接应运而生。
  
  所谓的农超对接,是在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即农产品与超市直接对接,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这样,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还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数据表明,通过直采可以降低流通成本20%~30%,给消费者带来实惠。今年3月31日,太原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一份关于推行“农超对接”的通知,提出年内该市将在美特好等三大超市实行试点,而后在全市逐步推广。那么,通知发出半年有余,其运行效果又如何呢?
  
  晋源区王郭村的武拥军早年从事煤炭生意,如今搞起了农超对接。现在,他的创田园天泉生活超市在太原市区的数量已达到了260家。“传统一家一户的种植,受农产品质量、数量的制约,长期以来,难以逾越超市的门槛。如何实现市民与农民的双赢?只有让二者零环节连通。”武拥军告诉记者,早在2009年,他就将目光瞄准了在市区开办农产品直销连锁店上。“我们通过土地返租实现土地的流转,在王郭村、张村、北邵村、东庄营和五府营建立了农业生产基地。五大基地90%以上的大棚种植蔬菜,包括食用菌、黄瓜、西芹、西红柿、茄子、豆角等二三十个品种,供应量达到80%。其余蔬菜从榆次、阳曲等地的蔬菜基地调运。农家超市的水果主要从太原市周边传统的水果生产基地调运,比如太谷的西瓜,尖草坪北阪乡的苹果等。”
  
  农家超市开进城,使农户颇为受益。据当地一位菜农讲,他们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进入公司后,一部分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另一部分年轻人则进入城市负责经营农家超市。“这样的话,我们不仅能得到蔬菜收购的利润,每月还能领到1600元-1800元的工资,由于参与入股,年底公司还会按照收益以人头进行一定数额的分红,农民的收入相比以前有了大幅提升。”“让农产品直接进超市,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运输成本,在城市菜价降下来的同时也保障了菜农的利益。而这种公司加农户,让农民入股的模式,不仅为农民找到了销路,也摆脱了过去农民单干、风险抵抗能力差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种菜积极性。”武拥军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租种的大同应县5000亩荒山土壤改良项目已经启动,下一步将利用山西小杂粮的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和现代大棚种植。
  
  农超对接,农民市民都受益
  
  10月25日,在美特好买菜的市民王阿姨告诉记者,现在超市的菜有些比外面菜市场的还便宜,而且还干净。“宁愿多跑点路,也不愿意在小区买,不但贵,卫生还没法保证,吃不上放心菜。”
  
  在采访中,许多市民都表示,他们都愿意到农超对接的蔬菜连锁店去买菜。“菜价低,还能保证无公害,我们吃着也放心。”这是多数消费者的共同心声。
  
  那么,农超对接在给市民带来实惠的同时,菜农的利益又能否得到保障呢?
  
  据来自小店区西温庄乡的菜农闫明介绍,他们那里的菜都是从地里拉上直接供货给超市,既不卖给菜贩子,也不卖到菜市场。“几乎是零流通,所以菜价也就上去了。”闫明说,现在超市卖八毛钱一斤的土豆,在他们这里的进价也得五毛钱。“这要搁在以前,人家卖一块钱,你顶多卖到两毛钱。”
  
  今年7月8日,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与山西美特好连锁超市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在太原正式签约,这意味着农业银行金融电子网络将给山西农超对接项目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也给农业合作社、农户、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实惠。
  
  “农超对接就是把中间很多销售环节打破,让农业合作社、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能够用很少的流通进入城市,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的受益,也可以减轻城市居民的物价压力。”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行长曹少雄表示,农行将连同美特好等大型超市,共同开创金融业和大型连锁零售业融合发展的典范,为山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搭建更实惠的平台。
  
  实现流通“零环节”,农超对接还有许多路要走
  
  应对菜价上涨,超市、农民、消费者三方共赢的“农超对接”模式对稳定菜价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在被逐步推广。但由于地位不对等、经营理念不同等因素,“农超对接”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虽然‘农超对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卖菜价格,但由于超市的采购量有限,对农民效益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相关数据显示,在全国蔬菜供应比例中,农贸市场占70%,超市只占30%,大部分老百姓仍然要购买经过层层加价的蔬菜。”一位多年从事蔬菜购销的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说,除了超市数量难以满足消费者需要外,农超对接中,农民与超市之间也存在不少沟通问题。
  
  “超市进菜的条件相对小商小贩比较苛刻,特别是对蔬菜的‘长相’要求严格。卖给超市的蔬菜一般都要‘长’得比较规矩,不能奇形怪状。这样一挑,也影响剩下蔬菜的销售,但卖给菜贩子一般就不存在这种情况。”
  
  “此外,由于合作社都是由农民组成,大都欠缺对相应法律知识的了解,签订合同时个别超市玩文字游戏,导致合作社和农民经常吃哑巴亏。无论是农民还是合作社,在面对超市时大都是一种弱势地位,影响‘农超对接’的长远发展。有的合作社虽然和超市实现了有效对接,但由于无法承受部分超市过高的进场费和资金回流慢等问题,已主动从超市中退出。”
  
  “作为大型超市,我们必须对我们所销售的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检测。既要保证美观大方,还得保证食品安全无公害。现在很多农业合作社拉过来的菜,根本达不到无公害的水准,还有一些菜农好中参次,耍一些小聪明蒙蔽超市,这些都导致我们对货源检测的更加细致。”省城某超市的一位蔬菜检测员告诉记者,超市必须得对市民的食品安全负责,很多菜农以次充好的做法让超市不得不加以严格管理。
  
  菜农之困也好,超市之惑也罢,二者之间的矛盾反映出目前农超对接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武拥军看来,超市作为直采的“强势”方应作出姿态,主动多承担一些市场风险,这利于双方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既然是合作,分歧在所难免,但‘农超对接’的前景是大家共同看好的,因为这是农产品流通的大方向。通过合作,合作社会得到壮大,超市也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双方的目标毕竟是一致的。此外,农业专业合作社也应搞规模化运作,规范种植户,推行机械化现代化种植、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和品牌意识。”
  
  除此之外,武拥军还表示,政府的外在推力也不容忽视。
  
  “现在相关部门对‘农超对接’的有关政策扶持,还应更加突出重点,强化针对性。例如,现在扶持的资金大头给超市的做法并不合适,应该倒过来,把扶持超市建设冷链系统,改为扶持合作社在产地解决仓储问题、发展冷链系统,让超市发展自己的物流配送。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农超对接’模式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毕树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