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柑橘落户长寿每年给农户带来近万收入
每年给农户带来近万收入
纵深阅读>
果农们在精心护理来自澳大利亚的晚熟柑橘。
从主城沿高速路抵达长寿湖出口,前行不到两公里的车窗外,就是漫山遍野的柑橘树,它们可不是本地土著,而是来自澳大利亚的外来客。如今,经过5年的悉心培育,这些远渡重洋的客人们,已在长寿区现代农业种植园内落户安家,并每年为这里的农户们带来了近万元的收入。
农户们像城里人一样上班
今年60岁的刘宗学,在4年前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那时候,我每天和老伴就是在自己的一亩多地里,种点粮食生活。”可4年后,每天早上6点半准时到现代农业种植园内上班,却成为了刘宗学如今的新工作。
“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上一天半就可以拿35元工资,一年如果上满300天,还能拿到千多元的年终奖。”现在,刘宗学一个人,就能为家里带来近万元的收入,“在前些年,就靠我那点庄稼,我是想都不敢想。”
长寿区区委副书记韩树明介绍,在长寿现代农业园区内,和刘宗学一样“上班”的农户已达到1.6万人。而在他们上班前,都接受了园区的免费农技培训,技术水平高、产品符合要求的农业工人还得到了绿色证书,从此他们的收入就与自己的技术水平联系在一起。
来自今年4月份的调查显示,去年现代农业全覆盖区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909元,比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897元高出了10012元,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
新兴生物技术为果树防虫
树枝上的黄色纸板,树干上挂着的白袋子,是园区内每棵果树的必备装备。它们的作用是什么?长寿区农委主任张国轩揭开了谜底。原来它们都是新兴的生物防虫技术,黄板用来粘侵蚀水果的果蝇,而白袋子里,装着一种专吃红蜘蛛的螨虫,它们的使用,让这些果树彻底告别了农药。
张国轩说,发展效益农业,现代科技是重要保障。为此,长寿区不仅采取集中成片的机械化改土、无病毒容器苗、规范化栽植,还在园区内积极推广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捕食螨等生态环保的防虫技术,开展物联网试点建设,实时监控气候变化和果园生长情况,确保果品质量。
同时,园区还成立了“院士工作站”,按照“首席专家+创新团队+协作单位”的组织模式,提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水平。现在农业园区内的每一块产业基地都由一名高级职称以上的农业专家挂名,定期不定期进行技术指导。
未来的长寿现代农业园区是什么样子?韩树明说,今年内,长寿的现代农业“三园”将全面建成,同时还将启动新一批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到2016年,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延伸完善产业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全区将实现农业经济总产值35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8000元。
到2020年,新规划园区基本建成,农业总产值将达到70亿元,全区范围内实现现代农业园区全覆盖,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平。
本版文/重庆晨报记者 蒋宏 李晟